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昔日民謠傳與誰(李榮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昔日民謠傳與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昔日民謠傳與誰》中國當代作家李榮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昔日民謠傳與誰

「狼打柴,狗燒火,貓兒上炕捏窩窩……」「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喝,下不來……」這是家鄉幾十年前還流傳過的民謠。祖輩、父輩、我輩的童年,都是在民謠的伴隨下度過的。不同區域的民謠,往往同一首也會有不同版本,但大同小異。民謠的題材極為豐富,形式自由。下面且看《童蛾童蛾等等我》。

槌布石,響叮噹,

俺大俺媽把我賣在陳家莊。

瞭不見東,瞭不見西,

瞭見童蛾滿天飛。

童蛾童蛾等等我,

咱倆走到道上講公婆。

你的公婆還好些,

我的公婆錐剜着剪,剪鉸着錐,

告大大,長出氣;告媽媽,長流淚;

告哥哥,典房賣地(贖)回姊妹;

告嫂嫂,且讓奴兒受兩天罪!

大大死了排樓供,

媽媽死了團圓被,

哥哥死了燒封紙,

嫂嫂死了,墓谷堆上熰頓稀雞屎!

這首民謠借童養媳之口,全篇哀哀怨怨,訴說自己在婆家受盡虐待,娘家無一援手,令人憐惜,堪稱民謠中的佳品(文中的「熰」,讀ou,燒的意思。「頓」,這裡表示的是一小撮之意。想來娘家嫂嫂對童養媳太不好了,童養媳怨恨至極)。

有記述風俗人情的: 「拉鋸,扯踞,姥娘家門口看大戲」,有描寫動物的: 「狼打柴,狗燒火,貓兒上炕捏窩窩……牆了,豬啃了;豬了,剝了皮了」,有描述日常生活的:「咯咯咯(喔喔喔),天明了,盤頭小姐起來了,捅開咱那絲絲火,坐上咱那馬拉鍋,舀上咱那金瓢水,下上咱那珍珠米」,也有勸人立德向善、家和睦鄰、贍養老人的,等等,再現了當時社會的環境狀況,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某些時候,還起到了一定的啟蒙教育作用。語言力求簡練、生動、完整、通俗,好聽易記。一代代相傳,某種程度上,比若家風家訓。

民謠,來自民間,屬於民間文化藝術必須遵從民間的約定俗成。哪些字要讀成什麼音,哪個音節要拉長,哪一處要讀得跟唱調一樣,都有民謠規範,不能用現代書本上的語言和語法來要求。非要改,也行,只怕民謠會變成四不像,誰改誰後悔,費力不討好。

誦讀這些民謠的,多半都是有些歲數了的老奶奶,從她們缺了牙齒的癟嘴裡,走風漏氣地傳出,個別字音實際上已讀錯,卻錯得自然無痕,時間一長便「原本如此」了。但這些別有韻味的民謠,也只有這些老奶奶們肚裡才裝着。

老奶奶目不識丁,有的還雙目失明,她們就是靠用心記,先背會,再日復一日地鞏固,成為腦海中不可磨滅的記憶,一代一代口授相傳。每每在黑暗的屋子裡,躺在土炕上,睡又睡不着,便央告老奶奶給講個民謠。翻來復去也就那麼幾個,聽得孩子們也能講下來。老奶奶照看嬰兒,哄睡覺時,一邊抱在懷裡來回搖,一邊輕聲哼着民謠:「背背,找找,一背背到南坳,南坳有根棗樹,不結棗,氣得老漢可山跑,疊詞押韻,音律有輕有重,可急可緩,其功能相當於「搖籃曲」,很好地起到了催眠的作用。有些年輕媳婦,面對哭鬧不止的嬰兒往往不知所措,老婆婆接過來,連搖帶唱,「貓貓呀,狗狗呀,哄哄俺孩睡覺呀……」不一會,孩子睡着了,服不?

隨着老奶奶們一茬茬謝世,那些民謠已漸漸失傳。有些地方也在一直挖掘保護,但也僅僅是只能將其轉換為文字保存在紙面上,而沒有誰願當傳承人。民謠價值,恰恰需通過「口誦」才能充分體現,許多土話俚語,無法用現代詞彙來準確替代,僅靠書本文字來傳承,就改變了原汁原味,弱化了藝術特色,失去了民謠的生命力。總之,遠古的民謠基本絕傳,近現代的民謠也逐漸失傳,鑑於民謠的不可再生性,是為民間文化的一大損失。[1]

作者簡介

李榮福,男,58歲,教師,山西省平定縣冠山聯校任職。熱愛文學,偶有散文、評論、詩歌等小作品散見於地方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