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謁唐獻陵(鄭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謁唐獻陵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拜謁唐獻陵》中國當代作家鄭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拜謁唐獻陵

太陽已經偏西,冬天的陽光愈加顯得蒼白無力,沒有多少溫暖的感覺,反倒有些寒冷。按照先前安排的行程,從地坑民俗村出來,我們要驅車前往獻陵。

或許是行程安排太緊,瞻仰了於佑任紀念館,走過城隍廟,拜訪周家大院,從最具民俗特點的地坑走出來,孩子有些累了,喊着「回家」,愛人身兼司機和保鏢二職,也有些懈怠。三原雖不遙遠,但也不算近,來一次並不容易,今日錯過唐陵,不知何日才能走近。雖說人生不如意的常有八九,但是,儘可能減少遺憾,多一點如意,不也是我們的人生努力的方向嗎?

二十多年前,我還是在校學生,和同學們一起拜謁過乾陵。我們花兩塊錢請一個村民模樣的人作導遊。導遊很健談,一路上,滔滔不絕,為我們講解乾陵的故事,無字碑的來歷。他還說,唐代十八座陵墓都在由西向東的一條龍脈上,蒲城的泰陵是龍首,乾陵在龍尾。那時,我才知道唐十八陵,也是在那時,我心裡就有了個願望,一定要看完唐十八陵

之後多年,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小小的願望卻未曾實現。近幾年,交通便捷,也才拜謁過橋陵、泰陵、光陵和景陵。今年放了寒假,無意說到三原,然後查地圖,才發現三原是個文化大縣,不僅有全國最大的城隍廟,于右任故居,還有李靖故居,更有唐代三座陵墓,其中有一座唐王朝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獻陵,於是開啟今天的三原之行。

這次行程,本來就是因為唐陵而成,又怎樣能與獻陵擦肩而過?

在我的堅持下,我們向獻陵出發。

以前走過的唐陵都是以山為陵,我想,獻陵也是如此吧?以山為陵,才更顯得皇家的威嚴和氣派。可是,導航卻帶我們一路向南,離北邊的山愈來愈遠。沿着新興路向南,是一馬平川的原野,沒有山。難道,獻陵不是以山為陵,而是封土為陵?

大概四十分鐘之後,車子向東行駛,行不多久,前面出現流水沖刷而成的溝壑,溝並不深。車子繼而往西,沿坡向下。前面又是坦蕩如砥的平原,繼續東行數里,車子卻又緣坡向上。不多時,來到塬上。平展展的原野上,綠麥如茵。導航顯示,到達目的地只有二公里。車子依然向東,導航顯示,700米。車子向北一拐,前方,一座長滿松柏的陵墓赫然矗立。

果然,獻陵積土而成。

一塊石碑立在陵前,上書「唐高祖獻陵」。旁邊有一塊水泥築成的碑刻,正面字跡模糊,隱約可見「獻陵」「文物保護」字樣,背面寫着:「唐高祖獻陵位於三原縣東北徐木鄉永和村。」碑石前面,一座石基埋在土中,從露出的部分可以判定,這是一個石刻基座,青石雕成。

碑石後面,種滿松柏的獻陵,在夕陽中靜默着。一條小徑直通上山陵頂端。有兩三個遊人從小路走下來。陵墓並不很高,沿着小路,兩三分鐘就到了陵頂。

陵上栽植的松柏也不高大,大概栽植時間並不長,樹幹只有人的胳膊粗細。或許是因為近些年各地保護文物,發展旅遊,這裡受到人們的重視,才種植這些樹。又或許陵高風大,樹木多有摧折,才長得如此單薄。

站在陵巔,俯視四周。遠處,平林漠漠,淡煙縈繞;近處,麥田縱橫,綠意盎然。北面,東面,西面,神門石刻,蕩然無存。唯有南邊的的麥田裡,一隻石虎還站立着。有人說,南邊還有一個華表保存完好,而我目力所及,卻一無所見。一條水泥路,沿着我們來的方向,繞過陵墓,向東延伸而去。三四個老婦人,提着蛇皮袋子,在路上緩慢地行走。

夕陽西下,獻陵顯得有些落寞。

我記得乾陵的雄偉壯嚴。時隔二十多年,那高大的山陵,聳立的闕台,寬闊的神道,厚朴的石刻,還有墓前的六十一石人,至今仍記憶猶新。就是安史之亂之後修建的泰陵、橋陵也一樣莊嚴肅穆。而開國皇帝,而且是開啟一個大唐帝國的李淵的陵墓,又何止如此呢?

或許,李淵沒有兒子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沒有李世民的英勇果敢,但他也算是一代英豪。

據說,獻陵中陪葬應有一把蛟弦霹靂弓。這是李淵最鍾愛的一把弓,它以蛟筋為弓,黑鐵為胎,威力無比,李淵憑藉這把弓贏得竇皇后的芳心。傳說,竇皇后的父親為女兒選婿,在大門上貼兩隻孔雀,誰在百米內射中孔雀的眼睛,誰就能娶他的女兒。李淵用這把蛟弦霹靂弓,射中孔雀眼晴,娶了竇皇后。

一把弓成就了李淵的愛情,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證明了一個事實:年輕的李淵是一個勇武剛毅之人。

後來,李淵擔任太原留守,韜光養晦,積蓄力量。隋末各地群雄並起,李淵在兒子李世民和部下劉文靜的勸說下,在晉陽起兵,逐鹿中原。最終,長安稱帝,君臨天下,平定四方。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他猶豫過,彷徨過,但他最終戰勝了自己,戰勝了對手,開創一個新的王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建立唐王期,唐高祖李淵延續並發展隋朝官制,鼓勵農桑,改善民生,休養生息,讓百姓過上太平安定的生活,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他稱不上千古一帝,但也算是賢明的君主。

公元625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退位,做了太上皇。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臨終,他留下遺詔,要求喪葬儉約:「陵園制度,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為規矩。」漢朝是唐之前唯一一個長治久安,且國勢強盛的王朝,大概,李淵希望自己開創的唐王朝也能像漢王朝一樣強大長久。而此時,開創之初,國勢財力尚不強盛,李淵也是效仿漢文帝,崇尚儉約,亦是為國家,為後世子孫着想。

李淵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為陵寢規制問題頗費了一番心思。《通全綱目》記載,虞世南曾兩次上奏,請依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故事規劃。長陵堆土為陵,東西46丈,南北40丈,封土9丈,工程浩大。漢天子登上皇位就修建陵墓,用了50年方修建而成。數月之間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人力不及。又有人提議,東漢光武帝劉秀原陵六丈,應以原陵規劃。唐太宗折衷採納群臣建議,依原陵規制建陵,墓高六丈,夯土建築,層次分明。四周有牆垣,呈方形,四面各開一門,神門外各有石虎一對。陵前有獻殿,寢殿;南北有神道,華表、犀牛、石人等石刻,皆成對並列於神道兩旁。

唐高祖獻陵雖然是十八陵中占地最小的陵墓,但它奠定了唐陵的模式,之後的唐陵雖多以山為陵,但都遵循獻陵的基本模式。

如今,墓前的宮殿已經灰飛煙滅,消失殆盡,石刻也大多毀壞,封土被風吹雨刷,日漸消損。時光流逝,唐高祖的陵寢已不再高大雄偉,李淵也被兒子李世民的光芒所遮掩,但歷史終究不會忘記他,終究有人記得他。在明媚的春光里,或者蕭瑟的秋風中,有人來拜謁,有人來憑弔,或者頂禮膜拜,或者扼腕嘆息。

太陽已經落山,冬天的風吹起來了,我也要離開了,回頭再望一眼。

封土之上,松柏蒼翠,默然無語。 [1]

作者簡介

鄭劍,中學教師,渭南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