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七夕節簡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夕節

來自網絡的圖片

日本七夕節簡介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不僅文化上借鑑我國,不少節慶也我國也有很高的相似度,就拿七夕節來說,日本的七夕節源自於中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後,現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那麼,日本七夕節有哪些風俗呢,日本的七夕節又怎麼過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曆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曆,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曆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日本七夕節風俗

1、紙箋掛橋上

在靠海的地方,人們通常在7月7日天未亮時,把寫有心愿的紙箋扔到海里。日本各地在七夕節期間還要懸掛彩球等飾品,一些地方還將祈雨、驅蟲等儀式融入七夕節活動,北海道地區每年公曆8月7日例行的「討蠟燭」活動更是別具特色。這一天,孩子們提着燈籠走街串巷,嘴裡唱着「蠟燭拿出來,拿出來,不拿出來就撓你痒痒,咬住不鬆口」之類的歌謠,到附近人家討蠟燭或者糕點。

2、七夕祭

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3、掛短冊

從古到今,日本人每逢七夕節就必定會掛上五顏六色的「短冊」,以慶祝七夕節的到來。最初的短冊是用紅、青、黃、白、黑(代表着金木水火土)的彩色紙和長條詩箋製作而成,用五色線條掛在樹上或竹子之上。

4、掛竹子

在日本民間,大人和孩子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小竹子上,然後把這支小竹子立在院子裡,並將供品一起擺上,以許願少女的手工藝技術能提高得像織女一樣好。七夕時的小竹子裝飾得像夏季的聖誕樹。七夕結束後,把這小竹子和供品一起放到河裡,意味着希望自己的心愿能夠到達天池。

5、吃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麵的習俗,可以說,掛麵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6、七夕人偶

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新瀉、山梨 等地區,一到七夕,各家各戶就會做一些人偶掛在自己的門前,寓意希望「能縫製出越來越漂亮的和服」、「能夠將孩子順利的撫養成人」,有的地方還有代表「將和服借給牛郎和織女」的意義。

7、七夕紙衣

在仙台,京都等很多地方,七夕紙衣被當作驅除不詳的方法。繼承古代人,為了能夠避免在7月,這個馬上就要迎來豐收的季節,碰到一些大自然所帶來的災難,人們一直延續着用紙衣來乞求風調雨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