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經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經農
中國公學代校長,齊魯大學校長
出生 1887年
逝世 195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家、學者、詩人

朱經農(1887~1951)生於浙江浦江。教育家、學者,著名的大學校長、詩人,教育行政部門的高級官員、出版家和愛國家。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同年回國,參與創辦中國公學。1925年參與創辦上海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並任教務長。1928年後任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國公學代校長,齊魯大學校長,湖南省教育廳廳長,中央大學教育長,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光華大學校長。1948年後留居美國。1950年後在美國哈德國福神學院任職。著有《近代教育思潮》等。[1]

人物簡歷

  • 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1912年轉入國民黨。
  • 1905年冬自日本返滬,參與創辦中國公學。1910年受聘任教於湖南高等實業學堂,教授英文兼任農業學通譯。
  • 1916年赴美,先入華盛頓大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攻讀教育學,獲碩士學位。
  • 1921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育系教授。
  • 1923年任商務印書館。
  • 1925年"五卅慘案"後,聖約翰大學全體華籍師生在校下半旗誌哀、集會,美籍校長卜舫濟下令解散集會,驅散師生。500多名該校大學和附中學生及19名中國籍教師憤然離校,宣誓永遠和聖約翰脫離關係。張壽鏞校長在一些著名愛國人士支持下,遂創辦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以支持這些脫離聖約翰大學的愛國師生。朱經農此時成為張壽鏞校長創辦光華大學的得力助手,並任光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主持教務。以後,一直連任歷屆的光華大學校董會校董。[2]
  • 1930年春,蔡元培先生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時,他兼代常務次長。
  • 1931年任齊魯大學校長。
  • 1932年任湖南省教育廳長。
  • 1943年任中央大學教育長(校長由蔣介石兼任)。
  • 1944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
  • 1945年任光華大學校長,1946年兼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 1948年11月任中國出席聯合國文教會議首席代表,後留在美國。
  • 1951年初,因中風客死異國他邦。終年64歲。

人物生平

8歲喪父後,隨叔父移居湖南。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常德府中學堂。次年八日本弘文學院、成城學院學習。光緒三十一年加入同盟會。旋因反對日本政府的《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而回國,與留日同學創辦中國公學於上海,後遷來吳淞。朱經農為中國公學三幹事之一。辛亥革命後,應宋教仁和覃振的邀請,赴北京先後任《民主報》、《亞東新聞》

報社編輯。"二次革命"中遭袁世凱通緝。民國5年(1916年)赴美國進華盛頓大學學習,民國7年獲碩士學位,民國9年轉學哥倫比亞大學師範研究院,參與文學革命活動。

民國10年,朱經農任北京大學教育系教授,發表了有關教育的文章,享譽一時。民國12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主編中小學教科書,並與陶行知一起主編我國第一套平民千字課本,首先為本縣平民教育促進會所採用,在農村掃盲中取得良好效果。期間先後擔任光華大學教務長、上海市教育局長。民國17年後任國民政府大學院普教處長、教育部普教司長、教育部代理常務次長、專任常務次長。

民國21年至32年,任湖南省教育廳長達10年之久,在推行小學義務教育,增設中、小學、創辦大專院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民國時期的湖南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民國32年起,歷任中央大學教育長、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光華大學校長等職。民國35年出席國民代表大會,民國37年11月任中國出席聯合國文教會議首席代表,會後在美國從事譯著。朱經農於1951年病逝。主要譯著有《明日之學校》(杜威著)、《教育大辭書》、《現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愛山廬詩鈔》等。

1923年,與朱其慧、晏陽初、陶行知、黃炎培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與陶行知合編《平民千字課本》。

1923年12月,亞東圖書館集結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文章,出版《科學與人生觀》一書,文章作者除張君勱、丁文江外,還有胡適、陳獨秀、梁啓超、張東蓀、吳稚暉、范壽康、林宰平、孫伏園、朱經農、任叔永、唐鉞等,學者名流幾雲集於其間。論戰一直持續到1924年底。

教育思想

一、特別注意建立一支強大的第一流的師資隊伍。從1925年到1937年抗戰開始前後,校中文、理、商三個學院,一時群賢畢至,名師雲集,異彩紛呈,蔚為壯觀。胡適、孟憲承、錢基博、吳梅、廖世承、呂思勉、徐志摩、潘光旦、羅隆基、章乃器、王造時、彭文應、張東蓀、李石岑、全增嘏、朱公瑾、蔣維喬、張歆海、錢鍾書、余上沅、謝霖、容啟兆、郭紹虞、金松岑、孫大雨……等各位在中國高等教育界及學術界各領域中的重量級人物,都出現在光華大學。

二、提倡和鼓勵學術自由。尊重學術自由,是一所有成就的大學的靈魂,光華大學從創辦時對此就高度重視。上面列舉的名師,各種學術思想傾向的都有。他們在課堂上,都充分展示自己學術觀點。1927年起,校方每周還邀請各方面的名家來校演講。據不完全記載,前後有:楊杏佛(楊銓)、魯迅、邵力子、曾孟朴、林語堂、黃炎培、江問漁、馬寅初、王雲五、陳布雷、陳立夫、徐悲鴻、陶行知、陳誠、茅盾、陳鶴琴、孫寒水、何炳松、張靜江、林重遠、王正廷、郭泰祺、翁照垣……等,這些人中,有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法學家、作家、藝術家,教育家、史學家、出版家……等等。思想傾向也各異。從而活躍了學術空氣,促進了光華大學的思想開放和學術繁榮。

三、注重發揮人才的作用。這是看到老作家施蟄存的一篇散文《知已之感》後想到的。

文章先引《新文學史科》載葉聖陶日記《在上海的三年》中的話。"朱經農來,言擬好好辦光華大學,邀余與予同(周予同)任教,並托余拉施蟄存為國文系主任。余言自己不任大學教師,拉施君則可以效力,因致書蟄存。"又一天的日記:"施蟄存來,渠已允就暨南教職……光華方面只得辭卻。"

施蟄存看了這兩段日記,大為感慨。因為他與朱只是十六年前,朱擔任中國公學副校長,施在中國公學兼課時見過面,不料朱就注意了他,後來有人又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看到朱給胡適的一封信里,匯報中國公學的情況,提到鄭振鐸、孫俍工、李石岑、施蟄存四位"教書"尚可,因之十六年後,還能想起他,擬邀他去光華充實系級的領導力量。有人把《書信選》中的話告訴了施先生。施深受感動,因而生"知己之感"。

由此可見,朱經農注重人才,且不任用私人,不結黨營私,完全以辦好大學出發來想事作事,這就更難能可貴了。

人物影響

1905年廢科舉意味着在制度層面傳統教育壽終正寢;五四運動則在精神、價值層面引進了新的思想文化資源,並在此後的教育實踐中極大地更新了學校教育的面貌。一大批從西方回國的知識分子身體力行地投身於新教育的建設。當時正是世界範圍內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方興未艾之時,杜威的學說對中國的新教育產生較大影響。當時活躍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陳鶴琴等均出於哥倫比亞大學杜威門下。杜威及其弟子幾度來中國訪問、演講,胡適、蔣夢麟、朱經農、郭秉文等都曾在進步主義思想中心的哥大學習。

人物評價

朱經農是一位知識淵博、學貫中西的學者,雖在政界漂浮一些時間,卻不是縱橫捭闔的政客。他是一位正直無私、忠誠勇敢的愛國主義者,又是一位真誠勤勞、立己立人的教育家。

主要著作

《明日之學校》(杜威著)《教育大辭書》《現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愛山廬詩鈔》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