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五代史·康延孝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五代史·康延孝傳出自《新五代史》,此史是宋歐陽修撰紀傳體史書,《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後史學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於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1]

原文

康延孝,代北人也。為太原軍卒,有罪亡命於梁。末帝以延孝為左右先鋒指揮使。延孝見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騎奔於唐。見莊宗於朝城,莊宗屏人問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進任,而忠臣勇士皆見疏斥,此其必亡之勢也。」莊宗初聞延孝言梁必亡,喜,及聞其大舉也,懼,曰:「其將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雖眾,分則無餘。臣請待其既分,以鐵騎五千自鄆趣汴,出其不意,搗其空虛,不旬日,天下定矣。」莊宗甚壯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鄆入汴,凡八日而滅梁。

三年,征蜀,延孝為先鋒排陣斬斫使,破鳳州,取固鎮,降興州。蜀平,延孝功為多。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見重於郭崇韜。崇韜有軍事,獨召璋與計議,而不問延孝,延孝大怒,讓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從,反俯首郭公之門,吾為都將,獨不能以軍法斬公邪?」璋訴於崇韜,崇韜解璋軍職,表為東川節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險阻,以定兩川,璋有何功而得旄節!」因見崇韜言其不可。崇韜曰:「敢違吾節度!」延孝懼而退。明年崇韜死,延孝謂璋曰:「公復俯首何門邪?」璋求哀以免。

繼岌班師,命延孝以萬二千人為殿,行至武連,聞朱友謙無罪見殺。友謙有子令德在遂州,莊宗遣使者詔繼岌即誅之。繼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謂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謀盡出於郭公,而汗馬之勞,攻城破敵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豈得存?而友謙與我俱背梁以歸唐者,友謙之禍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謙舊將,知友謙被難,皆號哭訴於軍門曰:「朱公無罪,二百口被誅,舊將往往從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擁其眾自劍州返入蜀,自稱西川節度、三川制置等使。繼岌遣任圜以七千騎追之,及於漢州,會孟知祥夾攻之,延孝戰敗,被擒,載以檻車。車至鳳翔,莊宗遣宦者殺之。

[注]:繼岌:即李繼岌,後唐將領,後受封為魏王。

譯文

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軍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派遣段凝將軍隊駐紮到黃河邊,以延孝為左右先鋒指揮使。延孝看見梁末帝任用的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國必定滅亡,於是率領百個騎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見到唐莊宗,莊宗避開眾人問延孝梁國的事,延孝全部告訴他說:「梁末帝懦弱,信任進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離排斥,這是必定滅亡的局勢。」」莊宗開始聽到延孝說梁國必定滅亡,高興,等到聽說要大舉用兵,害怕,說:「應當如何防禦?」延孝說:「梁國的軍隊人雖然多,分開來就不多。請陛下等到他們分散開,以五千鐵騎從鄆城逼近汴,出其不意,直搗他的空虛之處,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莊宗認為他的話非常豪壯,最終使用了延孝的計策,從鄆城進入汴京,用了八天滅掉梁國。

第三年,征伐蜀國,以延孝為先鋒排陣斬斫使,攻破鳳州,攻取固鎮,降服了興州,蜀國平定,延孝功勞最大。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董璋位子在延孝之下,但特別受郭崇韜重用,崇韜有軍事上的問題,唯獨召喚董璋去和他商議,而不問延孝,延孝大怒,責備董璋說:「我有平定蜀國的功勞,你們像僕人一樣跟着,反而在郭公的門前俯首帖耳,我身為一都的將帥,難道獨獨不能用軍法將你斬首麼?」董璋在崇韜跟前告狀,崇韜罷免了董璋的軍職,封他為東川節度使,延孝更加憤怒,說:「我冒着刀下的危險,越過艱難險阻,平定兩川,董璋有什麼功勞得到節度使的職位?」於是覲見崇韜說這是不可以的。崇韜反倒說:「李紹琛,你想謀反麼?膽敢違抗我的命令。」延孝怕了,退下。第二年崇韜死了,延孝對董璋說:「你現在到哪個門前俯首帖耳呢?」董璋哀求,才免去責罰。

繼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萬二千人殿後,走到武連,聽說朱友謙無罪而被殺。友謙有一個兒子令德在遂州,莊宗派遣使者告訴繼岌,要他馬上殺了令德。繼岌不派遣延孝,而派遣董璋,延孝已經懷疑,等到董璋路過延孝軍隊,又不前外拜謁,延孝大怒,告訴下屬說:「南面平定梁國,西面攻取蜀國,謀略全部是郭公想出,而日夜勞苦,攻城破敵的,是我。現在郭公已死,我怎麼還能活?而友謙和我都是背叛梁國,投奔唐國的,友謙遭遇的災禍,就要輪到我了!」延孝的部下都是友謙手下的舊將,知道友謙被滅族,都哀號着在軍門哭訴道:「朱公無罪,家人二百人卻別殺害,舊日將領往往也同時殺死,我們死定了!」延孝於是帶領眾人從劍州返回,進入蜀地,自稱西川節度、三川制置等使。繼岌派遣任圜帶領七千騎兵追趕,到了漢州,與孟知祥會合夾攻延孝,延孝戰敗,被抓獲,用囚車裝載。裝載延孝的囚車到了鳳翔,莊宗就派遣太監殺了他。[2]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