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教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本篇以《教戰》為題,旨在闡述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它認為,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加強部隊教育訓練。只有平時搞好訓練,使全軍掌握戰術方法,熟悉作戰號令,才能使部隊在實戰中看到指揮旗幟的變化而採取相應行動,聽到鳴金擊鼓的聲響而進退自如。戰爭的經驗告訴人們,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憑勇敢而不懂戰術技術,也是不能打勝仗的。
“ |
凡欲①興師,必先教戰。三軍②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③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④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⑤ 戰國時,魏將吳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圓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⑧ |
” |
— [明]劉基 |
注釋
①欲: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誤作「與」,今從汪本。
②三軍:春秋時期,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之統帥。楚則設左、中、右三軍。本篇所稱「三軍」,是對全軍的統稱。
③諳(ān):熟記,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謂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將用以指揮軍隊作戰。 ⑤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⑦坐而起之: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進之」,不符《吳子》原義,今從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吳子·治兵第三》。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