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放柯(閻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放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放柯》中國當代作家閻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放柯

外公一生愛水,這也許正是他離不開清江的原因。外公常到我家,來時總是一臉的喜悅,可住不了兩宿,這種喜悅定會消袪,於是他要迴轉,無論我們如何挽留,都不能打消他的去意。留得多了,外公就拋出一句到底的話:住不習慣。

外公之所以這樣,自有維繫於這條清江的鮮活的興味。這其中最引他自豪的當屬放柯。

放柯是外公的拿手好戲,也是他最能親近清江的紐帶。他在林間砍來一捆樹柯子,均勻地排放在溪口的回水裡或是淺水灘上,再炒上一小盅大麥,燒幾塊吃剩的臘骨,一齊裝在一個小布袋裡,湊近袋口一聞,那種噴然的混合香味可透到心底。這隻小布袋紮好袋口後,系在事先安放好的樹柯子中央,懸在水裡,這種特殊的香味在水中自由發散,引來深水裡的鮮活的游魚,這就是放柯。待到清晨,穿過薄薄的江霧,悄悄靠近樹柯子,一網撒下,順柯收網,准能網到白甲、青魚、烏鱗、河鯰等……若是運氣好,興許能捉到一隻黃殼的老鱉。

外公很少空手而回,這在於他能識得水情,深諳魚性。憑藉他多年的經驗,只要在灘上的石頭中走上一圈,他就能準確地判斷,哪種魚兒正在上灘、哪種魚正在覓床產籽。於是,他比照好柯枝的樹種,香麥的火候,臘骨的多少,有的放失。那些處於生產狀態的魚種,無形中得到了保護。外公常說:獨子不驕,獨柴不燒。這當是一種境界。

在外公看來,放柯不單是一種技藝,更是他最值得引以為榮的自救本領,一種與死神抗爭的生存手段。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外公就是憑着放柯這一具成的本領,讓那河灣的十幾戶鄉里鄉親,捱過了死神的召喚,使那些急需丁點營養就能告別死神的父老,重新活了過來,感受到陽光的可貴。這自然也少不了外公全家,少不了我的母親,於是,也就少不了我。

外公在河灣德高望重

既然放柯是維繫外公整個人生的樂趣,這就必然少不了他的牽掛。外公漸漸老去,這是他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他能接受。然而,他不能接受正在失去的某種平衡。那一次,他聽到了江面上傳來隆隆的土炮聲,他渾黃的眼珠同時瞥見沖入雲天的巨大水柱,隨後就是群船爭搶浮魚的場面。從此,外公就多了一塊心病,柯再也放不靈了,再也沒有多少魚兒能光顧他的網窩了。

外公一氣之下,燒了小布袋,撕破了魚網,發誓不再放柯,他說他再放,就是那些炮手的同夥、幫凶。

外公並不是對清江失去信心,保有先前的記憶,這就是本錢。於是,他幾次拄着拐杖,爬坡上嶺,步行幾十里到縣上反映情況,要求縣裡派人來治一治,管一管。最後,縣裡果真就派人來了,沒收了不少的炸藥雷管,辦了好幾次整頓魚政的學習班,外公自始至終參加學習,這是外公十分開心的事。從此,江面上就少了破城般的土炮聲,有時還能見着幾尾漂亮的紅翅魚,從江面一掠而過。然而,清江就像重病後的女人,始終難以康復。在外公眼裡,清江就是他看着長大的姑娘,卻少了些耐人尋味的色澤。

然而,他那日漸昏沉的眼裡,從沒失去對這江清麗之水的期待,每當鄉里鄉親無不憂傷地對清江的現狀感嘆時,外公總是執拗地強辯,過些年,水裡的又會多得飛上岸來。

外公終於等到了這天的到來。他去逝後,葬在他日前早已圈定的墓地上。鄉鄰們只是說外公選了一官好地,但鮮有人真正明白其真實的意圖。我每逢泛舟江上,或是在河灘徜徉,似乎總能感覺到那片向陽的山峁上,有一雙慈祥關切的眼睛,注視着這不斷變幻的江水,那自然是一種深情的寄託和企盼。

這就是清江的外公,或者是外公的清江。 [1]

作者簡介

閻剛,男, 1962年9月出生,中國作協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