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 | |
---|---|
國籍 | 羅馬 |
知名於 | 最大的奴隸起義 |
斯巴達克起義(The War of Spartacus;前73-前71年),是在斯巴達克斯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古代社會大規模奴隸反抗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意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
名稱:斯巴達克起義
地點:羅馬共和國
時間:公元前73年-前71年(公元前73年春夏之交)
參戰方:羅馬奴隸
結果:起義失敗
傷亡情況:起義軍被全殲
主要指揮官:斯巴達克斯,克拉蘇
歷史地位: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
歷史背景
在公元2世紀左右,羅馬是一個橫跨歐洲,亞洲,非洲三大洲的奴隸制強國,但隨着連年的對外戰爭,大量的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全部淪為奴隸。羅馬國內奴隸人數群體迅速擴大,奴隸制也發展到全盛時期。可與此同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人數一多,思想也變得複雜了起來。奴隸不再甘心被他人壓迫,開始了程度不一的反抗。隨着時間的推移,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奴隸的反抗也更加頻繁。公元1世紀80年代,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終於爆發了。
斯巴達克起義是羅馬共和國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在斯巴達克這個奴隸的帶領下,高喊着「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200多個角鬥士謀劃暴動,但由於泄密,斯巴達克不得不提前帶領78人逃向附近的維蘇威火山,這場羅馬共和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奴隸起義正式拉開帷幕。周圍的奴隸聽說此事後,紛紛前來投奔,起義軍隊伍很快壯大到了上萬人。斯巴達克毋庸置疑的當上了他們的領袖。一時間,肩負正義的起義軍殺富濟貧,令當地的奴隸主無不聞風喪膽。[1]
斯巴達克
斯巴達克是色雷斯人。色雷斯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介於愛琴海和黑海之間。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包雷斯人奮起抗擊。在一次戰鬥中,斯巴達克不幸被俘,後被轉賣為奴隸。斯巴達克身軀魁梧,酷愛自由,多次設法從奴隸主手下逃脫,但沒有獲得成功。後來,奴隸主把斯巴達克送到意大利加普亞城一個角鬥士學校里,充當角鬥士。
角鬥士學校里暗無天日的生活,角斗場上的悽慘情景,更激起斯巴達克對羅馬統治者的無比仇恨。他決心聯合受壓迫的階級兄弟,高舉起義大旗,把羅馬世界打個天翻地覆。他慷慨激昂地說:「寧可為自由而戰死於沙場,決不為敵人取樂而喪身於角斗場。」
公元前73年夏,正當斯巴達克串聯了二百多個角鬥士準備起義的時候,一個叛徒向敵人告發了起義計劃。斯巴達克當機立斷,即刻率領七十八名角鬥士,拿起刀叉、棍棒,擊殺了衛兵,衝出了角鬥士學校,直奔幾十里以外的維蘇威火山。威震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就這樣開始了。[2]
起義過程
公元前73年夏,正當斯巴達克串聯了二百多個角鬥士準備起義的時候,一個叛徒向敵人告發了起義計劃。斯巴達克當機立斷,即刻率領七十八名角鬥士,拿起刀叉、棍棒,擊殺了衛兵,衝出了角鬥士學校,直奔幾十里以外的維蘇威火山。威震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就這樣開始了。
維蘇威火山座落在意大利西南部,瀕臨那不勒斯灣,當時處於「休眠」狀態。除了一條崎嶇小路可通山頂而外,到處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斯巴達克在山上安營紮寨,積蓄革命力量。起義軍雖然生活十分艱苦,但精神振奮,鬥志昂揚,嘹亮的戰歌迴蕩在山谷間。起義軍還經常走下山來,在附近的坎佩尼亞平原嚴懲那些作威作福的奴隸主,解放莊園中的奴隸。廣大奴隸紛紛集合在斯巴達克的旗幟下,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將近一萬人。
斯巴達克點燃的革命之火,照亮了奴隸前進的道路。斯巴達克起義強烈震動了羅馬統治階級,元老院急忙派遣克羅狄率領三千官兵前往鎮壓。克羅狄在維蘇威火山腳下,用重兵封鎖了唯一的一條山路,妄圖把起義軍困死在山上。斯巴達克臨危不懼,向戰士們發出了響亮的戰鬥號令:「寧可戰死,不願餓斃」。 起義軍紀律嚴明,對人民群眾的利益秋毫無犯,買賣公平;沒收來的奴隸主的金銀一律歸公,用以換取銅鐵,製造武器。廣大奴隸,以及許多農民,紛紛投奔起義軍。
斯巴達克的手下敗將克羅狄回到羅馬城,立即向元老院報告說,斯巴達克領導的起義軍如何神出鬼沒,勢不可當。元老貴族驚魂未定,又傳來起義軍向亞得里亞海岸挺進的消息。於是,元老院又派遣普布列·瓦倫涅率領兩個軍團,約一萬二千人,分兵三路,前往圍堵起義軍。雙方一經接觸,斯巴達克就先後殲滅了瓦倫涅的兩員副將所率領的數千敵軍,取得重大戰果。但是當起義軍因連續作戰,需要適當休整的時候,瓦倫涅在一處山區把起義軍包圍起來,妄圖置起義軍於死地。形勢驟然緊張起來。
斯巴達克甩開瓦倫涅以後,指揮起義軍由坎佩尼亞轉入更南面的魯卡尼和布魯丁畜牧區。在那一帶,又有大批奴隸帶着馬匹投奔斯巴達克。起義軍迅速發展到七萬人,分別組成騎兵團、重裝步兵隊和輕裝步兵隊。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後,浩浩蕩蕩的起義軍向阿爾卑斯山進發。
公元前72年,羅馬元老院派出執政官波潑里科拉和連圖拉斯親自率領兩個軍團的兵力,前往鎮壓。起義軍遭到一定的損失,但斯巴達克親自率領的一支起義隊伍,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阿爾卑斯山腳下。這時,起義軍發展到十二萬人。
羅馬元老院得知斯巴達克南下的消息後極度恐慌,立即宣布意大利處於緊急狀態,同時寄希望於選出一個新執政官,由他來扭轉戰局。 克拉蘇以優勢兵力,把起義軍壓縮在意大利最南端的一個狹長的勒佐半島上,並在這個半島連接陸地的一邊,從第勒尼安海到愛奧尼亞海挖了一條深、寬各四、五米,長達五十餘公里的塹壕,還把挖起來的土築成一道又高又厚的土牆,企圖把起義軍困死在那裡。
公元前71年初秋的一天,斯巴達克和克拉蘇在離布林的西不遠的地方進行決戰。起義軍奮勇殺敵,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黃昏時,有六萬名起義奴隸壯烈犧牲。
斯巴達克和餘下的一萬名起義奴隸頑強戰鬥,寧死不屈。突然,一個羅馬軍官從背後猛刺斯巴達克一槍。斯巴達克腿部中刺,跌下馬來。戰士們立刻衝上前去,將斯巴達克救起,牽來一匹黑色駿馬,懇求他為了奴隸的事業,快馬突出重圍。斯巴達克望着那些跟他南征北戰,生死與共的戰友,感慨萬分。他毅然舉起短劍刺殺了那匹戰馬,決心與敵人血戰到底,為死去的階級兄弟報仇!他站立不穩,於是就屈下一隻膝,一手舉着盾,一手緊握劍,堅持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斯巴達克領導的氣吞山河的奴隸大起義,雖然不幸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以雷霆萬鈞之勢,強烈震撼了古羅馬,沉重打擊了羅馬奴隸主的反動統治。[3]
失敗原因
起義軍失敗原因在於起義的總綱領不足以動員足夠的力量,起義的口號很簡單,就是為了自由,只是有些「不自由、毋寧死」的空頭理想。
但起義宗旨只是停留在奴隸解放這個單一事件上,缺乏羅馬本土社會其他階層的大力支持,而且奴隸大都來自於外地劫掠過來的戰俘和居民,沒什麼戰力。以致起義軍缺乏長久遙遠的戰略方針。[4]
歷史評價
斯巴達克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沉重地打擊了羅馬的貴族統治。斯巴達克以他的勇敢堅強,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個人品質為後人稱道。馬克思讚譽道:「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一位偉大的統帥,具有高尚的品格,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說:「斯巴達克是大約兩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斯巴達克起義促使羅馬共和國向帝制的轉型。[5]
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 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儘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
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斯巴達克軍隊士氣高昂,作戰勇敢。其軍事學術特點是:力求外線進攻作戰,組織步騎兵協同,採取攻勢,力求奪取和掌握作戰主動權,在戰壓內巧妙運用部隊機動,行軍隱蔽迅速,伏擊出其不意,善於各個擊破。斯巴達克起義軍組織體制堅強,故能長期成功地抗擊羅馬精銳軍隊。
相關視頻
1、斯巴達克起義最後的決戰,場面宏大,羅馬軍團排兵布陣很厲害
2、英雄列傳第3集:斯巴達克斯
參考來源
- 移至 ↑ 古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聲勢如此浩大,為何會走向失敗,網易網,2019-09-28
- 移至 ↑ 斯巴達克起義,激流網,2017-07-07
- 移至 ↑ 斯巴達克起義,激流網,2017-07-07
- 移至 ↑ 古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聲勢如此浩大,為何會走向失敗,網易網,2019-09-28
- 移至 ↑ 斯巴達克起義,歷史的天空網,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