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野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野橋 |
---|
![]() 明野橋牌樓與裝置意象 類型 鋼索吊橋 開通日 1933年
|
明野橋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的鋼索吊橋,該座吊橋橫跨於鹿寮溪之間,最初興建於日治時期,目前因年久失修荒廢後橋面崩塌廢棄,僅分別保留兩座墩座於鹿寮溪的兩岸[1]。明野橋僅存的兩座墩座,也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興建花東公路之間至今保留最完整的橋墩[2]。
簡介
明野,是日治時代延平武陵部落的日本名,意思為陽光最先照射到的地方;武陵橋下的鹿寮溪,溪水在橋邊沖刷出武陵幽谷,而與卑南溪匯流處則是鹿野鄉最大的沖積扇平原,布農族名MAPASADU布穀拉夫,意指寬廣平坦的原野,武陵即是位於山腳下的一塊平坦地,也是布農族聚落中,唯一居住在平地的部落。
明野橋,1933年完工,橫跨鹿寮溪,為鋼索吊橋,亦可行走汽車。當時鹿野鄉鋪設二條橋樑,分別是跨越鹿野溪的鹿野橋(鹿鳴橋前身)及跨越鹿寮溪的明野橋(武陵橋前身)。1973年,新建武陵橋,車輛改行後,明野橋橋面因年久失修而消失。後因武陵橋較窄,會車不易,1987年,台九線進行截彎取直工程外,也在現今台九線上鋪設新武陵橋。
1995年後,新武陵橋的通車,也讓現在的明野橋,成為當地居民專用道,以及偶有來訪的遊客。這條路是武陵村原住民族人來往武陵、關山的道路之一,剩下的橋墩坐落於鹿寮溪兩岸,像牌樓一樣形成特有景觀,也是日治時期所建造的花東公路上,保留最完整的橋墩。
走訪明野橋後,若是平常日,也可體驗台東特別的監獄咖啡,新舊武陵橋間,有一座紅白相間建築物,就是台東戒治所,這裡提供服刑人經營咖啡館、農場園藝,甚至復育梅花鹿等。或往武陵方向續遊,武陵親水步道、布古拉夫彩繪屋,走到最裡面還有一個武陵吊橋,也是山間中別有一番風味。[3]
沿革
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在進行貫穿花東縱谷之間的道路工程中,於現今臺東縣延平鄉的兩條溪流,鹿野溪與鹿寮溪分別興建了鹿野橋與明野橋來橫跨兩條溪流[2]。其中,明野橋於1933年(昭和8年)完工。而這條鋼索吊橋因寬度足夠,因此可通行車輛,也是當時居住在武陵村的原住民族人通行的主要道路之一[2]。
戰後時期
二戰戰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管,明野橋持續扮演著臺東縣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然而,因花東縱谷公路的交通流量持續增加,但明野橋本身的橋面寬度已不足以負荷交通量,因此有改善的意見持續出現[4]。直到1965年12月,省政府公路局於明野橋右側另興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樑,並命名為武陵橋,而此時明野橋的角色逐漸被取代[1]。最後因年久失修,橋面塌損崩壞,僅剩下吊橋兩端的墩座保留至今[2]。1995年後,位於武陵村更外側的新武陵橋完工通車後,主要行車動向再度改變,因此今日舊武陵橋常作為當地武陵村村民溪流兩岸的交通橋梁[2]。
參考文獻
- ↑ 1.0 1.1 鄭安睎.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資源交流平台 影像.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 2012-09-14 [2016-08-09] (Chinese (Taiwan)).
- ↑ 2.0 2.1 2.2 2.3 2.4 黃尹鏗. 鹿野大圳武陵社區水利公園 (PDF).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 2013 [2016-08-09] (Chinese (Taiwan)).
- ↑ 明野橋,萬物糧倉 大地慶典
- ↑ 建議政府飭公路局速予加寬花東公路明野橋面以利交通安全案。. 中央研究院 . 1998-12-21 [2016-08-09]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