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斯特火車總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斯特火車總站
圖片來自wn

明斯特(威斯特法倫)火車總站(Münster (Westfalen) Hauptbahnhof)是德國西部明斯特蘭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日均發送旅客逾66000人次,為德鐵車站及服務轄下的二等站

明斯特的首座鐵路車站是作為引自哈姆盲腸線的組成部分而於1848年落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重新建造了一座,後於2015年拆除;經過全面修繕的車站則於2017年6月24日開放。

如今共有五條電氣化的幹線鐵路和四條區域鐵路行經明斯特火車總站,其中包括一條在所有方向都不辦理客運的線路(即由威斯特法倫州立鐵路運營的明斯特-瓦爾施泰因鐵路)。明斯特蘭地區已不再設有鐵路貨運樞紐。

歷史

1848-1855年

作為曾經的威斯特法倫省會,明斯特於1848年由明斯特-哈姆鐵路公司建造了首座鐵路車站,以擔任從哈姆至明斯特盲腸線的終點站。在哈姆一端,這條盲腸線可與科隆-明登鐵路公司經營的幹線鐵路相連。伴隨着1848年5月25日舉辦的盛大慶祝巡遊,正式宣告了明斯特邁入鐵路時代。當時的站房位於如今的阿爾貝斯洛路(Albersloher Weg)和沃爾貝克街(Wolbecker Straße)之間的塞爾瓦蒂門(Servatii-Tor)前。[1]

在投入客運約一個月後,盲腸線又開辦了貨物運輸。然而,這種嶄新的交通工具在最初的幾年中並未獲得廣泛接受,每列火車的平均載客量僅為100人。

1855-1880年

1855年,由於經營困難,明斯特-哈姆鐵路公司的業務被王家威斯特法倫鐵路公司所接管。後者於1855年7月將公司總部從帕德博恩遷至明斯特。此外,由於這時開辦了從明斯特至瓦爾堡的直通服務,列車的行車時間得到有效縮短。

1856年,明斯特-賴訥鐵路建成通車。這條線路在賴訥可與連接勒訥-賴訥-埃姆登的漢諾威西部鐵路交匯。

魯爾區或漢堡-芬洛鐵路專營權於1866年授予科隆-明登鐵路公司。這條線路的萬訥 (黑爾訥)-明斯特路段於1870年通車,並於1871-73年間與奧斯納布呂克漢堡相連。明斯特自此可以直接通抵德國的北海港口。在王家威斯特法倫鐵路公司車站的東側還另建了一座車站。它被設計為臨時性用途,從而可為兩家鐵路公司建立一個共用車站預留了空間。[2]

在西明斯特蘭,明斯特-恩斯赫德鐵路公司於1860年代初期望建立一條從明斯特經格羅瑙恩斯赫德的鐵路連接,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工程始於1872年6月,但該公司於1874年遭遇財政困難。為此,王家威斯特法倫鐵路公司接管了明斯特-恩斯赫德鐵路公司,並於1875年9月30日開通了明斯特-恩斯赫德鐵路。該鐵路在明斯特使用王家威斯特法倫鐵路公司的車站。

1880-1919年

隨着普魯士國家鐵路陸續將名義上的私營鐵路公司收歸國有,自1881年起,明斯特的所有鐵路都由國家掌控。早在1875年,市鎮蘭貝蒂 (明斯特)和聖毛里茨的部分社區便已合併;車站周邊區域的規劃主管權自此由明斯特市主導。1885年,城市為建造一座中央車站提供了財政資金。「中央車站」(Zentralbahnhof)於1890年10月1日開幕。

在規劃了一條從明斯特至泰爾格特窄軌鐵路之後,從明斯特經瓦倫多夫至雷達 (雷達-維登布呂克)的線路已按標準軌距建造。1886年6月8日,明斯特至瓦倫多夫間的列車服務開始投入運營。

明斯特日益發展成為一座樞紐車站,其鐵路網絡於1903年延伸至新貝庫姆,1908年又經科斯費爾德延伸至恩珀爾。儘管如此,車站仍然無法達到城市所期望的重要性,主要是因為科隆-魯爾區-漢諾威-柏林的幹線鐵路沒有經過明斯特。

鐵路設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僅作了細微的變動。從軍事角度來看,車站在這些年來顯得尤為重要。戰爭結束後,則出現了機車和車廂短缺的情況,因為德國必須交付5000台機車和150000節車廂作為賠償。

1920-1933年

1920年,普魯士國家鐵路被合併至德意志國鐵路,至1924年又改制為私營的德意志國鐵路公司。在此期間,明斯特的鐵路網絡得到了擴展,包括普魯士-明斯特鐵路(1928年)以及明斯特貨運繞行線(1930年)。

由於交通量在1920年代末的進一步增加,因此必須建造另一座月台。此外,在1928-30年間,車站大樓被改造成作為「通往現代之城門戶」(Tor zur modernen Stadt)的代表性建築,改造工程應在1930年9月的天主教徒代表大會之前完成。

1933-1945年

對於明斯特而言,融入「閃電列車」(Blitzzug)系統非常重要。自1935年10月6日起,明斯特在科隆至漢堡的連接中被納入了這個系統。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局取消了旅行補貼,而減班的運行圖1940年1月生效。在隨後的調圖中,運力更進一步削減。在1941-42年間,明斯特火車總站下方建造了一個可容納2000人的地堡。它於1945年遇襲,但未造成人員傷亡。

在對明斯特發動的102次空襲中,盟軍轟炸機也將鐵路設施作為目標。車站區域的空襲導致大量車廂和機車受損,而軌道設施也有75%至80%的面積遭到破壞。車站大樓則被完全摧毀。

1945年以來

1945年4月2日,盟軍進入明斯特。自4月底起,通往西部的線路再度開放。軌道設施和信號所也於同年夏天開始重建。在修復了明斯特船閘周邊地區的被毀橋樑後,往奧斯納布呂克方向的列車服務得以恢復。由於列車大堂僅剩下鋼骨架,並且月台、樓梯和隧道都無法使用,因此必須在旅遊運輸開啟之前以臨時性的方式進行修補

1949年,通往市政港口鐵路的一條坡道建成,來自利普施塔特的威斯特法倫州立鐵路(WLE)的客運列車可以通過坡道到達火車總站。為此,該公司在車站的東側建立了第五個月台,僅對其自己的列車提供服務。隨着明斯特-瓦爾施泰因鐵路自1975年冬季運行圖生效起停辦客運,該月台以及相應的通道也被關閉。

在1950年代初,車站大樓分幾個階段進行了重建。車站大堂於1958年建成,其餘工程則於1960年完成。車站及相鄰聯邦鐵路局的建築藍圖出自出生於明斯特的特奧多爾·迪克斯邁爾之手,它是當時的德國聯邦鐵路首席建築師。[3]

自1960年6月8日起,明斯特接入全歐快車網絡。全歐快車「帕西法爾號」在漢堡至巴黎間運行,並經停明斯特火車總站。這班豪華列車於每天下午4:59駛離明斯特,然後於夜晚11:35抵達法國首都。[4]

1968年9月,魯爾區至漢堡間的線路全部實現電氣化,而明斯特更是早在兩年前便已接入南向的聯邦鐵路電網。至1981年,通往埃姆登的線路也完成電氣化改造。

參考文獻

  1. Münsters Bahnhof im Wandel der Zeit. sto-ms.de.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2. Bernd Franco Hoffmann: Die Köln-Mindener Eisenbahn: Schienenwege durch Rheinland und Ruhrgebiet. Sutton-Verlag, Erfurt 2018, ISBN 3-9540-0972-2.
  3. Ulrich Langner: Ein Eisenbahnarchitekt zwischen Diktatur und Demokratie. Dipl.-Ing. Theodor Dierksmeier (1908–1979). In: Martin Schack: Neue Bahnhöfe. B. Neddermeyer, Berlin 2004, ISBN 3-933254-49-3, S. 73–105.
  4. Hajt, Jörg, Das grosse TEE-Buch, Bonn/Königswinter: Heel, 2001, ISBN 3-89365-94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