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拉丁維文:Muqam),木卡姆的一種,是維吾爾族一種民間古典音樂,有12個套曲,故也稱十二木卡姆。它是阿拉伯木卡姆經典音樂調式與維吾爾族本土民歌的融合藝術。
維吾爾古典音樂木卡姆藝術肇始於民間文化,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並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於200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俚語、民間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文人詩作,是維吾爾族人民心智的生動表現。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多種音律,繁複的調式,節拍、節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文化空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
組成
維吾爾木卡姆的12個套曲為《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2]。每支木卡姆套曲均由木卡姆(散板序唱)、窮拉克曼(大曲,naqma)、達斯坦(述事歌曲,dastan)、麥西熱甫(歌舞,maxrap)組成,分別有蒼勁深沉、雄渾流暢和歡樂蓬勃三種氣氛。共有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樂曲、4500行詩,完整演唱12套曲需25個小時。
木卡姆在維吾爾族地區廣為流傳,並按區域形成了4種不同的風格,分別為喀什一帶的《和田木卡姆》、伊犁一帶的《伊犁木卡姆》、哈密一帶的《哈密木卡姆》、和塔里木戈壁邊沿麥蓋提一帶的《刀郎木卡姆》。各地的「木卡姆」內容和結構,雖然基本相同,但亦有所調整,各顯不相同風格和特色,大多為慶祝豐收及在盛大節日之巴札(市集)上,為人助慶,又或在舉行婚禮的麥西熱普(集體文娛活動)中增添歡樂,亦為宣揚宗教思想之用。木卡姆的歌詞中,摻雜着阿拉伯語、波斯語、維吾爾語甚至已消亡多年的察合台語。 所使用的樂器有薩它爾、彈撥爾、獨它爾、熱瓦甫、艾捷克、卡龍、達卜、薩巴依等。
歷史
漢代時期的西域音樂「摩訶兜勒」為它的雛形,曾被張騫記錄後帶回京都長安。 14世紀中葉,察合台人與維吾爾人皈依伊斯蘭教後,阿拉伯文化開始滲透。葉爾羌汗國可汗拉失德的王后阿曼尼莎汗(公元1533-1567年)支持音樂家大規模整理木卡姆,成為木卡姆「窮拉克曼」部分。阿曼尼莎汗去掉了舊版木卡姆中陳舊晦澀的詩詞,並削弱了宗教色彩,使改革後的木卡姆洋溢着人民的生活氣息與真情實感。 至19世紀,木卡姆精簡為12個套曲,但並沒有文字記錄下樂譜,一直以口傳心授流傳於民間,1951年和1954年,新疆文化廳等部門先後兩次邀請吐爾地•阿洪、肉茲彈撥爾等人到烏魯木齊,將喀什《十二木卡姆》完整地演唱錄音,由萬桐書夫婦以五線譜記錄。於1960年2月由北京音樂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聯合出版2巨冊首部完整的《十二木卡姆》樂譜[3]。1996年,周吉等人在阿瓦提、巴楚、麥蓋提、莎車等地採集並用五線譜記錄了十七套《刀郎木卡姆》的曲譜。
2005年,維吾爾木卡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整理,有新編的作品推出,舞台演出有器樂合奏、齊唱、合唱、歌舞等形式。現時在新疆部分學校內有木卡姆課程開設,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在國內外進行演出。
藝術特色
新疆維吾爾古典音樂木卡姆藝術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俚語、民間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文人詩作,是維吾爾族人民心智的生動表現。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多種音律,繁複的調式,節拍、節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文化空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古典樂曲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額曼」(意為「大曲」,系列敘詠歌、器樂曲、歌舞曲)、「達斯坦」(系列敘事歌、器樂曲)和「麥西熱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樂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個小時。喀什、和田、阿克蘇和伊犁等地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雖然同源,但在結構模式、旋律風格、樂器使用等方面卻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在各種公眾或家庭聚會中演唱和舞蹈。
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於吐魯番地區鄯善縣魯克沁鎮及周邊吐魯番市和託克遜縣。吐魯番木卡姆有「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等11部,完整演奏一次約需10個小時。每套木卡姆由「木凱迪滿」、「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亞郎且克特」、「朱拉」、「賽乃姆」、「尾聲」等八部分組成。除有伴奏以外,還有用鼓吹樂表演的形式。吐魯番木卡姆,無鼓不歌、無舞不樂的藝術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鶻汗國的音樂遺風。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吐魯番木卡姆記錄和印證了不同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撞擊、交融的歷史。在吐魯番木卡姆中既能見到我國中原音樂和漠北草原音樂的因素,也能見到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等國家、地區音樂的影響。它的特殊音樂節奏、節拍及律制是維吾爾音樂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吐魯番木卡姆的唱詞多為民間歌謠,也有中世紀文人墨客的詩作,它匯集了吐魯番維吾爾民間口頭文學和察合台歷史時期古典詩歌的精華,成為研究古代高昌人和周邊族群及現代維吾爾族的生活哲學、倫理道德、民俗民風、文學藝術等諸種文化表現不可多得的活態資料。
哈密木卡姆
是流傳在新疆東部哈密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篇幅宏大、結構完整的大型維吾爾音樂套曲,共有「瓊都爾木卡姆」、「烏魯克都爾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兩個樂章(即兩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數千行歌詞。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西域「伊州樂」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來自中原、中亞及西亞的音樂藝術營養,在歌詞、風格、結構等方面體現了文化多元性的特點。哈密木卡姆在歷史上經過了從民間到王宮、最後又回到民間的流傳整合過程,經由民間藝人的不斷演唱和整理規範,形成了結構完整的套曲形態。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4/4、7/8、5/8節奏的多首歌曲及2/4節奏的多首歌舞曲的結構序列組成,體現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徵。哈密木卡姆的命名方式保持了維吾爾族的傳統,每套木卡姆的名稱都保留着維吾爾族的名稱,如「烏魯克都爾木卡姆」、「嗨嗨喲蘭木卡姆」、「加尼凱姆木卡姆」等,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顯得十分獨特[4]。
刀朗木卡姆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刀郎地區,尤以麥蓋提縣為盛。刀朗木卡姆據說原有12套,現能收集到9套,其中包括「巴希巴雅宛木卡姆」、「孜爾巴雅宛木卡姆」、「區爾巴雅宛木卡姆」等。每套刀朗木卡姆都由「木凱迪滿」、「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為前綴有散板序唱的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套曲。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長度約為6到9分鐘,9套總長度約一個半小時。刀朗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了刀郎維吾爾人的喜、怒、哀、樂,同時反映出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5]。
新疆麥蓋提縣維吾爾刀郎木卡姆是麥蓋提縣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與其他各地流傳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內的各種維吾爾木卡姆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時又有相對獨立的藝術特色,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
視頻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新疆木卡姆成功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浪,2005年11月26日00:09
- ↑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12Mukam,網易雲音樂
- ↑ 國內外對維吾爾木卡姆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年01月19日 20:46
- ↑ 伊州樂的「活化石————哈密木卡姆,時間:2014-01-02 來源:中國傳統文化
- ↑ 刀郎木卡姆,新疆地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