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昆明曲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昆明曲劇

中文名稱;昆明曲劇

分類;戲曲

地區;雲南昆明

昆明曲劇發源於昆明,是雲南昆明市獨有的戲曲戲種,它以昆明方言、揚琴說唱為基礎,以樸實自然、接近生活的表現形式,被譽為雲南藝壇的一朵清新誘人的山茶花。

昆明曲劇是在昆明揚琴說唱的基礎上,衍變發展而成的。現已基本完成了其戲曲化的進程,形成了以板腔體大調為主,曲牌體小調為輔的聲腔體系,敘事與抒情並重,既明白如話又優美動聽,既含蓄委婉又純真質樸的音樂極富地域特色。

昆明人民曲劇團是代表昆明曲劇的唯一的專業表演團體。自1957年建團以來,經過幾代曲劇藝術工作者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以及省市各界的幫助,使曲劇藝術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由曲劇團創作、改編、移植排演的《紅石岩》、《啼笑姻緣》、《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夜半歌聲》、《茶花姐妹》、《糊塗爹娘》、《如此孝順》、《朝陽溝內傳》、《高山下的花環》、《新婚第一夜》、《愛與愛》、《張三丰》(系列)、《莫愁女》、《蘿蔔園》、《榮辱之間》、《南疆情》、《索拉西》、《彈吉它的姑娘》、《十五的月亮》、《詩美伊與阿塞薇》、《結婚證書》、《多情的小和尚》、《發生在未來》(系列)、《赤血英侶》、《告別昨天》、《士官斬子》、《路在腳下》、《彩鳳搏鴉》、《木鄉長》、《梨花情》、《紅絲錯》、《挑女婿》、《血祭》等一大批深有影響的曲劇劇目,受到觀眾和社會各界好評。

簡介

昆明曲劇是雲南獨有的地方戲劇種,形成於民國年間,流傳於昆明主城區和周邊地區,是雲南地方戲最為年輕的一個劇種。昆明曲劇的形成主要受昆明曲藝揚琴說唱的影響,從民間藝人的街頭說唱發展而成。

昆明曲劇前身是解放前一批瞽目藝人(盲人)的揚琴說唱藝術,他們在昆明的街頭巷尾進行揚琴說唱,並間或參加一些堂會以養家糊口。「舊時昆明的有錢人家,每逢開春,便喜歡在家裡擺起香案來,請瞽目先生到家裡說書,像《香山寶傳》這樣的長劇本要連續說上兩個月才說得完。那時,昆明最好的瞽目藝人是張玉清、聶光榮、高樹西、李正興。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這些瞽目藝人組織起來,與滇戲、花燈、京劇等戲種同台演出。瞽目藝人在吸收其他戲種精華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演唱進行了改良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曲藝,即為"昆明曲劇"。[1]

1957年,昆明人民曲劇團正式成立,並在昆明及地州市縣進行演出,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為雲南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革時期,曲劇團工作一度處於癱瘓狀態。1979年,曲劇團恢復演出,大批演職人員重新回到舞台,並且吸收了許多其他戲種演員進入曲劇團,集體創作、改編並移植了許多新的演出劇目,使昆明曲劇在唱腔、舞美設計、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昆明曲劇因其鄉土味濃,表演內容和形式貼近大眾生活而廣受歡迎,在昆明文化界引起很大的反響。

榮譽

1996年,昆明曲劇代表雲南省參加在湖南長沙舉行的中國第四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表演劇目《土官斬子》、《啼笑因緣》榮獲19項大獎,受到國家文化部和省市的表彰。2000年,曲劇團受文化部選派,遠赴埃及開羅參加第11屆伊斯瑪麗亞國際民間藝術節,深受埃及觀眾的歡迎和各國民間藝術家的讚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和雲南的風貌,為雲南對外文化交流譜寫了新的篇章。

但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娛樂的多元化以及審美趣味的轉移,曲劇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逐漸失去了存活的環境和土壤,觀眾銳減,在短短几年間,便已道具入箱、鼓樂入庫,整個劇種瀕臨消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昆明曲劇將徹底淡出我們的視野,但它仍是昆明的一個瑰寶![2]

相關視頻

一首愛納西情歌,昆明戲曲學院校花,超讚哦太好聽了

2020年雲南省新年戲曲晚會在昆明舉行

參考資料

  1. 雲南地方戲昆明曲劇 , 人才網 2018-01-17
  2. 被時代遺忘的昆明曲劇 , 戲劇網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