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曾文溪口濕地

曾文溪口濕地照片來自

曾文溪口濕地為國際級濕地,位於曾文溪出海口,北起頂頭額沙洲國聖港燈塔(七股燈塔)、南堤堤防及七股海埔堤防,南至曾文溪南岸青草崙堤防,東以省道台17線(國姓大橋)為界,西側海域至等深線6公尺處,面積總計3,218公頃。

曾文溪發源於阿里山脈,主要支流為後堀溪、菜寮溪及官田溪,流域面積約1,176平方公里,幹流長度約138公里。位於台灣西南部的曾文溪口,由於上游帶來豐富的營養鹽,成為一個各級生物群聚的棲息地。每年10月起,吸引黑面琵鷺自韓國等地飛來過冬。[1]

  • 地址: 台南市七股區青草崙堤防路
  • 景觀特色: 國家級濕地、國際間備受矚目的重要濕地,是世界最大的黑面琵鷺棲息地,也是台灣十大國際級賞鳥勝地。黑面琵鷺使曾文溪口有「曾溪飛鷺」的美名。
  • 服務設施: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電話:(06)300-0001 傳真:(06)300-0044 地址:708 台南市安平區城平路2號
  • 遊程建議: 在出海口向北的海埔地是黑面琵鷺賞鳥區。
  • 交通資訊:

1. 沿台61西濱公路往七股,終至十份交流道下,轉入173號縣道往海埔新生地即可。

2. 中山高麻豆交流道下,沿176縣道往七股海埔新生地。[2]


目錄

溼地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台南市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曾文溪口濕地)

英文名稱: Zengwun Estuary North Bank Black-faced Spoonbill Refuge

溼地類型: 河口沼澤溼地、沙洲、泥質灘地,及小部分人為濕地、魚塭、養殖池

溼地範圍: 曾文溪口濕地位於台南縣七股鄉曾文溪出海口,北起頂頭額汕國聖燈塔(七股燈塔)、南堤堤防及七股海埔堤防,南至曾文溪南岸青草崙堤防,東以省道台17(國聖大橋)為界,西側海域至等深線6公尺處。

黑面琵鷺保護區位於曾文溪出海口的北岸,屬於七股新舊海堤內之縣有地,北以舊堤堤頂線上為界定,南至河川水道治理計畫用地範圍線以內(含水防道路),西為海堤區域線以內(含水防道路),東為東邊魚塭堤之天然界線往南至河川水道治理計畫用地範圍線,其中並包括含四號水門(原一號)、一號水門 (原二號)。

溼地GPS座標: 23° 04' 31" N, 120° 04' 35" E

溼地面積: 溼地總面積3218公頃,保護區面積300公頃

海拔: 約在0~10公尺

地質: 泥質土壤和細砂組成的潮汐灘地與堆積性海岸

管理機關: 台南市政府


形成歷史

曾文溪發源於阿里山山脈,標高2,609公尺;主要支流為後堀溪、菜寮溪及官田溪。流域面積約1,176平方公里,幹流長度約138公里。位於台灣西南部的曾文溪口,由於上游帶來豐富的營養鹽,孕育數百種魚蝦貝類,也因此每年冬天吸引大量鷗科、鷸鴴科等來此覓食,因而成為一個各種生物群聚的棲息地。每年10月起,國際級瀕危物種黑面琵鷺,每年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族群數量自韓國等地飛來過冬,使得曾文溪口濕地成為極為重要的國際級濕地。本濕地於1989年曾被台南縣政府列為七股工業區預定地,幸被及時阻擋下來,但劃設保護區事宜卻爭取近12年才成功。本濕地之範圍包括農委會公告的台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大地之腎-曾文溪口濕地

台江國家公園內有一片國際級濕地,即是「曾文溪口濕地」,其位於曾文溪出海口,面積總計3,218公頃,此濕地為舊台江內海的一部分,水質良好,時有漁民於河口區以浮棚架養蚵、海水養殖及沿岸漁撈業(鰻魚苗)都很興盛;曾文溪出海口北側的泥灘地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濕地中底棲生物與浮游生物豐富,為濕地注入許多活力,每年秋冬季節吸引廣大候鳥群利用此濕地做為度冬棲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每年10月至隔年4月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

曾文溪發源於阿里山脈,標高2,609公尺,主要支流為後堀溪、菜寮溪及官田溪。流域面積約1,176平方公里,幹流長度約138公里,位於臺灣西南的曾文溪口,由於上游帶來豐富的營養鹽(源),成為一個豐富生物群聚的棲息地,除了許多瀕臨絕種的鳥類,2004年時,臺灣濕地保護聯盟曾在本區進行調查,共記錄蟹類6科22種,發現臺灣招潮蟹為臺灣地區最大族群之一,也曾記錄約200種的貝類,此區生態資源豐富,極具保育及研究價值。

自曾文水庫興建後,曾文溪所帶下來的泥砂量日益減少,海岸侵蝕現象日趨明顯,沙洲與海堤間的潟湖面積逐年減少。同時,七股工業區的開發壓力仍然威脅著本保護區,產生的污染若排放不當,也可能影響曾文溪河口生態體系,為了避免情況惡化,臺南縣政府委託省水利局興建七股海堤與七股河堤,工程至1987年完工。經多年的規劃與爭取於2002年,由農委會公告劃定,將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約300公頃的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地,定為「黑面琵鷺保護區」,以保護濕地上的生態資源,劃為保護區後已禁止一切漁撈活動,包括養殖牡蠣、放置定置網之行為,但為保障漁民經濟,當黑面琵鷺每年全數飛離後,會開放約3個月的時間讓當地居民以人工採捕環文蛤、文蛤、及竹蟶等3種貝類。

曾文溪口濕地在規劃與管理上為生態保育區,具有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等價值,在政府與民眾同心協力之下,相信大地之腎將會淨化環境,給生物一個安全舒適的棲息地,不僅達到保護的作用,也讓我們更認識這片美麗的濕地。[3]


曾文溪口濕地-豐富且重要生態資源

重要鰻苗產地:因台江內海水質良好,浮沿岸漁撈、棚架養蚵及海水養殖都很興盛,尤其在潮汐交匯處產生許多浮游生物,成為鰻苗重要食料,亦使七股曾文溪口成為台灣重要的養鰻地點。

野生動物保護區:南側為曾文溪出海口所形成的泥灘地,底棲生物與浮游生物豐富,每年春秋過境期有鷸?科利用此濕地做為遷徙中繼站,度冬期都吸引廣大之候鳥來此棲息。

黑面琵鷺保護區: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原棲息地在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每年10月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數量,會陸續飛抵曾文溪口過冬,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1863年,使得七股曾文溪口成為國際間備受矚目的重要濕地,在保育團體多方爭取下劃定黑面琵鷺保護區,交通部也將此地列為台灣十大國際級賞鳥勝地。[4]


溼地概況與人文歷史

曾文溪發源自阿里山山脈,向西流經嘉義縣、台南市而由七股出海,流域面積約1176平方公里,幹流長度約138公里。自1823年起曾文溪幾次氾濫改道,滄海桑田,造就了許多海埔地,成為魚塭或鹽田。同時,河水挾帶砂石與生物碎屑在出海口的沉積,加上潮水的作用,蘊育了豐富的底棲與浮游生物資源,往往吸引了大批鷸鴴科候鳥在此棲息渡冬,其中包含了數量稀少、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

由於曾文溪所帶下來的泥砂量日益減少,為了避免海岸線侵蝕,臺南縣政府委託省水利局興建七股海堤與七股河堤,工程至1987年完工。1989年,曾文溪口濕地曾被台南縣政府列為七股工業區預定地,經多年的規劃與爭取,才於2002年,由農委會公告劃定,將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約300公頃的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地,定為「黑面琵鷺保護區」,以保護濕地上的生態資源。劃為保護區後已禁止一切漁撈活動,包括養殖牡蠣、放置定置網與挖赤嘴竹蟶等之行為。唯當黑面琵鷺全數飛離後,每年夏天會開放一個月讓當地居民從事魚撈。


溼地環境介紹

動物分布

海淡水交會、由上游帶來營養鹽的曾文溪口,因底棲生物與浮游生物豐富,孕育了數百種魚蝦貝類。乾潮時候,可欣賞到不同族群的蟹類,包含台灣最大族群的特有種招潮蟹、角眼拜佛蟹沙蟹短趾和尚蟹雷公蟳等;另外也常見日本酥豆蛤與水陸兩棲彈塗魚。正因生態資源豐富充裕,吸引了眾多鳥類在此覓食,曾文溪口濕地可說是亞洲東岸到澳洲的沿海候鳥遷徒中繼站。根據統計,在這裡過冬的候鳥、留鳥或過境鳥多達200多種,除黑面琵鷺之外,還有小白鷺等鷺科、雁鴨科鷗科、鷸鳥科等,為數驚人。

曾文溪口同時也是台灣重要鰻苗產地,在潮汐交匯處產生許多浮游生物,成為鰻苗重要食料,因台江內海水質良好,浮沿岸漁撈、棚架養蚵及海水養殖都很興盛,隨著各式網撈還能採集到小塔織紋螺及雲紋榧螺等稀有貝類。

植物分布

保護區的堤防土坡面植被茂盛,走訪堤岸邊或近海處,可見40~60種植物,例如老虎心苦林盤金武扇仙人掌等壯觀的群落,或者馬氏濱藜、裸花鰜蓬調節自身鹽分的植物,以及落葵白花鬼針草、馬鞍藤、馬櫻丹等海濱植物,無不展現出強盛執著的生命力。

此外,七股區的高鹽度的溼地與廣闊的潮間帶,成為適合紅樹林生長的環境,台南市尤以海茄苳與欖李居多。紅樹林必須面對每日潮水漲退的嚴厲考驗,與改變劇烈的環境乾溼度, 海茄苳正好具備向下生長、吸收養分的「地下根」,同時能進一步突破土層長出「棒狀呼吸根」以利呼吸作用;它的葉被密生絨毛,可減低水分散失,葉片具備「鹽腺」,好將體內過多鹽分泄出。欖李則有橫向生長的「屈膝根」,具備呼吸與支持作用,它的肉質葉片同樣具有保水作用。

紅樹林能攔截泥沙、擴大溼地面積,是天然的與海爭地法,一旦土地固定下來,便能保護堤岸,阻擋堤岸受強風豪雨的侵襲。由於根部具有調節土壤的緩衝力,它還是有毒物質與重金屬的過濾器,和最天然的濾水系統;最重要的是它孕育了珍貴的溼地生態圈,讓魚蝦及大量潮間帶生物在此生生不息。

特殊物種介紹

黑面琵鷺是鸛形目朱鷺科,是全球六種琵鷺之中,唯一瀕危、也是少數完全依賴東北亞棲地而生存的珍貴鳥種,全球總數約只剩下兩千隻。牠們的存在,就像是亞洲沿岸生態環境健康的指標。

黑面琵鷺又名「撓抔」、「黑面撓抔」、「黑面仔」、「黑面鳥仔」、「飯匙鵝」。體長約74cm, 琵琶形的大嘴、面部的大片黑色皮膚、以及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面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還有明顯的黃色。

黑面琵鷺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於海岸附近、河口、沙洲等淺水地帶,分布在亞洲東部沿海、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及越南,繁殖於中國遼東半島至朝鮮半島間的無人島嶼。遷徙時途經湖南、江西、浙江、貴州,在福建、廣東、與香港沿海。

每年9月至10月,黑面琵鷺會從韓國或中國的東北地區,飛行八千里,到七股曾文溪口海堤內的浮覆地來渡冬,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左右,才陸續飛離台灣,返回家園。這一段時期,是七股賞黑面琵鷺的最佳時機。

另外,根據文獻記載,黑面琵鷺在台灣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1863年;2007年冬天,約有1000隻黑面琵鷺來到台南市曾文溪口七股濕地度冬,使得七股濕地成為現今全世界最大之黑面琵鷺之棲息地,也是國際級的重要賞鳥景點與重要濕地。

瀕臨絕種的物種

黑面琵鷺、東方白鸛、諾氏鷸、遊隼及草鴞。

珍貴稀有的物種

小燕鷗、鳳頭燕鷗、唐白鷺、黑鸛白琵鷺、鵠、花臉鴨(巴鴨)、松雀鷹(雀鷹)、赤腹鷹、灰面鵟鷹、鳳頭蒼鷹、澤鵟、魚鷹、紅隼、短耳鴞等。

應予保育的物種

半蹼鷸、燕鴴、紅尾伯勞。砂岸指標鳥種東方環頸鴴,以及沼澤區的指標鳥種高蹺鴴等。

保育現況

自曾文水庫興建後,曾文溪口海岸侵蝕日趨明顯,沙洲與海堤間的潟湖面積逐年減少。同時,七股工業區的開發壓力仍然威脅著本保護區,產生的污染若排放不當,也可能影響曾文溪河口生態體系。此外,雖早年非法獵殺水鳥的情況獲得改善,但假日賞鳥人潮仍不免帶來的垃圾、塞車及干擾。建議管理單位應持續監測附近魚塭的數量與品質,劃設台鹽鹽灘為保護區,為逐漸增加的黑面琵鷺族群做好棲地需求的準備。[5]


濕地的現況與潛在威脅

自曾文水庫興建後,曾文溪口海岸侵蝕日趨明顯,新浮崙汕、頂頭額汕年年退後,後退25~100公尺,沙洲與海堤間的潟湖面積也逐年減少。雖早年非法獵殺水鳥的情況獲得改善,但周休2日大量的賞鳥人潮仍然帶來的垃圾、塞車及干擾。建議管理單位應持續監測附近魚塭的數量與品質,劃設台鹽鹽灘為保護區,為逐漸增加的黑面琵鷺族群做好棲地需求的準備。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麻豆交流道下,循176縣道經佳里抵七股,後接台17線往南,至台糖加油站右轉直走,至黑面琵鷺解說教育中心,叉路左轉至底右轉即抵曾文溪口黑面琵鷺棲息地。或循173縣道經西港慶安宮直走,至台17省道再從國聖橋下直走,即抵曾文溪口黑面琵鷺棲息地。[6]


視頻

20110426 公視晚間新聞 曾文溪口 四草溼地 名列國際級

【台江】台江濕地學校-環境教育Happy探索趣課程簡介影片

台江國家公園-台灣國家公園系列09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曾文溪口濕地,曾文溪口濕地-台南旅遊網
  2. 曾文溪口濕地,曾文溪口濕地-TravelKing旅遊王
  3. 大地之腎-曾文溪口濕地,曾文溪口濕地-臺灣國家公園
  4. 曾文溪口濕地-豐富且重要生態資源,曾文溪口濕地-TravelKing旅遊王
  5. 曾文溪口濕地,曾文溪口濕地-臺灣濕地網
  6. 交通資訊,曾文溪口濕地-台灣濕地保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