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北道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北道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道情藝術在中國說唱藝術和戲曲藝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據南北20個省區的統計,各種俗曲道情仍不下90多種,其中歌曲道情4種,皮影道情3種,說唱道情70種,戲曲道情13種。

山西是個道情藝術比較盛行的地區,在曲種上有晉北說唱道情、晉南說唱道情、陽城說唱道情、長子說唱道情以及太原說唱道情等十幾種。在劇種上有晉北道情、晉西道情(亦稱臨縣道情)、洪趙道情。

2006年5月20日,晉北道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簡介

關於晉北道情的源流,沿革,很少有文字記載,只有些口耳相傳的說法。據神池縣道情劇團老藝人吳喜娃同志聽其前輩傳說:「古代終南山上有一種琴音異常優美,人們便仿此琴音編歌演唱流傳民間,後道家搜集又編為『道歌』,道情是由道歌發展而來的,據說道歌產生於漢唐時代。」《唐書禮樂志》記載說:(大意)玄宗喜神仙之事,曾召道士司馬承禎等人制曲十餘首,總名「道曲」。道歌、道曲均是與道教有關的曲調,可能是道情的最初形式。道歌、道曲發展成道情之後,一般均為說唱藝術形式,它是以描述帶有一定故事情節的事件為主要演唱內容。這是道情在藝術形式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前者是歌曲,後者為曲藝;前者以抒發感情為主,後者重在說唱故事

道情由說唱向戲曲轉化,是道情在藝術形式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晉北道情是山西道情戲中成戲最早的,它是乾隆初年藉助「風攪雪」的組班形式,在與「勾腔」的交流結合中登上戲曲舞台的。「勾腔」又稱「撓勾腔」或「老勾腔」,是與「京腔」齊名、與崑曲同期的一個劇種。

晉北道情和其它戲曲劇種一樣,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它包括「唱念做打」四功,不過由於它演唱內容的關係,以「唱念做」三功為主。晉北道情屬「聯曲體」的戲曲音樂體制,擁有豐富的唱腔曲調,它不僅繼承了古老的傳統道情與民間道情曲藝,也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戲的某些音樂成分,同時又兼有地方大戲的部分唱腔曲調,故有「道情72調」之稱,今存套曲13種96曲。道情最早的伴奏樂器[2]以魚鼓、簡板為主,發展成戲曲後仍保留了魚鼓,在文場樂器中增加了橫笛、大板胡、小板胡、揚琴、四胡等。

視頻

晉北道情 相關視頻

晉北道情
中國傳統戲曲知識知多少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06-06-02
  2. 各種樂器特點,個人圖書館,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