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木門道武侯祠

木門道武侯祠
圖片來自china

木門道武侯祠是位於中國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南牡丹鄉(現牡丹鎮)木門村的一座武侯祠。曹魏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複出祁山,在此設計大敗魏軍,射殺大將張郃

當地政府在1996年出土的石碑上記載,木門道武侯祠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在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的地震中被毀壞。1996年,當地村民開始籌建武侯祠,但因資金不足而未能完工,2002年,在天水市文化局的配合下恢復並完成了建設工作。木門道武侯祠中,有古典文學研究家霍松林手書的「木門道」石碑、武將廊(蜀漢武將十名)、文臣廊(蜀漢文臣十名)、祭祀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的靜遠堂、祭祀劉備關羽張飛的昭烈殿等[1]

木門道武侯祠附近有張郃坪、張郃墓,以及蜀兵布伏的伏兵灣、屯兵拴馬的拴馬灣等[2]

,又稱祠堂,是一種源自中國,並廣為東亞文化圈[3] 傳統民間信仰採用的半宗教設施,其主要用於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賢、烈士,採用廟堂式建築形式。

祠往往是社會公眾為共同祭祀和供奉廣受尊崇的人物而修建。如明代,滕縣百姓為紀念在當地為官清廉而即將去京城赴任的趙邦清,為他修建了生祠,「黃童白叟,羅而拜之」。其中忠烈祠是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之處,祠名「忠烈」。台灣的忠烈祠為中華民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依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布《忠烈祠祀辦法》,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設置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則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此外又有供奉義民義民祠

其他例子有醫聖祠南陽武侯祠五公祠:位于海南瓊山國興街道。「五公」是指唐宋兩代被朝廷貶低來海南的五位歷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趙鼎及宋代大學士李光胡銓。他們萬里投荒,不易其志,為海南島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海南人民歷代建祠祭祀他們。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樓紀念「五公」,故名五公祠。

  • 衢州徐偃王廟:韓愈在《衢州徐偃王廟碑》載:「開元初,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帥其部之同姓,改作廟屋,載事於碑。後九十年,當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復為刺史……乃命因故為新,眾工齊事,惟月若日,工告訖功,大祠於廟,宗鄉咸序應。是歲,州無怪風劇雨,民不矢厲,谷果完實

由於祠、廟性質相近,而一些設立時為紀念先賢的祠,後世也會被信眾視作祈福避凶之用,所祭祀的對象也被視為神祇,故有時會混用。一些供奉儒教道教佛教或民間信仰中的神佛、聖人的場所也以祠為名,如黃大仙祠

供奉祖先的宗祠,現在一般通稱祠堂

朝鮮半島的祠自三國時代由中國傳入,在高麗王朝逐漸普及開來,在朝鮮王朝達到繁盛,但現今已較少見。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