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五代史·孔謙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五代史·孔謙傳出自《新五代史》,此史是宋歐陽修撰紀傳體史書,《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後史學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於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1]

原文

孔謙,魏州人也,莊宗以為度支使。謙為人勤敏 ,而傾巧善事人,莊宗及其左右皆悅之。自少為吏,工書算,頗知金谷聚斂之事。晉與梁相拒河上十餘年,大小百餘戰,謙調發供饋,未嘗闕乏,所以成莊宗之業者,謙之力為多,然民亦不勝其苦也。

莊宗初建大號,謙自謂當為租庸使,而郭崇韜用魏博觀察使判官張憲為使,以謙為副。謙已怏快。既而莊宗滅梁,謙從入汴,謂崇韜日:「鄴,北都也,宜得重人鎮之,非張憲不可。」崇韜以為然,因以憲留守北都,而以宰相豆盧革判租庸。謙益失望,乃陰求革過失,而革嘗以手書假租庸錢十萬,謙因以書示崇韜,而微泄其事,使革聞之。革懼,遂求解職以讓崇韜,崇韜亦不肯當。莊宗問:「誰可者?」崇韜日:「孔謙雖長於金谷,而物議未可居大任,不若復用張憲。」乃趣召憲。完為人明辯,人頗忌之,謙因乘間謂革日:「租庸錢穀,悉在目前,委一小吏可辦。鄴都天下之重,不可輕以任人。」革以語崇韜,崇韜罷憲不召,以興唐尹王正言為租庸使.謙益憤憤,因求解職。莊宗怒其避事,欲置之法,賴伶官景進救解之,乃止。已而正言病風,不任事,景進數以為言,乃罷正言,以謙為租庸使,賜「豐財贍國功臣」。

謙無佗能,直以聚斂為事,莊宗初即位,推恩天下,除百姓田租,放諸場務課利欠負者,謙悉違詔督理。故事:觀察使所治屬州事,皆不得奪達,上所賦調,亦下觀察使行之。而謙直以租庸帖調發諸州不關觀察觀察使交章論理以謂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專奏事唐制也租庸直帖沿偽粱之弊不可為法今唐運中興願還舊制。詔從其請,而謙不奉詔,卒行直帖。又請減百官俸錢,省罷節度觀察判官、推官等員數。以至鄣塞天下山谷徑路,禁止行人,以收商旅征算;遣大程官放豬羊柴炭,占庇人戶;更制括田竿尺;盡率州使公廨錢,由是天下皆怨苦之。

明宗立,下詔暴謙罪,斬於洛市,籍沒其家。遂罷租庸使額,分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

譯文

孔謙,魏州人,唐莊宗任他為度支使。孔謙為人殷勤機敏,而用心奸巧善於事奉人,唐莊宗和手下的人都很喜歡他。(孔謙)從年輕時就開始做官,擅長書法算術,很懂得搜刮聚集金錢糧食的事情。晉和梁在黃河邊對抗十多年,大小百餘次戰鬥,孔謙調撥供送軍需物品,不曾缺乏,幫助完成唐莊宗的大業,孔謙出力最多,但老百姓也苦不堪言。

唐莊宗剛剛建立國號時,孔謙自認為應當做租庸使,而郭崇韜任用魏博觀察使判官張憲為租庸使,用孔謙擔任副官。孔謙怏怏不樂。不久唐莊宗消滅梁,孔謙跟隨進入汴州,對郭崇韜說:「鄴都是北都,應當找重要的人鎮守,非張憲不行。」郭崇韜認為對,於是用張憲留守北都,而任宰相豆盧革管理租庸。孔謙更加失望,於是暗中搜求豆盧革的過失,而豆盧革曾親手寫條子借租庸錢十萬,孔謙於是拿條子給郭崇韜看,而略微泄露這事,讓豆盧革知道。豆盧革恐懼,於是請求罷官讓位給郭崇韜,郭崇韜也不願擔任。唐莊宗問:「誰行呢?」郭崇韜說:「孔謙雖然長於管理金銀糧食,但眾人有非議不能身居要職,不如再用張憲。」於是催召張憲。張憲為人聰明善辯,人們都很忌恨他,孔謙於是趁機對豆盧苹說:「租庸錢糧,都在眼前,交給一個小官就能管理。鄴都是天下的關鍵,不能隨便交給別人。」豆盧革把他的話告訴郭崇韜,郭崇韜沒有召張憲回來,任興唐尹王正言為租庸使。孔謙更加氣憤,於是請求罷官。唐莊宗對他請求辭職很憤怒,準備依法處理他,全靠伶官景進解救他,才作罷。不久王正言患風病,不能做事,景進多次替他說話,才罷免王正言,任孔謙為租庸使,賜給「豐財贍國功臣」的稱號。

孔謙沒有別的才能,只是以聚斂財富為本事。唐莊宗剛登位時,向天下施捨恩惠,免除老百姓的田租,免除各場務所欠按規定徵收的賦稅,孔謙都違背詔書促收。舊例:觀察使管理的州中的事務,都不能直接下達,上面徵收的賦稅,也下達給觀察使執行。而孔謙直接把賦稅帖子下發各州,不經過觀察使,觀察使們不斷上書論理,認為:「詔令不下發所屬支部,刺史不獨自上奏事情,這是唐的制度,賦稅帖子直接下發,沿襲偽梁弊端,不能效法。如今唐的天運復興,希望恢復過去的制度。」下詔依照他們的請求,而孔謙不執行詔令,最後還是把賦稅帖子直接下發。又請求減少百官的傣祿錢,減少節度觀察判官、推官等的人數。以至於設置關卡阻塞天下山谷小路,禁止行人,以便徵收商人、行人的賦稅;派大程官免收豬羊柴灰,占有隱瞞戶口;改制丈量田畝的竿尺;全部掌管各州使公署的錢。因此天下人都怨恨.他。

唐明宗登位,下詔羅列孔謙的罪狀,在洛陽街上斬首,登記沒收他的家產。於是取消租庸使,另設鹽鐵、度支、戶部三個部門。[2]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