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散文的「土氣息泥滋味」(柏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散文的「土氣息泥滋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散文的「土氣息泥滋味」》中國當代作家柏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散文的「土氣息泥滋味」

散文,從上個世紀初期以來,就是比較活躍的文學體裁。說到活躍,是指它從舊文學最早「轉換」過來,拋棄了舊文學特別是籠罩文壇的「桐城派」的藝術追求,反身從魏晉時期與明代的「性靈派」文學裡吸取藝術營養,同時,不放棄借鑑國外散文的發展的審美經驗,例如,很好地吸納了英國培根以來到蘭姆等人的散文隨筆的寫作成就,用來促使現代散文的發展。所以,散文的藝術成就遠遠較之其他文學體裁要高遠的多了,1933年10月1日,魯迅先生髮表在《現代》第三卷第六期上的《小品文的危機》里,對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文學,有過這樣的論斷:「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

魯迅先生的這個論斷是正確的。代表現代散文成就的作家,魯迅先生也有很好地說明。1936年5月,他在回復美國記者斯諾的書面提問,你認為1917年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最好的雜文(散文)家是誰」這個問題時,魯迅先生開列的第一位作家是周作人,以下依次是林語堂、周樹人、陳獨秀、梁啓超。周作人名列第一位,確實名副其實,一是散文寫作的文字巨多,由止庵校訂的《周作人自編集》就有35部,而鍾叔河編訂的《周作人散文全集》達14卷700多萬字,這是非常珍貴的現代散文遺產;二是周作人的散文題材極其廣泛,除過文史哲等方面不說,日常生活以及回憶故鄉往事的筆墨也占有很大的分量,客觀地說,周作人的散文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社會生活與文學發展史。為什麼周作人的散文能取得如此的藝術成就呢?

答案還是由他來揭開,1923年3月22日,周作人為《之江日報》十周年紀念撰文,結合自己的散文寫作以及論述到散文與風土人情的關係,他說:「須得跳地面上來,把土氣息泥滋味透過了他的脈搏,表現在文字上,這才是真實的思想與文藝。」這就是周作人散文寫作的全部的「奧秘」所在——散文的重要藝術特徵,就是要有「土氣息泥滋味」。

「土氣息泥滋味」是散文藝術生命的內在審美精神,這不但是周作人散文寫作的始終貫徹的主線,也是現代散文之所以欣欣向榮的根本原因。魯迅先生的散文,大都是抒寫故鄉或者刻畫師友情感的篇什,例如,《狗.貓.鼠》《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藤野先生》《范愛農》《我的第一個師傅》《女吊》《紀念劉和珍君》等,這些散文作品,非常切近現實生活,特別是通過典型、生動、獨特的細節描寫,塑造出性格鮮明和個性突出的人物形象,散發出濃厚的「土氣息泥滋味」。周作人曾經說,現代散文的的源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倡揚晚明的「性靈派」,如「三袁」和張岱的散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其實,自己的散文卻很少這些影響,他很是推崇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無論從行文的風格和思想的認同上,傾向於這種樸實、平淡卻包含着殷殷深情的獨敘一般的話語特徵,卻是林語堂的散文有着顯著的晚明散文風格。林語堂對古典經學的根柢不深,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薰陶,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他的散文有着自然揮灑和抒發性靈的藝術特色。林語堂1932年開始創辦《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雜誌,同時,寫出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等散文集,促進了現代散文從陳腐的「桐城派」陰影里走出來,破除了禁錮人寫作思維的「八股文」的潛意識散文模式,這對現代散文的成熟與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要說現代散文的真正成熟與發展,自然與梁啓超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這些致力於推動現代散文的開山祖師有關,更重要的是出現了朱自清、林語堂、梁實秋、徐志摩還有稍後的沈從文等實力派散文家有關,他們的散文寫作終於構架起現代散文這座流光溢彩的人文大夏——雖然這些散文家的美學追求和筆法各有不同,然而,不管是偏重於書齋生涯的煮文烹字也好,還是把散文的藝術才情寄託于山水自然也好,亦或是反映社會現實狀況也好,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深切地把散文的筆觸深入到時代與真實生活中去,也就是充滿了「土氣息泥滋味」。在這裡,請注意,周作人所言說的散文的「土氣息泥滋味」並不完全是指散文的描寫題材僅僅是「鄉土」,譬如,他與其兄的散文常常夢牽魂繞紹興水鄉的童年往事以及故都北平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關聯等,應該還包含着讀書治學的深切感受以及在此中觸發的寫作靈感,把古老的歷史深處的一些充滿着人生和社會智慧者借了自己的散文筆觸予以「復活」,來表達作者對現實社會的藝術態度和生活回應,不過,洋溢在散文篇章里的情感要求是真實而強烈的,與徜徉于山水自然里靈魂的愉悅和精神的解脫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幾乎是具有同等的價值,這也是散文「土氣息泥滋味」的藝術表現,而不能排除在外。

周作人提出散文要有「土氣息泥滋味」,既是對現代散文的藝術規律的有益的探索,也是對現代散文的美學特徵的藝術概括,已經過去將近一個世紀了,但是,他的這一觀點,對當下的散文寫作仍然有着很重要的藝術啟示,用時下的語言來講,散文要「接地氣」,這就是:散文要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就要紮根於豐富的社會現實中去,要深刻表現帶有地域特色的風土人情,還要植根於厚重的傳統文化之中,表現出不虛偽不做作的真情實感,藝術地反映出平常的瑣碎的生活里閃耀着人性與整個時代精神的美好來,若或是充滿書卷味的散文,也應當成為燭照世界豐富人的內心的美麗的彩虹,絕不能走到講究虛浮誇張和思想貧弱的地步去。[1]

作者簡介

柏峰,陝西蒲城人。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