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商匯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商匯票在明清時期,晉商使用並推廣的「匯票」支付手段,不僅僅是在國內各地,就是遠在俄羅斯新加坡日本也能做到一紙「匯通天下」。「匯票」源自我國唐朝「飛錢」。

  • 中文名:晉商匯票
  • 類 型 :支付手段
  • 出 現 :明清時期
  • 出 處 :《商芸

歷史意義

上世紀80年代末,在長治城區東街一拆遷居民家祖傳咸豐十一年(1861年)賬冊中,發現了清中期長治「永順昌」錢莊的匯票,且是三聯匯票,比較珍稀。根據此三聯匯票證明,當時從長治「永順昌」錢莊匯出的「陸佰兩白銀」收款人已到京師的「升泰寶莊」兌付過,有「勾銷存繳」的勾墨和印章,收款人手持憑證和「升泰寶莊」兌付憑證兩手續首先在異地京城對照無誤兌現結算,之後異地京城的兩憑證到年底決算時,回到出票地長治,然後,三聯匯票的憑證合在一起結賬。數百年後能發現其「幾經周轉」又合而為一的整套匯票,較為幸運,它是研究清朝匯票的寶貴資料。

從收集到的大量史料典籍中發現,錢莊錢鋪、銀號只是在稱謂、經營規模上小有區別,其實就是一類機構。錢鋪(莊)最早出現在明朝末年,《崇禎長編》、《金瓶梅》、《醒世姻緣》、《庚已編》等明時著作中多有記述。錢行、銀號、銀店、兌換錢店、銀錢兌換局是清朝初才有的稱謂,它們同明朝時的錢莊,錢鋪、錢店、錢桌相比規模大了,業務項目也有所增加。

簡介

唐朝《商芸》中有詩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品味唐人的詩篇,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古人腰纏十萬貫,還能騎鶴上揚州?一貫錢十斤,那麼十萬貫又是多少斤?如此重的銅錢如何纏在腰間?照常規,今人讀到它時往往只能把它簡單理解為作者的想象力,但如果我們了解唐朝時期貨幣流通的一些歷史背景,了解了唐「飛錢」的使用,就會發現詩不僅僅有它浪漫的一面,更為重要的是它記錄下了千餘年前我國唐朝紙質貨幣雛形「飛錢」誕生的過程,真正實現了唐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是「飛錢」。

管理

晉商對票匯管理十分嚴格,有6條原則:一、專用票紙印刷;二、專人保管發放;三、專人經取使用;四、專人書寫,書寫人及筆跡通告各分號周知備案;六、加蓋專用印鑑防偽,使用後專人銷毀。這對今日銀行匯票流通程序來說不無借鑑意義。

如何使用

清朝中後期,山西票號的匯兌業務已不再為日升昌所壟斷,其他錢莊、錢鋪、銀號等也開始在存、放款主營業務的基礎上辦理匯兌。匯兌的方式總體是一個模式,就是匯款人將款交給票號(或錢莊),由票號(或錢莊)開匯票憑證,一式三份,毛筆書寫,重要處用暗語密記,並加蓋防偽印章數枚,中間一支寄交收款人,左右兩支,一支為存根,另一支是將匯款人的匯票寄往收款人地點的票號(或錢莊)分號,三支騎縫線上有編號、騎縫章。數日後,收款人持票在指定票號(或錢莊)對照「匯票」無誤,便可取款,不需討保,謂之「認票不認人」。

特色

晉商匯兌票據最有特色的是印章:抬頭章押數章落地章騎縫章,設計充滿了濃厚的文化藝術色彩,既有防偽功能,又體現了山西古樸、厚重、率真的民風民俗。

晉商票據邊框多以票號名加飾以八仙梅蘭竹菊寶鼎聚寶盆為設計時尚。如筆者所藏這張晉商於民國六年(1917年)三月十八日在山西婷縣宏道分號發放的匯帖300文,設計圖案色調為藍色,邊框為票號名和「暗八仙」(即八仙用的法器),金額用毛筆書寫。印章6枚各具特色,最有趣的是用一套紅財神趙公明像作為花押,生動有趣。[1]

歷史淵源

晉商票號出現在明末清初,先由山西顏料商人所創,平遙日升昌票號最著名業績是「匯通天下」,異地匯兌成其所特有的業務,當然票號也同時兼經營存款、貸款、發行私貼等業務。其分號近百家,遍及全國以至新加坡、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國。[2]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