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有座神秘的塔(劉佳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有座神秘的塔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有座神秘的塔》中國當代作家劉佳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有座神秘的塔

也許,對大多數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似乎對養育自己成長的故鄉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和深深的眷念,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思鄉情結。無論你身處何方,抑或你行走多遠,或者你離開故鄉多久,都會有一種無法釋懷,根植於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特殊記憶。於我而言也有同感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因為思念故鄉寫下了傳世名篇《靜夜思》,寄託其濃濃的思鄉之情。讓人讀來,總會思緒萬千!

而近些日子,每當夜深人靜獨自坐在自家陽台上納涼,無意間抬頭望見天空皎潔的月光在夜色中時隱時現時,也會情不自禁勾起我對故鄉的無盡思念。思念遠方的親人,思念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思念小時候無憂無慮與玩伴嬉戲打鬧的點點滴滴。

我的故鄉不算富裕,也沒有國內一些一線城市那樣繁華和車水馬龍,也不像「北上廣深」那樣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她卻有着其他地方無法比擬迥然不同的奇山異水,不一樣的風俗習慣。這裡除了擁有秀麗的山水和熱情好客、待人真誠的瑤族同胞外,還有着兩千多年建縣史的「美麗傳說」。她,位於湘粵桂三省交界處,地處湖南省最南端,南嶺北麓,瀟水源頭,是湖南省唯一一個瑤族自治縣,是湘粵桂周邊瑤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她,猶如鑲嵌在湘粵桂金三角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靜靜地在那裡閃閃發光;她,就是被譽為「神州瑤都」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江華不僅人文薈萃,而且有古樸濃郁的民俗民風,若你來到瑤家做客,熱情的瑤族同胞一定會獻上瑤家最隆重的禮節,奉上最上等的瑤家美食「十八釀」和自個兒獨門秘方精心釀製、專門接待尊貴客人的「江華茅台酒」盛情款待。如果你有緣結識到誠實厚道的瑤族同胞,會讓你無法拒絕瑤族同胞的熱情,準會讓你一醉方休,不虛此行。如果你有幸踏入江華的這片多情的土地,不經意間你一定會發現有一種被綠樹環抱的感覺;如果你有興趣到位於江華的湖南省重點工程涔天河水庫打卡,上游務江一帶層巒疊嶂的杉木林釋放出來的負氧離子一定會讓你「醉」在其中無法自拔。

這裡風景旖旎,山水相連,綿延不斷,美不勝收,充滿着天人合一的寧靜與和諧。無論你行走在江華山水之間,還是漫步在東西河兩岸綿延的林蔭道上,無論你伐着小舟愜意地暢遊在東河與西河匯聚於縣城沱江鎮豸山腳下魚塘坡的沱江(河)之上,還是驅車行駛在鄉間公路上,映入你眼帘的處處都是鬱鬱蔥蔥,滿眼翠綠,展現在眼前的都是一幅幅別具特色的生態美景。因此,有不少驢友到此打卡後,都留下許許多多揮之不去的深刻記憶,巴不得多住上一些日子,多感受領略一下這大自然的美景,感慨江華的風景絲毫不遜色於廣西桂林的壯美,難怪有到過江華旅遊的老鐵們還戲稱,江華就是湖南名不虛傳的「小桂林」。如此高的評價,足見江華自然風景的旖旎秀美。

提到江華秀美的山水,不得不提一座山。山的名字聽起來似乎有點離奇,叫豸山。因為從沱河對岸的白象山遠遠地欣賞她,山的外形酷似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獸(豸獬),因此而得名。如果從縣城中找一個視野開闊的地方往豸山方向深情地凝望,其又酷似一個端坐於瀟水邊的碩大青蛙,故又名「蛤蟆山」,因為山腰處有一個岩洞,老百姓都親切的稱其為「麻拐岩」。

從縣城沱江鎮城中心向東步行大約2公里左右的地方就到了那座挺拔巍峨的豸山,別看這座山海拔不算很高,充其量不過300米的樣子,但如果想一口氣從山腳下順利地登至山頂,也並非易事,因為眼前蒼翠的樹木會讓你情不自禁停下腳步駐足欣賞,山路兩側茂密的叢林中隱隱約約傳來鳥兒動聽的歡唱聲,瞬間會感受到山間竟然如此之空靈。登至山巔,那座充滿神奇色彩和許許多多傳奇故事的塔——凌雲塔,宛若一位楚楚動人的瑤家少女在此恭候你的光臨。

站在山頂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受,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地方,錯以為登上了泰山?眼前仿佛呈現出了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望岳》詩中描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高望遠的奇妙感覺。如果站在原地慢慢旋轉一周,縣城四周的美景也能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雖然此山沒有國內四大名山那樣聞名遐邇,但卻吸引了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前來探險,由此看來,其馳名程度也毫不遜色國內的名山大川。根據史料記載,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探險家、千古奇人徐霞客曾於崇楨十年丁丑亦即1637年3月兩次遊歷於此,並在《徐霞客遊記》中留下了1800餘字登山感慨,由此可知豸山的美果真是名不虛傳的。不然,徐霞客豈能到此一游!

後來,隨着豸山的聲名遠揚,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造訪。

2015年,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國際詩詞協會會員,湖南詩詞協會員,永州市作協會員賈躍平先生登山之後感慨萬千,在江山文學刊物發表了一首題為《登上豸山凌雲塔》的詩詞:

豸山老徑築新台,古剎清流勝境開。

吾願攀登生羽翼,爾欣駕霧絕塵埃。

沱江碧浪乘雲去,梧嶺清峰撲面來。

寶塔凌雲昌文運,瑤都濟濟孕英才。

從某種角度說豸山有着些許神秘色彩。但要說比豸山更富有傳奇故事的當屬位於豸山頂端那座有着130多年悠久歷史,至今依然威嚴挺拔的凌雲塔了。與其說凌雲塔像一位多情的瑤族少女,倒不如說其更像一位剛強的戰士警惕地守護着江華的平安。

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聲情並茂的描述凌雲塔的來龍去脈,那時讓小小年紀的我便對凌雲塔充滿了無數的好奇。據老人們說,那時江華鮮有科舉出現,清同治八年(1869年)略知風水學的邑紳(指與地方官員交往密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財富的士人或鄉紳)唐為煌等人便琢磨出了一個捐資於豸山之巔倡修寶塔的好主意,目的是「以鎮文運」,希望修建此塔改變文運不通的現狀。令人遺憾的是,後因資金短缺,唐為煌終究未能完成夙願。直到光緒四年(1878年),清末抗法名將王德榜捐資再修,才有了今天雄偉、挺拔、屹立於豸山之巔的凌雲塔。因為建塔的初衷是為了鎮住一方文運不隨江水流去,故又稱「文塔」。

凌雲塔為磚石結構閣式建築,塔身7層,高21米,八方四門,俊俏挺秀,集佛教、伊斯蘭教之建築風格於一體;塔的外形為中國傳統建築形式,斗拱、出檐、起翹為中國建築特點;塔內部為中空穹窿頂曲線流暢,屬西方建築手法、伊斯蘭建築風格。此塔可謂中西和壁之建築,有專家稱豸山為全國獨有的「四教合一」的聖地。

說來也巧,自從凌雲塔修建之後,過去連火車都不通的山旮旯,一度被外界戲稱為「蠻荒」之地的江華瑤山卻孕育了李啟漢、陳為人兩位在中國共產黨建黨歷史上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江華籍人士,成就了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江華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崇山峻岭的江華成立了永州市境內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湖南省境內最早的黨的基層組織之一——中共江華縣支部,因此,江華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革命老區縣,那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實,凌雲塔除了具備「文塔」功能之外,在我的腦海中,她猶如一座「聖塔」守護着江華瑤胞的一方平安。她宛若一名勇敢的戰士佇立於豸山之顛,遠眺可瞰九嶷蒼梧之勝,俯視則一江碧水環繞其前。塔東峭壁如削,鬼斧神工;塔東南東(馮)河、西河交匯入沱江,塔南陡壁上有明代古寺回龍庵,西與沱江鎮相接,北與沱江大橋相連,塔橋相映生輝,塔寺合一蔚為壯觀。

依偎在塔旁向東眺望,雲浮青峰如詩;西望縣城,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派欣欣向榮,充滿生機活力的江華新貌盡收眼底;南望東河、西河匯入沱江猶如一個碩大倒寫的「人」字展現在眼前;北望江水滔滔不絕,憑船遊覽,綠水倒映,青山白雲,古塔寺紅牆琉璃飛檐,呼應現代跨河斜拉懸臂橋,可謂「景致奇特」。仿佛置身在童話般的世界裡,令人心醉。

回望西河之上與東河即將交匯的地方,清晰可見一座多孔石橋,真可謂古韻盎然,這就是縣城裡著名的西佛橋,因為遠遠看上去能清晰可見七個孔,所有老百姓也程其為「七孔橋」。這座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橋長約100米,寬約7米,全部用青石修建的七拱橋,在青山碧水的映照下,十分秀美,堪稱是西河上的一道別致的風景。

之所以將凌雲塔修建在豸山之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據說,有一年西河上游的姑婆山山洪爆發,在西佛橋位置剛建的新橋又被兇猛的洪水沖跨了,站在橋上看熱鬧的百十名百姓一同掉下水裡,見到此景,住在河邊街上的老百姓哭哭啼啼、哀聲不斷。這時,街頭走來一化緣和尚,和尚在橋頭位置看了看,連連搖搖頭。有百姓上前問其是怎麼回事,和尚說:「橋的前面是麻拐岩,裡面有一隻千年麻拐(蛤蟆)成了精,它的頭部在麻拐岩,兩個腳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河東本身沒有橋,河西建了橋,剛好壓在它左腳上,遇到下雨或漲水,麻拐都要活動一下身體,腳一抖動,橋便垮了。這就是多年來每次修橋必垮的原因。」人們問:「怎樣才能在河上把橋修起來?」「要想修橋,必先在麻拐岩上修個寶塔,要鎮到麻拐的腦殼才行。」話一說完,化緣和尚轉眼就不見了。凌雲塔就這樣誕生了,它的傳奇故事也就不脛而走慢慢傳開了。故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知道,自從凌雲寶塔修建之後,這橋就再也沒倒過,很快,一句「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的民間諺語也就不脛而走了。

還聽老人們說,修建凌雲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那個交通十分落後的年代,森林覆蓋率極高,盛產杉木的林業縣江華,林區的百姓為了把杉木運送出去換回養家糊口的口糧錢,不得已要將砍伐下來已經晾曬乾的杉木,先將一棵棵碩大的衫木緊靠在一起用馬釘固定,然後再用竹篾或鐵絲將連接好的杉木牢牢捆綁固定在一起,形成一節一節長長的錯落有致的木排從東河順流而下,放排工人只要穩穩地掌控好第一個木排上用竹篾和杉樹製作的櫓,控制好方向,就能輕鬆前行,那壯觀的場面真是不言而喻,如果用現在的無人機拍攝記錄下來,那一排接着一排的浩大場面絕對讓你震撼。有時木排偶然集結在沱江河面時,可以將整個河面鋪得滿滿當當。記得小時候,如果想從河西岸到東岸的外婆家做客,根本不用擺渡,可以直接沿着橫在河面上的木排走到對岸。

放排工人的辛勞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要將杉木沿着瀟水、湘江、長江幾大水系,將杉木賣到沿河、沿江的好幾個省份。在大江大河中運送木排絕非易事,得途徑幾個省,跨過幾千公里的水上路程,吃喝拉撒全部呆在木排上用竹竿和杉木皮搭建的簡易木屋裡,如果是在夏季天氣晴好放排工人一路的顛簸還可以忍受,假如是在寒冷的冬季,長年漂泊在水面上,酸甜苦辣箇中滋味只有放排工心中清楚是啥感覺。放排工人只要一出工就無法預測何時才能到達目的地,何時才能上岸也是一個未知數,因為河流是百轉千回,非常耗時,時間短則經受半年以上的煎熬,長則一年以上才能上岸,沿途要經受無數的險灘和激流的嚴峻考驗,有的因為在途中突遇洪流和險灘木排被洪水衝散的現象會時有發生,甚至有時嚴重時還會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

放排工人的安全成為人們的心腹之患,為了保佑無數放排工人安全,希望尋找到一個護佑的辦法,因此就在縣城最高處豸山之巔修建了凌雲塔,希望凌雲塔化身為神靈來保佑放排工人沿途的安全,能順順利利平安歸來。上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葉蔚林創作的中篇小說《沒有航標的河流》描寫的就是江華放排工人工作生活的喜怒哀樂,後來由吳天明導演改編成了同名電影於1983年上映,拍攝地就在江華沱江,當時正在沱江讀書的我還在課後特地跑去看熱鬧。

凌雲塔還有一個重要傳說不得不說。很早以前,縣城東南方的沱水河對岸近5萬瑤族人民要到縣城沱江趕集、購物,做買賣,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擺渡才能來到縣城的集市,除了擺渡別無選擇。可河水的漲落變化不是人可以控制的,在萬里晴空的日子裡,擺渡過河還好說,不會對百姓的出行產生什麼影響,但每逢春夏之交,或者夏季雨水充沛時,洪水就會泛濫肆虐,從沱河東岸到西岸城裡辦事、做買賣,就得冒着戰風斗浪的極大風險才能艱難地來到縣城,涉洪過河稍不慎重難免會發生意外,在人們的記憶中就有好幾個年份曾經發生過涉洪過河時舟覆人亡的嚴重交通事故。有百姓說,這是水妖在作祟,必須在豸山頂上修座塔才能把水妖鎮壓住。後來,家鄉發生嚴重水上交通事故的消息很快不脛而走,便傳到了在中央工作的江華同志的耳朵里,引起了江華同志的高度重視。作為江華人的江華時常牽掛着家鄉人民的生活幸福和出行安全。在江華同志的大力推動下,1990年2月國內首座通過轉體法施工的板拉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徹底解決了沱河東岸群眾的出行難題,也結束了擺渡過河的歷史。

凌雲塔的傳說還有許多許多。因為這座塔,改變了江華和江華人的命運那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用變化來訴說這一切,便是最有說服力的事情。特別是近幾十年的變化,就能證明一切。一度做夢都想見到的火車的江華人民,如今伴隨着江華的發展速度,長長的火車拉着刺破天穹的轟鳴聲呼嘯着穿城而過;過去做夢都想邁進清華北大校門的莘莘學子們,也把夢想變成了事實。這一切的一切,人們都說這是凌雲塔發揮了作用,是凌雲塔在護佑江華的快速發展。

有學者說,凌雲塔,充滿着德與福的靈氣,像一位千年的老人,靜靜屹立在豸山之顛,保佑着江華一方子民。它是瑤族人民與漢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文化結晶,也是瑤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這座塔不僅是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也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令瑤族同胞歡欣鼓舞的是,1996年,凌雲塔被湖南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不僅是對這座古建築的認可,也是對其背後深厚的歷史文化的充分肯定。如今,它已經成為江華著名的旅遊景點,吸引着無數遊客前來觀賞體驗,成為了解瑤族文化魅力的「打卡點」。

如果您有空,不妨親自到江華感受一下凌雲塔的神奇和秀美,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一定不會令你失望而歸![1]

作者簡介

劉佳峰,男,1985年參加工作,在部隊服役20多年,先後任新聞幹事、宣傳科科長(駐站記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