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披荊斬棘 (漢語成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披荊斬棘

漢語成語,拼音是 pī jīng zhǎn jí ,意思是指撥開荊,砍掉棘,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困難。出自語見後漢書·馮異傳》。 中文名披荊斬棘 出 處 《後漢書·馮異傳》拼音 pī jīng zhǎn jí近義詞 乘風破浪一往無前高歌猛進排除萬難 反義詞 畏首畏尾瞻前顧後 注 音ㄆㄧ ㄐㄧㄥ ㄓㄢˇ ㄐㄧˊ釋 義 指撥開荊砍掉棘.

成語出處

語見後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1]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創業的艱苦。

示例

這卻正見出他是在開闢着一條新的道路;而那披荊斬棘,也正是一個鬥士的工作。 ◎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着中國文學的道路[2]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男子砍伐樹木,披荊斬棘開闢土地。」

成語故事

馮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得力大將。劉秀洛陽建立東漢政權後,任命馮異為征西大將軍,派他前往關中平定赤眉起義軍。馮異設計收降了赤眉軍的大部後,又用武力掃除了其殘部,圓滿完成了劉秀交給的使命。後來馮異到洛陽朝見劉秀時,劉秀指着馮異對滿朝大臣說:他為我劈開多刺叢生的荊棘,平定了關中。這個成語比喻掃清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障礙。 [3] 馮異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著名將領,功勳卓著,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披荊斬棘」這個成語,就是劉秀對馮異當年身先士卒奮勇作戰的一種形象比喻。 馮異為潁川父城(今寶豐縣東)人,喜好讀書,精通《孫子兵法》,早年為王莽效力。劉秀起兵後,他獻出父城,歸順劉秀,在其帳下擔任主簿這種類似機要秘書的職務。此時,劉秀的軍事實力還比較弱,在河北連年征戰,艱辛異常,許多兵將都離他而去,但馮異忠心耿耿,毫不動搖。 公元23年,王郎聚眾起事,在邯鄲稱帝,劉秀率軍南下進行征伐,連連失利,形勢兇險異常。到達饒陽一帶時,天寒地凍,北風呼嘯,可軍中糧草殆盡,連劉秀也不得不停在路旁忍飢挨餓。馮異想盡辦法,搜尋到一些豆子,急忙熬成豆粥端給劉秀,終於使其消除了饑寒。部隊前進到南宮,天降大雨,寸步難行,又是馮異設法搞到麥飯等食物,讓大家填飽了肚子。 後來,馮異歷任偏將軍、孟津將軍等職。他作戰英勇,善用謀略,治軍嚴明,為人謙虛,在平定河北、征戰洛陽等戰鬥中屢屢獲勝,更是得到了劉秀的信任和重用。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即皇帝位,派馮異率軍平定了關中。後來,劉秀封馮異為陽夏侯、征西大將軍。 馮異擔當要職,長久居外,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猜忌 。他們上奏光武帝,說馮異在關中威權至重,連長安令都敢擅自殺掉,百姓很聽他的話,稱他為「咸陽王」,這樣下去,恐怕會形成一方割據勢力,要提防他謀反。但光武帝劉秀對馮異深信不疑,還把大臣們的這些奏章傳給他看。 公元30年,馮異回到京城洛陽朝拜光武帝。光武帝熱情接見了他,並對在場的文武百官介紹說:「這位就是我當年起兵時的主簿,在我開創大業道路上,他曾為我披荊斬棘,掃除了重重障礙,並為我平定了關中地區,是個大功臣啊!」 隨後,光武帝賜給馮異許多珍寶錢帛,還特別命令他帶着妻子兒女到外地任職,以示不疑。 [3] [4]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