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本名: 曹嵩

別名: 曹忠

字: 巨高

所處時代: 東漢

曹嵩(?-193 ),字巨高,沛郡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東漢大臣,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操之父親 。

門蔭入仕,歷任司隸校尉、鴻臚卿、大司農,位列九卿,位高權重。中平四年(187年),靠着賄賂中官,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中平五年(188年),受累於黃巾之亂,坐罪免官。

興平元年(194年),投奔兗州牧曹操,遇害於徐州。延康元年(220年),追尊魏國太王。曹魏建立後,追尊皇帝,諡號為太。[1]

人物生平

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騰,被認為是漢相曹參之後,先後侍奉東漢安帝、濟北王、順帝、沖帝、質帝和桓帝6位皇帝(安帝、濟北王時曹騰剛剛淨身,濟北王、沖帝、質帝繼位不滿一年,所以說只侍奉了四個)。漢桓帝的即位,更是多虧了中常侍曹騰,受封費亭侯,拜大長秋。

漢桓帝末,依靠曹騰的關係,加上得體的待人處世,曹嵩官拜司隸校尉。

到了靈帝即位,擢拜曹嵩為大鴻臚、大司農,先後掌管國家的財政禮儀,位列九卿 ,位高權重。

曹嵩並不像養父那樣是個清廉之人,多年為官,因權導利,曹家可謂富甲一方。

中平四年(187年)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罷免,大司農曹嵩賄賂中官以及給西園捐錢一億萬 ,故為太尉,位列三公。 太尉僅次於大將軍,曹嵩由此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中平五年(188年)夏四月,汝南葛陂黃巾攻沒郡縣。太尉曹嵩被罷免, 隨後回到譙縣老家。

董卓之亂時,曹操在陳留起兵。曹嵩不肯相隨,帶着少子曹德(又作曹疾)到琅邪避禍。

初平四年(193年) ,曹操在兗州時,曹嵩和少子曹德去投奔曹操。父子一行從琅邪郡趕往泰山郡時,泰山郡太守應劭前去迎接,還未趕到,曹嵩和曹德已被徐州牧陶謙派輕騎追殺至郡界而死。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世語》記載曹嵩遇害的一種說法:曹嵩住在泰山郡華縣,應劭還沒有趕到,徐州牧陶謙怨恨曹嵩的兒子曹操多次前來攻打徐州,就派數千輕騎去攔截曹嵩。曹嵩以為是應劭前來迎接,沒有防備。於是,曹德被殺於住所門中,曹嵩驚恐,在後牆打出一個洞,讓小妾先出去,小妾體肥,一時難以穿過,曹嵩就避入茅廁,結果全部遇害,一家全部被殺。應劭害怕被曹操追責,棄官逃奔袁紹。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韋曜《吳書》也記載了曹嵩遇害的一種說法:曹操迎接曹嵩,有輜重百餘輛。陶謙派都尉張闓率領兩百騎兵護送。張闓在泰山郡華縣、費縣之間殺害了曹嵩,搶去財物,逃亡淮南。

所以,曹操才會以為父報仇為名義出兵攻打陶謙,並且在徐州屠城,以為報復。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追尊曹嵩為太王。

同年,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王曹丕,曹丕登帝位,改年號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追尊曹嵩為太皇帝。

趣聞軼事

阿瞞誆父

曹操少年時,喜歡飛鷹走狗,遊蕩無度的生活。他的叔父多次打報告給曹嵩,曹操很煩他。後來,有一次曹操在路上見到叔父,就假裝眼歪嘴斜流口水。叔父感到奇怪,問他怎麼了,曹操說:"突然中風了。"叔父趕緊去告訴曹嵩。

曹嵩很驚愕,就把曹操喊過來。曹操便不假裝中風,口貌如故。

曹嵩問:"叔父不是說你中風嗎?現在好了?"

曹操說:"我本來就沒有中風啊。只是叔父不喜歡我,所以有這種無中生有的事情吧。"

曹嵩於是產生疑心,從此叔父再告什麼,曹嵩始終不再相信。曹操因此更加肆意妄為了。

歷史評價

陳琳:"父嵩,乞丐攜養,因贓買位,輿金替寶,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司馬彪:"質性敦慎,所在忠孝。"

人物爭議

身世之謎

關於曹嵩的身世,《三國志》記載:曹嵩生曹操,曹操被認為是西漢丞相曹參的後人 ,但《三國志》又記載"莫能審其(曹嵩)生出本末" ;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三國吳人所注《曹瞞傳》提到曹嵩本姓夏侯,為夏侯惇的叔父 ;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對曹嵩出身的詆毀說法是"父嵩乞丐攜養"(路邊要飯的) 。

2013年11月,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布了關於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經過三年研究,最終通過現代基因反推,再通過對"元寶坑一號東漢墓"的墓主(可能是曹操的堂叔曹鼎) 古DNA的比對,雙重驗證 ,100%確定了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體SNP突變類型為O2*-M268,驗證了漢代丞相曹參的家族基因與曹嵩、曹操的家族基因沒有關係,從而證明曹嵩、曹操是曹參後人的說法有誤 ;又確認了夏侯氏後人DNA的Y染色體類型為O1a1 ,從而推翻了曹嵩本姓夏侯的說法 ,還為曹嵩的身世提供了一條線索:曹嵩有可能是來自他養父曹騰的本族,而不是《為袁紹檄豫州文》中所說的"父嵩乞丐攜養"(路邊撿來的)。但該研究中的關鍵人物"元寶坑一號東漢墓"的墓主(可能是曹鼎)身世有容商榷,不足以驗證曹嵩是曹氏家族內過繼的說法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