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子 讀書三代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讀書三代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讀書三代人》中國當代作家星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讀書三代人

父親生活在農村,卻一直喜好讀書。雨雪天氣或閒暇晨昏,常能看到父親手握書卷,沉浸其中。父親看到感慨處,也常常講與母親聽,因為母親無法直接閱讀。 母親只讀到小學五年級,識字本就不多,多年來忙裡忙外,不讀不寫,字也就遺忘殆盡,再加之視力不好,讀書便長久地擱置了。

然而隨着年歲漸長,兒孫們早已長大成人,地里農活和家裡瑣事也逐漸減少,母親的閒暇時間便漸漸充裕起來。看着父親常常手捧書卷,她也會萌生出閱讀的念頭,數次提及,要我把兒子小時候看過的書拿回家,她閒了翻一翻,也好解解悶。

解悶的確是原因之一。對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古稀之年的老太太來講,娛樂方式本來就少,空閒的時間又的確需要做一點事情來打發,然而可做的事情其實並不止於讀書,母親能選擇讀書,我想更重要的,還是內心存在一種對知識的近乎本能的嚮往

母親小時候,家境還不算差。外祖父的家族,家大戶大,男勞力較多。勤勤懇懇的農村人憑着世代傳承下來的種田經驗,尚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所以孩子們都被送進學堂,男孩子們一般都能讀到初中畢業。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算是很不錯的文化程度了。可母親是女孩子,等到母親讀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她就需要背饃到五六里遠的鄰村去上學。同村的女孩子們漸漸地一個一個離開了學校,最後只剩下母親一個人。秋天的玉米,生命力旺盛地冒着個子,從綠幽幽的玉米齊刷刷長到半人高開始,上學放學的路途就成了母親的一種畏懼。孤獨而年幼的母親(男孩子和女孩子分開走),走在兩旁都是莊稼地的村路上,田野里每有大小風吹來,綠油油的玉米田遠遠近近便發出刷刷刷的聲響,母親常常會驚出一身身冷汗,拔腿快跑,她總害怕在那看不透的玉米地里,突然竄出狼來。村子裡就有人被狼咬傷過,被狼咬傷過臉的那個人,綽號就叫「狼模樣」。

到了冬天,地里農活不忙,晝短夜長,外祖父母更不放心母親天黑趕路上學,便會安排舅舅早上送,晚上接。後來糧食緊張,家裡無饃可背,全家食粥,舅舅便會在飯時提上陶瓷罐罐,將清湯寡水的稀飯給母親送到幾里外的學堂去。 正是在這樣步履維艱的情況下,母親最終將五年級堅持讀完後,便輟學回家,投身大隊的農業生產,掙起了工分。

我常想,以母親的靈性,如果當時上學的條件好一些,母親讀書定會有很大的收穫。母親年輕時愛聽戲,一本戲聽過幾遍,便會將戲詞和旋律牢牢記住,所以在紡線織布,做飯打掃時,常常能聽到母親悅耳的吟唱聲。不知母親心裡,是否遺憾過這樣的好記性,卻無法應用到讀書上。母親每每在生活中逆來順受而又滿含委屈地向我傾訴時,我也常告訴她,過去的女性讀書太少,所以才不懂得維護自己合理的權益。

我比母親幸運,雖然也是背饃到四五里遠的鄰村上學,但總算和村里一起長大的女孩子們,順利讀完了初中。中考時,父親為我選擇了中等師範。十七八歲的年齡,對於父親為我規劃的人生道路自然懵懵懂懂,然而在從中等師範畢業的那一年,我已明確地知曉自己的學歷不足為用。於是緊追慢趕,報成人高考,終於在我的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拿到了本科學歷。這份學歷,雖不耀眼,但對已經在單位和家庭之間夙興夜寐忙碌不已的我來講,亦實屬不易。

脫產學習的兩年,我有幸遇見了幾位專業知識豐富,業務精湛的好老師,更第一次走進了大學的圖書館。課堂上的如饑似渴,圖書館裡的掩卷沉思,花園旁的琅琅記誦,都帶給我心靈的寧靜與愉悅。正像所有脫產學習的人一樣,只有在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知識的價值,才會在學習機會到來時無比珍惜。現在回想起來,兩年的時間雖然所學有限,但大學的老師們以他們高屋建瓴的學識與思想,為我打開了一扇求知的窗戶;那個安靜而又總是擠滿了人的讀書閱覽大樓,呈現給我一座智慧的大花園,讓我徜徉其間,視野大開,我也由此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生活在校園裡讀書的日子,是我最快樂最想要的生活

本科畢業的那一天,我帶着行李走出宿舍樓,途經教學樓、圖書館時,內心的不舍難以言表。我多麼希望,我能繼續留在這裡或者走進更好的學校。但我不能,因為我的兒子即將上一年級,身為母親,我不能自私。

現在看來,一個人幼年時只要能有條件讀書,就意味着有機會通過讀書改寫自己的命運,這已然是一番莫大的幸運,至於其它的好條件,真可謂錦上添花了。子侄輩所擁有的生活條件,是前面兩代人不可奢望的。上學下學,家長接來送去,牛奶雞蛋的營養餐,科學配置的課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社會條件大有改觀,且大學錄取率不斷提升,侄子侄女一個一個享受到了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便利,相繼考入大學。當我因送兒子開學報到,再次踏足曾經留戀不已的大學校園時,看到偌大的廣場草坪,雄偉壯觀的教學樓,我的腳步瞬間變得無比輕盈,內心萬分愉悅。一個個青春的背影在眼前穿梭往來,學校特有的環境氛圍催發出心底里深潛許久的青春激情,在那一剎拉間,我似乎感覺自己年輕了許多,我忘卻了自己眼角的皺紋,忘卻自己身體的疲憊,我多麼羨慕這些青春的學子!這是一種由衷地羨慕!十分強烈地羨慕!

兒子周末回家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向我談起他的老師們。體育老師幾十年堅持營養健康的三餐,英語老師腹有詩書氣自華,年近花甲但依然神采奕奕,又有某位老師是幾十年前的同濟畢業生,又有某老師參與過什麼工程建設。他向我誇耀學校圖書館的漂亮與舒適,並帶我去圖書館挑選書籍。我興高采烈地與他同去,卻在走進圖書館大門的那一刻,停止了腳步,我顧慮我的高跟鞋驚擾了那些埋頭的學子。圖書館,應該是一處讓人敬畏的所在,噪音是對它的褻瀆。 兒子滔滔不絕的講述,眉宇間飛揚的神采,顯示出對知識滿滿地認可與嚮往,對知識擁有者滿滿地尊敬與欣賞,更顯示出對大學新生活的熱情與興致。他的每一次娓娓講述,總會催發出我心底無盡地羨慕,能有這麼好的讀書條件,這該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幸運!

兒子從小到大常說,他不喜歡讀書上學,如果不是生活的需要,他會有許多另外的選擇。然而自從他走進了大學,良師益友的春風化雨,大學環境的潛移默化,不斷擴展着他的視野,升華着他的認知,也引領着他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面對讀書學習。有一天,兒子問我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感想如何,我疑惑地望着他,不明白緣何會有這突然的發問。他解釋說,期末複課壓力山大,所以最近每周都會讀幾遍《送東陽馬生序》來進行自我激勵,讀得多了,竟可以熟讀成誦。我欣慰他的成長,這個口口聲聲喊着不愛讀書的大男孩,在不自覺間,竟然選擇以讀書的方式來解決自我困惑,以一種表里矛盾的戲謔方式領悟着書的魅力。兒子從學校帶給我的書籍,兒子的話語、行為,如同一隻向我伸來的有力大手,拽起我奔向生活的遠方,我們之間,是母子,亦為師為友。

三代人命運不同,讀書遭際不同,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代里。若說人到中年的我還有什麼詩與遠方,我想,或許我能做到的是,母子攜手,營建書香家庭的良好氛圍,建立讀書學習的好家風,將對書的熱愛與敬畏傳遞給身邊的人。[1]

作者簡介

星子,陝西人,中學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