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膨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投資膨脹是名詞術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投資膨脹是指投資規模超過了國家財力、社會積累水平和其它投資來源的可供程度的一種現象。
投資膨脹與通貨膨脹
1.一國經濟生活中的總需求主要是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大部分組成,在改革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總需求的膨脹大都與中央計劃部門的宏觀決策的重大失誤有關,並且往往是由投資膨日長開始,而在改革後,總需求膨脹既與宏觀經濟決策的重大失誤有關,同時也與微觀經濟主體不規範的行為有關.此外.在投資膨日長保留和完善其原有的獨立發生機制的同時,消費膨日長形成了其獨立的、新的發生機制,使得總需求膨脹的發生機制較先前更為錯綜複雜。
2.自1978年經濟改革以來.中國投資率一直居高不下,經濟增長最快的年份同時也是投資率雖高的年份,即使在經濟增長的低潮期,投資率仍不低於25%。1992、1993年的投資率分別達32.22%和39.75% ,而在宏觀高度緊縮的,1994年,投資率仍高達36%,屬於世界少數高投資率國家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投資與消費雙膨脹拉動通貨膨脹上升,但其中,投資膨脹拉動通貨膨脹的作用更加明顯.表現為近幾年的物價上漲主要由投資品價格上揚帶動+投資膨脹直接形成過度需求,首先推動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然後進一步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和零售價格指數的上升有人測算1988年投資拉動物價上漲6.3個百分點,1989年拉動10.24個百分點,1993年拉動8.27個百分點,另外.從1987一1993年,投資拉動投資品價格的平均上漲率為15.53%
1993年末,投資品價格上漲26.7%,消費品價格上漲13.2%,從中可見投資膨脹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之大,目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生產資料價格回落,一些主要投資品積壓情況,是由於這兩年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大力控制年度投資規模所致。但在建規模依然偏大,據國家計委調查,1994年全社會在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4萬億元,剩餘工作量有2萬億元,遠遠超出經濟的承受能力。因此,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3.為什麼在中國現在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和物價上漲是一種正相關的關係,即到了一定程度以後,經濟增長速度高,物價必然高,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總的來說,還是外延型的發展模式,而不是內涵型的。高速度必須靠高投入.主要靠擴大基本建設、鋪新攤子、上項目,而不是主要靠技術進步、集約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速度要快,投資就要多,於是貸款就要多.貨幣就要多發.這就很容易引發通貨膨脹。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通貨膨脹都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4.從「七五」「八五」時期的經驗着,每一輪高速經濟增長都會引發一次高的通貨膨脹,每次通貨膨脹的回落也都以經濟增長的下降為條件,因此一定的通貨膨脹是經濟增長的伴生物,這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增長以投資擴張為主要推動力。投資是經濟增長基本的首要的推動力,每一輪投資迅速擴張都引起總需求膨脹,在有效供給不能迅速增加的前提下,最後必然導致通貨膨脹,這一形勢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閒置資源都已得到充分利用,經濟增長的潛力已盡,政府也開始控制通貨膨脹,這樣總需求就會受到抑制.而投資需求首先會受到抑制,結果是經濟增長放慢,通貨膨脹也得到了緩解。
投資膨脹對通貨嘭脹的影響
(一)投資的雙重效應與通貨膨脹。
這裡所說的投資是指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學原理表明,投資既能產生需求效應,也會產生供給效應。一方面,通過投資形成社會生產能力,為社會提供產品,增加有效供給滿足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投資又可以形成需求能力,擴大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產生需求效應,也就是說,投資在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中是一把雙刃劍。一般來說,投資引發的需求效應是即時的.因為當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通常只形成需求,而且還會由於投資的乘數作用引致倍數於它的需求。相反,投資創造的供給效應則有待生產能力形成後才發生作用.有一個時滯,根據我國的情況,一項投資提出的貨幣需求與它提供的實物供給之間整體着通常要有3年左右的時滯,並且投資轉化為供給經常受到如下條件的約束:
(1)建設項目的自然時滯(建設周期)和投資效率(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的大小;
(2)投資方向是否正確,投資方向的失誤將使投資變為無效投資;
(3)建設項目投產後的經濟效益,等等。
投資推動供給的倍數增長,更是條件重重,如閒置資本品、閒置勞動力、閒置消費品的存在.等等根據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推論:
(1)投資的需求效應與投資的供給效應相比.前者對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平衡的影響,較為及時和容易,因為沒有時滯影響和轉化條件約束很少,同時也就隱含着產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2)不是任何一種投資都會助長通貨膨脹。因為固定資產投資既代表即期需求,又代表未來供給.從代表需求方面來看.投資越多,對貨幣供應量要求越多,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越大;而從供給方面看,投資越多,提供的有效供給越多,抑制通貨膨脹的物質條件越雄厚。大體可能有幾種情況:如果是對貨幣供應量需求相對較少而提供有效供給相對較多的投資,不僅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反而會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這種效應體現得快慢取決於時滯的長短;如果對貨幣供應量的需求與提供有效供給大致相當的投資,對通貨膨脹: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只有對貨幣供應量需求相對較多而提供有效供給相對較少甚至長期內不能提供有效供給的投資.會引發和加劇通貨膨脹。這種投資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投資膨脹;
(3)由於投資具有需求效應和供給效應的雙重效應,簡單地說投資與通貨膨脹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或者說投資不是引發通貨嘭脹的必然因素而只是可能因素,投資成為引發、加劇通貨膨脹的因素只是投資膨脹性質的那種投資。
(二)投資結構傾斜與通貨膨脹
從產業結構均衡的角度來看,投資膨脹對各產業部門的影響並不是相同的,在投資膨脹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投資結構傾斜的問題,由投資結構傾斜引起的資源配置變化會使得均衡的產業結構比例關係遭到破壞,或使原有的不均衡現象更為嚴重.由此導致「瓶頸」部門的產生或使得原有「瓶頸」部門進一步相對萎縮,結果引起結構失衡和通貨膨脹的發生,前些年,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和指導思想上的偏差,短平快項目上得較多,使得資金大量流入一般性加工工業,從而使「長線」愈長「瓶頸」愈細,中央政府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並採取措施增加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但終固財力有限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
近年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度膨脹,而且在結構上逐步向基本建設傾斜,最突出的是近年來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或倍增長.使建築安裝工程費用在投資總額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一這就使投資對基建材料的需求彈性增大,在基建材料供給能力增長有限的條件下,基建材料供求缺口相應增大,形成在投資高速增長的時候,基建材料價格往往上漲迅猛,成為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火車頭」,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商品價格上漲。1993年基建材料的大幅上漲及其剝經濟生活的影響,就是這方面的明證.
(三)投資規模膨脹使投資效益變差,加劇通貨膨脹。
固定資產高投入低產出的矛盾加劇了通貨膨脹。1980-1993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每年 23.8%的速度增長,但GDP的增長(現價)只有16.2%,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為0.86。在80年代,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年增長18.6%,平均固定資產投資率為27.1%.這期間GDP年均增長14.8%,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為0.8進入90年代,從1990年到1993年,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40.9% ,GDP年均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則為0.51,這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率為35.2%。同8O年代相比,1990—1993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下降了42%,而固定資產投資則上升了30%,在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的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作用明顯下降。
隨着投資規模的急劇擴大,每百元固定資產投資所能創造的國民收入越來越少一呈現不斷降低的趨向。這樣.因為投資規模過大,只能把投資象撒胡椒粉一樣對眾多項目都給點錢,打分散力量的消耗戰,使原來三四年能建成的項目,拉長到七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因而投資效果大大降低了而不能相應地增加有效供給,高投入低產出必然加劇通貨膨脹。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是怎樣起源的?源始於殷商?文字有600年的歷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來源圖畫還是記號?,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