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無邊鄉愁筆底來(王雲洲)

無邊鄉愁筆底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無邊鄉愁筆底來》中國當代作家王雲洲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無邊鄉愁筆底來

王小渠老師自選了三十餘篇散文準備付印,囑我寫幾句話,讓我誠惶誠恐。一是因為他是我在縣一中複習備考時的學校語文老師,雖然不代我們的課,但因他在七十年代就已經頗有文名,到了一中,又聽同學們說他課講得如何好,因之我對先生一直懷有崇敬之情;二是先生長我二十歲,已不是一個輩分的人;三是他的學識和文章,讓我自愧不如。有了這些差距,讓我覺得不配寫,不敢寫。但是師命難違,就只好惴惴然命筆了。

這些文章,大都是我過去拜讀過的,認為篇篇精彩。他有集結印書之意,我很贊成,並一再說哪篇該入,哪篇不收可惜了,但他選收時捨去了不少。近年來,他常說自己教了一輩子書,身在四堵牆內,心困在那幾本書里,過去寫的一些文章,現在自己看了都臉紅,怎能拿出來去污別人的眼?大發昨非之慨,也是對自己過於苛責了。但也能看出,他的思想和藝術觀,經歷了非常大的轉變。在我看稿子的過程中,他多次提出,不合適的就改,不該收的文章捨去,決不要遷就!可見他為人為文的品格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

有這樣的老師,我當然不敢虛與應付。於是又將這些文章認真地看了又看,對先生及其文章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首先,他的文字是純美的藝術。他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狀物和心理描寫極其細膩,往往能洞察到別人看不出或極易被忽略的地方。看見雨滴打在地上的一個小水泡兒,他能寫上好幾百字。這一特點,相信只要讀過他的文章,都會有同感,這說明他不僅觀察得細,而且文字表達力強。有人會說,這是不是有點過細了,無病呻吟?我說不是的,是細而不膩,細而不煩,言之有物、有情,還很有層次,有序不亂,讀起來有趣,有所悟,有所思。他追求的是純美的文學,而這樣的文字現在越來越少了。

「水清亮得把天上的白雲映得像軟軟的蛋白,在水裡晃動。」

「這桃花兒一笑,又把那紅紅的秀臉半遮在青碧透明的桃芽兒後,越發叫人疼愛,有一番說不出的親切。」

「媽這一站,她影兒便晃悠在水裡,顫顫微微的。水波來了,影兒半退了,水波退了,影兒清晰了。圍裙兒又像一片藍的雲死媽的腰間飄着。」

………

你看這文字有多麼美!親切、生動,如一幅幅動人的畫面,給人以醉美的享受,,誰能不喜歡昵?

時下,很多寫作的人和看書的人,都很浮躁,浮光掠影,碎片化寫作,快餐式閱讀,對此,有識者無不為之憂慮。這樣的寫作和閱讀,即使再多,也難以"氣自華",對人的情操陶冶乃至於社會進步,不會有多大益處。而這本集子,我相信能讓你在喧囂中沉靜下來,能看到那麼精彩的微觀世界,能看到作者那明澈如水的心境,能思考許多不曾想過的道理,能讓你聯想許多的人許多的事,啟發你發現美。

除了這字裡行間掩不住的美,還有如千年陳釀一樣的濃濃鄉愁。我的感受,貫穿這些文章的魂就是鄉愁。這本集子分四個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冠名"鄉愁",那記憶中的老村、河灘、戲台、果園、老人、玩伴,無不勾勒出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幅幅風俗畫,浸透了濃濃的、沉沉的鄉愁。除此之外,其他幾個部分,無論是懷親篇還是懷師篇,還是為他的文友、著名詩人文超萬先生詩集寫的序跋,都籠罩在無邊的鄉愁之中,即使寫五台山、華山、蘇三監獄和與我們縣城相連的石龍山,在我看來,仍然是在寫鄉愁,只不過這是更大的鄉愁,是牽掛曆史滄桑、思考人生命運的鄉愁。《放生池》中,那紅兒為金錢所迫、為愛情所困,選擇到五台山出家,而重情重義的情人卻苦苦要他還俗,這樣的故事,與洪洞蘇三監獄的故事一樣,幾千年演繹不斷,但紅兒更讓人唏噓不已,並令人不由地思考發問:紅兒的放生池在哪裡?是寺內還是寺外?

鄉愁是一種情懷,常懷鄉愁的人常有思考,也一定善良。這些文章值得我們細讀細品。

先生一生筆耕不輟,而今年逾八十仍然堅持每日寫作,這樣的老人不多;他生活拮据清苦,但始終不改讀書寫作之樂,這樣的境界和追求,在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更是難能可貴。我祝願先生老當益壯,健康長壽,並期待先生不斷有大作問世。[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