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寅(清代名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寅(清代名臣) 曹寅(1658年9月7日-1712年7月23日),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又號雪樵,內務府正白旗包衣,清朝康熙時大臣、皇商。曹寅十六歲時入宮為康熙鑾儀衛,康熙二十九年任蘇州織造,三年後移任江寧織造。康熙後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曹寅家。

生平

曹寅十六歲時入宮為康熙鑾儀衛,康熙二十九年任蘇州織造,三年後移任江寧織造。康熙後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皆住曹寅家。曹寅病危時康熙特賜奎寧,並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惜藥未到,曹寅已經病逝。曹寅為人風雅,喜交名士,通詩詞,曉音律,主編《全唐詩》,有《楝亭詩鈔》八卷、《詩鈔別集》四卷、《詞鈔》一卷、《詞鈔別集》一卷、《文鈔》一卷傳世。原配顧氏,早卒,後娶李煦父李士禎族弟李月桂之女李氏。

曹寅家族共有四人擔任過江寧織造一職,其實就是為宮廷供應絲織品並採辦各種御用物品的皇商,曹寅還以包衣家臣的身份領取內務府帑銀行商。但曹家不可避免的被捲入了康熙晚期皇子爭儲的鬥爭中,曹家曾多次保舉八阿哥胤禩擔任太子,惹怒了當時的四阿哥雍正,所以在雍正上台之後,馬上就收拾了曹家,曾繁盛一時的曹家徹底土崩瓦解。

主要事跡

家族情況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認定犯了大罪,順治將多爾袞的正白旗收歸自己掌管,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轉為內務府包衣,成為皇帝的家奴。這時曹寅的父親曹璽也由王府護衛升任內廷二等侍衛。"內廷"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曹璽在這種地方當差,他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和皇家的人接觸,取得他們的喜歡和信任。在三年以後,康熙皇帝出生。按清朝的制度,凡皇子、皇女出生後,一律在內務府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包衣婦人當中,挑選奶媽和保姆。曹璽的妻夫人孫氏,阿濟格門下包衣, 被選為康熙的保姆。從此,曹家與皇帝的關係也就更加親密。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正擔任內務府營繕司郎中的曹璽被任命為江寧織造,負責織辦宮廷里和朝廷官用的綢緞布匹,以及皇帝臨時交給的差使,充任皇帝的耳目。

由於曹璽忠實勤奮、辦事利索,康熙對他更加寵信,又賞蟒袍,又贈一品尚書銜,並親手寫"敬慎"的匾額賜給他。康熙二十三年,曹璽"積勞成疾",死在工作崗位上。康熙南巡至江寧時(今天的南京),親自到織造署慰問曹璽的家屬,還特派了內大臣去祭奠他。

曹璽的兒子曹寅,17歲時就當上康熙的侍衛,深得康熙賞識。

康熙二十九年,他出任蘇州織造,兩年後又調任江寧織造。從此,曹寅和他的兒子曹顒、嗣子曹頫連任江寧織造近40年。

曹寅有兩個女兒,蕭奭《永憲錄續編》載:"寅,字子清......母為聖祖保母。二女皆為王妃。"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長女嫁平郡王納爾素為妃;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次女嫁某蒙古王子為妃。

仕途經歷 青年時代的曹寅文武雙全、博學多能而又風姿英絕,二十多歲時被提拔為御前二等侍衛兼正白旗旗鼓佐領。清代初期,御前侍衛和佐領都是十分榮耀的職務,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乃皇帝自將之軍,曹寅能任此要職,顯然是康熙對這位文武全才的伴讀特加關照的結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年)六月,曹寅的父親、時任江寧織造的曹璽在任上病逝。"是年冬,天子東巡抵江寧,特遣致祭;又奉旨以長子寅協理江寧織造事務"。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年)四月,曹寅被康熙提拔為蘇州織造;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年)十一月,調江寧織造。其所遺蘇州織造一缺,由其內兄李煦(時為暢春園總管)接替。

曹寅一生兩任織造,任內連續五次承辦康熙南巡接駕大典(四次南京接駕,一次揚州接駕),其實際工作範圍遠遠超過了其職務規定,所受到的信任與器重也超出地方督撫。

販銅 清朝內務府包衣經商是常事,他們都是有品級的內廷官,既然是天子家臣,就有為皇帝內帑創收的責任。曹寅以廣儲司員外郎之職長期主持江寧織造署事務,清朝四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直接給皇帝進呈奏摺,但他身居五品時,呈送的奏摺就比那些二三品的封疆大吏更多,康熙還鼓勵他多多益善。

康熙四十年前後,曹寅注意到販銅是個好買賣,就擬了一份奏摺,說自己也想參與此行,可以給內務府創收,但販銅需要大筆資金,所以想從內務府借十萬兩銀子。康熙看過這道摺子,立即准奏。隨後好幾家內務府世家也聞到這裡面的肉香,都來搶食,爭相壓價競爭。曹寅販銅逐漸虧本,他又擬寫奏摺,找了一個絲毫經不住推敲的藉口,說自己不想幹了,康熙還是當即准奏,連虧損的本錢都不追究。 [1] 皇商 在曹寅這個例子裡,他張口就跟皇帝借錢,這是衡量內務府官商階層的一個關鍵性標誌。包衣也好,投充晉商也好,能借出皇帑,就意味着他已經得到了皇室的信任,借出的皇帑越多,說明和皇室的關係越密切。畢竟後者覺得前者確有賺錢的本事,才會大手筆掏錢投資,哪怕前者沒錢都可以借給他錢。官僚商人混到可以拿着皇帝的錢做生意的地步,才敢說自己真正成了"皇商"。

主要作品

曹寅,工詩詞,善書,著有《楝亭詩鈔》《楝亭書目》《詞鈔》《詩別鈔》《文鈔》《後琵琶》等。

奉旨主持刊刻《全唐詩》《佩文韻府》。又匯刻前人文字為音韻書《楝亭五種》,包括《類編》十五卷、《集韻》十卷、《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重修廣韻》五卷、《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五卷;刊秘書十二種為藝文雜著《楝亭十二種》,包括《梅苑》《聲畫集》《法書考》《琴史》《墨經》《硯箋》《千家詩》《禁扁》《釣磯立談》《都城紀勝》《糖霜譜》《錄鬼簿》。

文化活動

曹寅喜好文藝,又愛好藏書,他精通詩詞、戲曲和書法,他的代表作有《楝亭詩鈔》《楝亭詞鈔》等 。曹寅深厚的文化教養和廣泛的文化活動,營造了曹家的文化藝術氛圍。此時的曹家,呈現出空前的繁榮。

康熙四十四年五月,曹寅奉旨總理揚州書局,負責校刊《全唐詩》,次年九月刊畢試印,"進呈御覽"。康熙皇帝於四十六年四月親撰序文,五十年三月正式出版。五十一年三月,曹寅又奉旨刊刻《佩文韻府》,且親至揚州天寧寺料理刻工。

朱淡文在其著作中指出,種種歷史文獻證實,曹寅與明遺民及江南上層知識分子之詩酒流連決不能僅以文人積習視之,亦決非曹寅個人之禮賢下士所能涵蓋。此乃康熙皇帝籠絡南方士子、磨滅其反清意識的政治決策,曹寅等人則為具體實施之臣僚而已。康熙十七年正月,聖祖皇帝下詔於明春舉行博學鴻儒科考試。曹寅當時二十三歲,在京任鑾儀衛治儀正,曾參與考試接待事宜,與各省著名學者傅山、顧景星、邵長蘅、李因篤、汪琬、陳維崧、施閏章、閻若璩、尤侗、朱彝尊、姜宸英、毛奇齡、毛際可等人都建立了較深的感情和友誼,其中大多數人在曹寅任織造之後仍與其保持密切聯繫。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曹璽去世,曹寅南下奔喪,在江寧逗留一年,與一些遺民有密切交往。由於曹寅風流儒雅,文才華瞻,又是明遺民顧景星之甥,因而在南北兩地都受到推崇,很快為遺民和漢族上層知識分子認同。曹寅任織造之後,與江南人士的交遊更加廣泛。有人統計,與曹寅有詩文交往者約二百人,其中有當時極有影響的知名人士。由於曹寅在江南二十多年認真執行康熙皇帝的既定政策,曹寅成為主持東南風雅、眾望所歸的人物,在江南地區享有極高的聲譽。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