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丟失的情愫(白合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找到丟失的情愫》是中國當代作家白合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找到丟失的情愫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寫出一本小說來。家裡曾經使用過的每一個物件,都有一個故事。幾十年中有意用心的積攢下來,就形成了一部難得而厚重的"家庭檔案"。
我家的「實物檔案」里有件再普通不過的物品——一把「木柄鍋鏟」, 在外人眼裡是賣不值一文,丟無人問津的舊物,但不論我走到哪裡,它一直跟着我搬家,無論生活用品怎樣不斷的更新換代,節節攀升,它都是我心目中的最愛,因為它承載了一份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記憶,刻下了時光的印記。
這把木柄鍋鏟,記不清用了多少年,只看到木柄周圓溜光,色澤紅潤,握手處明顯比下半截磨瘦了圈層,鏟角消磨成了弧形,鏟口薄如刀刃。它看起來又土又小,沒有了使用價值,可我卻視其如傳家之寶,一直珍藏着,因為它炒出過美味佳肴,也「炒出」來無數的感動,藏的更是一份真摯的愛。
人生一世,做婆媳也是緣份,我覺得我比別人幸福,因為我曾有個好婆婆。婆婆是一個平凡而樸實的老太太,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卻以她特有的行善事,樂助人,勤儉持家,慈愛有加的品德素養、言傳身教,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她不僅是我生活中的尊長、老師,也是我心靈的依靠,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盞明燈,和婆婆的感情,儼然一對親生母女。
婆婆一手好廚藝,紅案白案俱佳,是鄉親鄰里有口皆碑的「一把好鏟子」。窮困無料,也能青菜蘿蔔留美味,席上野芹散奇香。初進婆家門時,我從沒下過廚,就是這「一把好鏟子」 拿着這把 「木柄鍋鏟」積年累月,手把手地教我學會了各式廚藝,什麼菜不能炒的太狠,炒出水了不乾爽也不香;什麼菜容易粘鍋,怎樣把油鍋劃好;什麼菜要用大火,才能炒出香味;什麼菜火不能太大,油溫不能太高,才能滑嫩……她一拿起這把木柄鍋鏟,總把我叫上,因菜而異,因料施教,不厭其煩地口傳、示範。再次,在一旁看我操作,總是給予表揚和鼓勵。日後,我也成了親朋口中的「一把好鏟子」。婆婆還有一個絕活——攤麵餅。過去的土灶,沒法轉鍋,只見她把調得粘稠的麵糊,沿着鍋牆倒下一圈後,拿着這把木柄鍋鏟,上下左右SS形搨着搨着,鍋鏟在她手上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像書畫家筆走龍蛇、妙筆生花,又像根魔棍三下五除二,傾刻變幻,再撒上蔥花、姜米。一鍋既薄又脆,香飄百米之外的攤餅就鏟上了桌。每逢客人、匠人進門,都會主動要求吃上我家的這「招牌」美食。
婆婆還用這把木柄鍋鏟,三天兩頭的把大鐵鍋從土灶上拿下來鏟鍋背上積聚的鍋銹,她常說「勤刮鍋省燒草」。但類似這樣的易髒手、髒衣、嗆鼻活兒、添柴加火讓人灰頭土臉的廚房差事,婆婆總是搶在前頭先做完,省得讓我做。
婆婆節省,乃至鍋鏟磨損到該換新了,她總說還能用,挺合手。直至有一天,這把鍋鏟終於離開了婆婆的視線, 那是1980年4月17日早餐後,我正逗笑着懷抱的兒子,一抬頭猛見準備洗碗的婆婆捂着滿嘴的血,我嚇呆了。原來婆婆舔那鍋鏟上粘附的糝兒粥,被那薄如刀刃的鏟口割破了舌。我憤憤地把那勞什子扔出門多遠,噙不住的淚水刷刷滴……過後,還是撿起這把木柄鍋鏟加入了收藏。我買回了新鐵鍋鏟,婆婆大概不敢再舔那鏟口了,但沒少見她洗鍋碗前總是拿食指把鍋鏟上粘附的飯粥颳得光光的,兒孫們勸她不必這樣,掛在她嘴邊的話就是:「一粒米七斤四兩水澆灌而成,愛惜糧食將來有飯吃,愛惜衣服將來有衣穿」,就這樣她還是樂此不疲。1983年婆母中風坐上了輪椅,我理所當然地接下了廚房活兒,沒忘婆婆的教誨,我也會三天兩頭的勤刮鍋省燒草;也會教育兒女珍惜糧食,吃飯不掉飯粒,不吃剩飯碗;我也會叫上兒女學做飯燒菜;我更是時不時地講起那把木柄鍋鏟的故事。1987年婆婆去世了,我時不時地思念着她的時候,總是淚眼婆娑。90年代初,草木柴火不足,三餐做飯燒煤或生煤球爐時,家裡煙霧瀰漫,每每捅煤渣,鍋塘里扒煤灰我就想到了婆婆的苦、婆婆的任勞任怨。我想,我該一輩子記着婆婆的好,用婆婆的優良品質教育子女,把婆婆留下的好家風代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家庭居住環境的改變,廚房也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煤氣灶、電磁爐以及電磁灶、集合了消毒櫃、碗櫃和調味盒等物品的集成灶等都陸陸續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並迅速普及。抽油煙機的誕生讓人們告別了煙囪,排出廚房的煙氣由被動式改成了主動式,從此,燒飯炒菜不再煙熏火燎。鍋具方面現代化的氣息體現更為強烈,除了傳統的烹炒鍋具之外,還有電飯煲、壓力鍋、電餅鐺、電壓力鍋、不粘平底鍋、不粘炒鍋等等產品。隨之,鍋鏟也跟進鍋具配套而變換着,不鏽鋼梨木長柄鍋鏟、不粘鍋專用鍋鏟、鏟勺四件套、不粘鍋硅膠材質炒菜鏟子、硅膠烘焙平煎鏟子、漏油勺煎鏟、耐高溫性能煎炸鏟……在我家廚房的掛鈎架上一字兒排開了。
疫情宅家期間,家裡三代人中蹦出來好幾個能文能武、能上廳堂能下廚房的「一把好鏟子」的傳承人。煮、炒、烹、燉、燜、煎、炸、蒸、烤,面、餅、糕點等等,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色香味俱全。飯桌上我常常感嘆:婆婆地下有知,一定欣慰至極,稀罕兒孫們了得!
嘆息婆婆命苦,這沒有油煙的電氣化廚房,這年輕人鍋鏟下的時尚食材,她可是見都沒見到過,一天也沒有享受過。每當我難過得抹淚時,兒孫們馬上七嘴八舌地勸慰我:「你就好好珍重身體,力求健康長壽,等着看更先進的廚房設備吧……」
他們也紛紛告訴我:而今華為的5G技術開發了一款「智能聯動廚房電化套裝」,這個最新式的灶具是未來油煙機和灶具的發展方向。「智能聯動廚房電化套裝」分別對烹飪的溫度和時間進行了固化功能,吸油煙機也根據每一道菜品的製作來對相應的設備進行智能操控,套裝的一塊高清彩色屏中有幾百道菜譜,選中想要烹飪的菜品後,它就可以自動控制火力,最大的火力作爆炒用,中環火做燜菜、燉菜用,綿柔的小火用來熱食、做輔食,然後達到最佳的營養烹飪效果。
他們還輪番地逗笑我:每個年代都有那個年代濃濃的一筆回憶,或許當你也坐在了搖椅上,看着10年、20年後的廚房,甚至有了無需手動鍋鏟操作的全自動廚房電器時,也會再次追憶起今天這些調戲着我們味蕾的廚房家電、鍋具的落後,然後欣然一笑……
是的,我是明白會有全自動化這一天的,但我也知道不管廚房電氣化先進到什麼程度,我不會丟棄那把最落後卻能令我動容的「木柄鍋鏟」,它的精神價值無可替代——每看到這把鍋鏟,婆婆慈祥的面容溫婉的細語,點點滴滴歷歷在目,對婆婆的思念和感恩便席捲而來……記憶碎片一頁頁粘起,感動油然而生,每份感動如珍珠般串聯起來,融入我的血脈,留存在我的骨絡,讓我時時感受到婆婆高尚人格的魅力以及「婆婆也是媽」那份最真摯的溫暖。
至愛無聲,我收藏了昨天, 留下了共同度過的歲月里那些斑駁的記憶,收穫了今天的成熟,見證了家庭成長的腳步,目睹了社會文明、科學發展的小康進程。[1]
作者簡介
胡永華,江蘇省如皋市老年大學學員,愛好文藝、文學創作,出版過個人散文詩集《草根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