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暴力與傾向(郁達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暴力與傾向》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明史》里有一段記載說:「燕王即位,鐵鉉被執,入見;背立庭中,正言不屈;割其耳鼻,終不回顧。成祖怒,臠其肉納鉉口,令啖,曰:『甘乎?』厲聲曰:『忠臣之肉,有何不甘!』至死,罵不絕口。命盛油大鑊,投屍煮之,撥使北向,輾轉向外。更令內侍以鐵棒夾之北向,成祖笑曰:『爾今亦朝我耶?』語未畢,油沸,內侍手皆爛,咸棄棒走,骨仍向外。」

這一段記載的真實性,雖然還有點疑問,因為去今好幾世紀以前的事情,史官之筆,須打幾個折扣來讀,正未易言;但有兩點,卻可以用我們所耳聞目睹的事實來作參證,料想它的不虛。第一,是中國人用虐刑的天才,大約可以算得起世界第一了。就是英國的亨利八世,在歷史上是以暴虐著名的,但說到了用刑的一點,卻還趕不上中國現代的無論那一處偵探隊或捕房暗探室里的私刑。槓桿的道理,外國人發明了是用在機械上面的,而中國人會把它去用在老虎凳上;電氣的發明,外國人是應用在日用的器具之上,以省物力便起居施療治的,而中國人獨能把它應用作拷問之助。從這些地方看來,則成祖的油鍋,鐵棒,「割肉令自啖之」等等花樣,也許不是假話。第二,想用暴力來統一思想,甚至不惜用卑污惡劣的手段,來使一般人臣服歸順的笨想頭,也是「自古已然,於今尤烈」的中國人的老脾氣。

可是,私刑儘管由你去用,暴力也儘管由你去加,但鐵鉉的屍骨,卻終於不能夠使它北面而朝,也是人類的一種可喜的傾向。「匹夫不可奪志也」,是中國聖經賢傳里曾經提出過的口號。「除死無他罪,討飯不再窮」,是民間用以自硬的阿Q的強詞。可惜成祖還見不及此,否則油鍋,鐵棒等麻煩,都可以省掉,而明史的史官也可以略去那一筆記載了。 [1]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版小說集《沉淪》,與郭沫若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回國後從事新文學創作,主編《創造季刊》《洪水》等文學刊物。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雜誌,1930年參加左聯。郁達夫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活躍的作家之一,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及評論方面都有佳作。同時,郁達夫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被日軍憲兵殺害。 主要作品有:《沉淪》,《蔦蘿集》、《小說論》,《日記九種》、《空虛》、《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閒書》等。[2]

郁達夫散文特點: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鬱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迴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