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操作風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操作風險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操作風險是指由於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的不完備或失效,或由於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在不少金融機構中,操作風險導致的損失已經明顯大於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因此,國際金融界和監管組織開始致力於操作風險管理技術、方法和組織框架的探索與構建,目前已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不過從國內銀行業情況來看,對操作風險的認識和管理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次,監管當局關注的焦點一直定位在信用風險領域,監管資源過分傾斜於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以至於銀行操作風險在近年呈持續上升趨勢。

操作風險計量方法

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於操作風險的衡量大致有三種方法:基本指標法(Basic Indicator Approaches)、標準法(Standardized Approach)、高級計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AMA)。

詳細介紹:

1、基本指標法

使用基本指標法的銀行大都是規模比較小,業務範圍相對簡單的銀行。

這種方法將銀行視為一個整體來衡量操作風險,只分析銀行整體的操作風險水平,而不對其構成進行分析。

巴塞爾新協議提出,以銀行過去三年的平均總收入為標準,乘以15%來確定操作風險所需要的資本準備。

但是,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

一是對操作風險的衡量缺乏敏感性;

二是比較難以將銀行自身的操作風險與其他銀行和整個銀行業的操作風險進行直接比較;

三是沒有辦法對銀行各個業務領域或產品領域的操作風險進行準確衡量。這種方法不能鼓勵銀行改善操作風險管理。

2、標準法

使用標準法的銀行是數據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的銀行,這種方法將金融機構劃分為不同的業務線,對於每種業務線,其所需的資本為B乘以敞口係數。

這種方法雖然比基本指標法對操作風險的衡量要詳細一些,但是它只是基本指標法的簡單的延伸,並沒有克服基本指標法的缺陷。

3、高級衡量法

使用高級衡量法的大都是規模很大、業務組合非常複雜的銀行。

這種方法要對每種業務線和每種類型的損失分別從內部採集數據進行計算,其中部分數據也可以向外部採集。

這種方法大都是建立模型,力求估計出操作風險在一定的時間段(通常是一年)內的概率分布,按照操作風險度量的出發角度不同可以將這些數量模型分成兩個大類:由上至下模型和由下至上模型。

由上至下模型是在假設對企業的內部經營狀況不甚了解,將其作為一個黑箱,對其市值、收入、成本等變量進行分析,然後計算操作風險的值。

由下至上模型則是在對企業各個業務部門的經營狀況及各種操作風險的損失事件有了深入的研究之後,然後分別考慮各個部門的操作風險,最終將其加總作為整個企業的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的類型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對操作風險的正式定義是:由於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的不完備或失效,或由於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按照發生的頻率和損失大小,巴塞爾委員會將操作風險分為七類:

(1)內部欺詐。有機構內部人員參與的詐騙、盜用資產、違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規章制度的行為。

(2)外部欺詐。第三方的詐騙、盜用資產、違犯法律的行為。

(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狀況帶來的風險事件。由於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勞動健康、安全法規所引起的賠償要求。

(4)客戶、產品以及商業行為引起的風險事件。有意或無意造成的無法滿足某一顧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於產品的性質、設計問題造成的失誤。

(5)有形資產的損失。由於災難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資產的損壞或損失。

(6)經營中斷和系統出錯。例如,軟件或者硬件錯誤、通信問題以及設備老化。

(7)涉及執行、交割以及交易過程管理的風險事件。例如,交易失敗、與合作夥伴的合作失敗、交易數據輸入錯誤、不完備的法律文件、未經批准訪問客戶賬戶,以及賣方糾紛等。

操作風險的管理工具

操作風險的管理工具可以分為以下六種:

1.審計監督:是指外部審計部門對業務過程的在審查。

2.關鍵問題的自我評估:每一個業務部門要定義其操作風險的種類及其程度。這種主觀評估包括預測損失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以及如何控制風險。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有選擇清單、調查問卷和探討會,把評估結果進行加總,這屬於從下至上模型。

3.關鍵風險指標:指的是一些能夠暗示風險是否發生變化的簡單指標,其早期的預警信號包括審計分數、人事變動率、交易數量等等。前提是這些指標值越高,操作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大。舉個例子來說,通過這種客觀的方法,風險經理可以用回歸等技術來預測可能出現的損失。

4.收入波動性:除去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影響之後,收入波動性可以用來評估操作風險。這種方法使用起來很簡單,但是存在很多問題。這種風險評估的方法將企業風險和宏觀經濟風險所導致的波動性也考慮進去了,而這兩種風險並不屬於操作風險,而且,這種事後評估方法也無法解釋控制風險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原因。

5.因果網絡:因果網絡解釋了各種不同的原因如何導致損失。原因和結果通過條件概率被聯繫起來。接下來,對因果網絡進行模擬,進行損失的分配。

6.精算模型:該模型能夠估計損失發生的頻率和嚴重性的分布,從而客觀地估計出操作風險所造成的損失的分布。

操作風險評估模型

操作風險它不像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那樣易於度量,就需要對它進行評估。各種評估方法大致地歸納為從上至下模型和從下至上模型兩種。

1.從上至下模型:這類方法試圖在廣泛的層面上,即用公司範圍或行業範圍的數據來度量操作風險。度量的結果將用來決定緩衝風險所需保留的資本數額,這些資本將在各行業部門中進行分配。

2.從下至上模型:是從單個業務部門或者從過程的層面入手,然後將度量結果匯總,來判斷機構面臨的風險情況。這類方法的有點是有利於更好地理解操作風險的成因,和基於VAR的市場模型一樣。

操作風險的特點

操作風險的特點如下:

1、操作風險中的風險因素很大比例上來源於銀行的業務操作,屬於銀行可控範圍內的內生風險;

2、從覆蓋範圍看,操作風險管理幾乎覆蓋了銀行經營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風險。既包括發生頻率高、但損失相對較低的日常業務流程處理上的小紕漏,也包括發生頻率低、但一旦發生就會造成極大損失,甚至危及到銀行存亡的自然災害、大規模舞弊等;

3、對於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而言,風險與報酬存在一一映射關係,但這種關係並不一定適用於操作風險;

4、業務規模大、交易量大、結構變化迅速的業務領域,受操作風險衝擊的可能性最大;

5、操作風險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的範疇,操作風險管理幾乎涉及銀行內部的所有部門。

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主要特徵

近期,國內有人對我國的操作風險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特徵大概可以總結為:

(1)損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業務和零售銀行業務,主要可以歸因於內部欺詐、外部欺詐,占到損失事件比例最大的是商業銀行業務中的內部欺詐。

(2)單筆損失金額的均值相差很大,在度量操作風險時,應該分別考慮每個業務部門和每個風險事件組合下的損失分布情況。

(3)損失事件的多少與銀行的總資產規模成正相關,但損失金額多少與總資產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4)從損失事件數目和損失金額的地區分布看,操作風險不一定發生在經濟發達的分支機構,但是肯定會發生在管理薄弱、風險控制意識不強的地區。

我國商業銀行當前操作風險主要原因

我國商業銀行當前操作風險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內控制度建設尚不完備、風險管理方法落後,信息技術的運用嚴重滯後、員工隊伍管理不到位、社會轉型及銀行變革容易引發操作風險。

在相當一部分金融機構,操作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已顯着高於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於是,國際金融界及監管組織紛紛投入到操作風險管理技術,方法及組織框架等方面的探索和建設中,現已取得明顯進展。但就目前國內銀行業的現狀而言,人們對於操作風險的理解與管理仍停留在較為粗淺的水平上,監管當局的工作重點始終定位於信用風險方面,監管資源向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過度傾斜,以致近年來銀行操作風險有不斷上升之勢。

加強防範操作風險的對策

加強防範操作風險的對策如下:

1、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管理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從根本上解決操作風險的控制問題。

2、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相應的授權體系,建立必要的職責分離,以及橫向與縱向相互監督制約關係的制度,明確關鍵崗位、特殊崗位、不相容崗位及其控制要求。

3、全面落實操作風險管理責任制,真正落實問責制。

4、切實改進操作風險管理方法。建立健全操作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建立和完善內部信息交流制度。

5、加強人員管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

術語解釋

市場風險是指未來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既定目標的不利影響。市場風險可以分為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股票價格風險和商品價格風險,這些市場因素可能直接對企業產生影響,也可能是通過對其競爭者、供應商或者消費者間接對企業產生影響。

信用風險是銀行貸款或投資債券中發生的一種風險,也即為借款者違約的風險。信用風險是借款人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足額償還債務或銀行貸款而違約的可能性。發生違約時,債權人或銀行必將因為未能得到預期的收益而承擔財務上的損失。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如何在項目或者企業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裡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風險管理是指通過對風險的認識、衡量和分析,選擇最有效的方式,主動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最小成本爭取獲得最大安全保證的管理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