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意牡丹(梁紅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意牡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春意牡丹》中國當代作家梁紅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意牡丹

春天,文人的一句「人間四月天」,把春意寫得含蓄、美妙、豐潤,令人神往。春天的牡丹更是贏得了「除卻牡丹不是花」的殊榮。

牡丹國色天香,寓意富貴美好。花大、色艷,開在穀雨前後,是春天的一款壓軸盛裝。詩人劉禹錫的一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便可以一窺其貌。

享受春意行走在春天裡,但對於牡丹的印象,最早的卻是那首膾炙人口的《牡丹之歌》,以及後來高中課本上的《愛蓮說》一文,其餘就無從談起,更沒有見過牡丹真容。為了一探究竟,在畢業後的第一年春天裡,便動身去了牡丹之都--洛陽,尋找芳蹤。

當時我和朋友是在一個小站上車的,自然是沒有座位的站票,擠在從成都開往上海的列車上,第一次感嘆中國人口之多。座位上空無虛席,兩旁的過道上也站滿了人,大包小包塞在腳下,甚至座位下面也會有人鋪張報紙,席地而躺。嘈雜聲、煙味、還有腳臭味混合在一起,充斥着整個車廂。

經過四個小時的煎熬,終於抵達洛陽,一下車顧不上路途的疲憊,就去了王城公園。然而並不遂願,牡丹花期已到遲暮,除了樹蔭下的零散花株,尚有幾多綻放的花蕾,更多映入眼帘的是殘花落瓣和垂垂細柳。意境用晚唐詩人李建勛的「攜觴邀客繞朱闌,腸斷殘春送牡丹。」來形容比較貼切, 再加上舟車勞頓,洛陽牡丹幾乎未曾入我的記憶,還不如龍門石窟的震撼深刻。以至於在後面的年頭裡,每每別人相邀去洛陽看牡丹時,我總會一臉無奈的搖搖頭。究其原因並非是不喜牡丹,而是距離和交通影響了看牡丹的那份心情。

後來有了孩子,有時間總會帶着孩子出去溜達,興慶公園成了我們的好去處。嬉水,餵動物,轉木馬、吹泡泡,遊樂場、動物館、沉香亭都有着我們的笑聲和腳印,日子在歡樂和緊張中張弛而過。

記得一年四月花展,一家人提早備好了相機,以記錄花兒的千嬌百媚。一進公園南門,成片成片的鬱金香出現在眼前,宛如錦緞,非常壯觀。孩子歡快地穿梭在各種顏色之間,搜尋着他中意的一朵花按下快門。他並不像大人們那樣,從不同的角度去拍攝花朵或葉子,而是痴迷於色彩的濃烈,往往會停留在大紅大黃的花兒面前拍攝,又一陣風的溜走,捕捉蹁躚的蝴蝶。我跟在他後面,琢磨着他心中的花事是什麼,或許就是一場明艷,一場放飛。

等來到了沉香亭下,萬株牡丹競相綻放,花開滿園,香氣撲鼻。孩子不再拍照,把相機塞給我們,安靜地徜徉在曲徑小道中,淹沒在花叢下,時而嗅一嗅牡丹,又或者躲一躲採花的蜜蜂, 我趁勢拉他一同看了沉香亭石碑上關於牡丹的典故:天寶年間,唐玄宗帶着楊貴妃和梨園弟子在沉香亭下賞花,吹拉彈唱一應俱全,卻唯獨沒有新詞,就下旨喚來了李白命其寫詩,但李白酒醉不醒,無奈灌下醒醉酒後被攙扶在床上休息,又讓高力士為其脫掉靴子,一番折騰才從夢中驚醒,賦詩助興,作《清平調》三首,留下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千古名句。

看完典故,再去看牡丹,仿佛一下親近了好多,那些花兒或傲立枝頭群芳爭艷,或藏於葉間清冷孤賞,層層疊疊雍容華貴。我在美不勝收的同時又深感內疚,這裡牡丹雖然種類不算多,而我依舊叫不上它們的名字,對孩子也講不出更多的美感。 生活的瑣碎和忙碌把自己改變了好多,無暇了很多細緻,少了一份雅趣。

孩子大概聽懂了典故,只是不知道他記住了哪幾句詩。拍照時他小心翼翼地站在牡丹旁邊,生怕手指戳着了花瓣,應該是有了一番崇敬與喜愛吧。我並不期望他能夠理解和感知多少,只莫若我以前走馬觀花般便好。

一晃幾年過去,又到二月立春, 萬物萌動,寒梅尚俏立枝頭,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開播,裡面那一幅幅田園山水美輪美奐,十里桃林和片片桃花更是惹人心醉,雖然還處早春,卻已勾得腳步陷於春天的旖旎之中。正當時節的梅花,旁若無人的玉蘭,灼灼嬌桃花,團團錦簇櫻 ,一場場看過去,春光明媚不覺已到穀雨,落盡殘紅始吐芳,牡丹頂着王冠姍姍來遲,把賞花推向了高潮。

約了朋友,依然選擇了文化歷史較為厚重的興慶公園。去的時間剛剛好,幾片區域的牡丹幾乎全開了,奼紫嫣紅,淡香暗涌,只可惜有籬笆相隔,遊人無法靠近,只能遠觀。離路稍近一點的牡丹,大多成了人們拍照的寵兒,只聽得「咔嚓」聲不斷。偶有難耐誘惑的僥倖者,跨過籬笆去拍幾張牡丹特寫,但都被盡職的守護員喊了出來。在那一刻,手中有一個可以調距的專業相機,應該是最榮耀和招人羨慕的事了。

我和朋友邊走邊聊, 眼睛卻沒離開過牡丹,白的、紅的、紫的、黃的,株株嬌艷,朵朵賞目 。那些花瓣薄如紗翼,錯落有序層層排列,簇擁着花蕊迎風吐香,王者氣度彰顯淋漓,讓人忍不住想要上前摸一摸,沾染些許富貴,卻又怕一不小心觸碰掉它的嬌媚。

一園之內,芍藥尚未開放,濃綠的葉子上骨朵林立,想必是在等牡丹歸去,才會爍爍枝頭,補墊春意幾縷思念吧。

無獨有偶,在此後幾天,為了看稀缺的黑牡丹、綠牡丹,我又去了一次阿姑泉牡丹苑,地處終南山北麓,是牡丹最早的發祥地。《神農本草經》載,牡丹原產我國西北地區的秦嶺伏牛山中。起初牡丹品種單一,以藥用為主 ,治療「血於病」等。到了隋朝,隋煬帝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河北易縣的二十箱牡丹從此入駐皇苑,開闢了牡丹的榮寵之路。 隋朝滅亡後,唐朝定都長安,牡丹逐漸興盛起來,成為國運昌盛的標誌。牡丹文化也隨之繁榮起來,湧現出了大量讚美牡丹的詩作,其中不乏李白、白居易、王維這些詩壇大聖們。唐朝牡丹的興盛,與武則天有直接的關係,據舒元興《牡丹賦序》說:「天后之鄉,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上苑有闕,因命移焉。」

又有傳說武皇雪天在上苑喝酒,看到盛開的紅梅,特別高興下旨花神,讓百花連夜齊放, 不要等待自然催發。接到聖旨後,百花從命,唯有牡丹不屈不撓, 堅決不從,武皇大怒,貶牡丹去了洛陽邙山。誰知道牡丹一去就紮下了根,而且備受歡迎,每年穀雨,株株開放,盛況非凡。現在我們無法去印證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但牡丹確實是傳栽到了大江南北,名譽海內外。

進入阿姑泉苑內,迎面就是兩株盛開的牡丹守護着大門,往裡走,路兩旁、水渠邊、山坡上,三五成群,或是單株排序,競相歡迎絡繹不絕的遊人。

沿着小徑緩緩而行,牡丹相伴,蜂飛蝶舞,垂柳蔭蔭,百鳥爭鳴,頓感神清氣爽,樂意融融。而牡丹在這清新空曠中更顯自然與妖嬈,那天生的貴氣與端莊,在山野林木中也愈顯濃烈。越往上牡丹越多,依坡勢而生,團花似錦,或隱與林木之中星星點點,一時間不知道腳步該往哪裡挪動,目不暇接。

躑躅間來到了牡丹亭,往北看林木郁蔥,葉草旺盛,牡丹仙子的塑像傲然聳立,在她的背後,是栩栩如生的武則天塑像群,活靈靈展現了「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況。往南看山巒疊嶂,白雲悠悠,漫山遍野的野花盛開一地,如若仙境。暗暗驚嘆,牡丹不愧是花中王,生身之地竟能如此美妙!

驀然,琴聲漸起,古箏悠揚,清麗婉轉,纏綿溫潤,如同山泉潺潺在腳下遠方,又如同蝴蝶從容在花前草下。是春季賞花「泉聲琴箏」實景音樂會開始了。 踩着音樂徜徉在牡丹中,「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山巒、牡丹、草木,一切真實而又如身處幻境,當下詩性喚起,做得拙作一首:「終南山中秀,牡丹花間王。細泉覓幽徑,琴瑟迎客塵。染綠天天長,殘紅漸漸多。今日探春去,明年再看花。」

還未離去,就已經在心裡與春意相約,期待來年的重逢。有道是「年年春暖花又開,歲歲看花花不同」,時間慢慢教會人們欣賞與珍惜。 [1]

作者簡介

梁紅蓮,陝西西安,財務工作,愛好閱讀,喜歡文字,感恩生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