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掃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掃松》是南宋名臣劉黻的作品之一。

劉黻是南宋後期朝廷重臣,也是樂清有史以來唯一擔任過宰輔的鄉賢。劉黻在歷史上以正直、忠烈著稱,是南宋後期「六君子」之一,《宋史》為其立傳,諡「忠肅」。劉氏家風優美、一門貞烈,其母解氏太夫人捐造的「慈濟橋」現為省級文保單位。劉黻遺著《蒙川先生遺稿》(又稱《蒙川集》)是樂清本土年代最早的存世文獻之一[1];劉黻家鄉所在的左原、龍門山一帶人文興盛,遺蹟保存較好,古道有跡可尋,沿線文化信息豐富,具有較高的人文研究和旅遊開發潛力。

掃松

劉黻有關遺蹟

劉黻所書的「源遠泉」摩崖和他母親解氏舍建的橋樑,即慈濟橋。這兩處古蹟雖歷時七百多年,飽經滄桑,但仍保存如故,殊為難得,彌足珍貴。

摩崖在左原嶺東面嶺腳南側崖壁(俗名板障崖)的低處,不但面積較大,且完整無損,是我縣諸多宋刻巾之佼佼者。高1.80米,闊0.70米。「源遠泉」三字,楷體,筆致端莊質樸,每字徑闊0.40米。左右分鐫「蒙川居士二夠」和「住山善淵立」。邊款的個別字跡為岩苔所蓋,刷後可辨。「泉」字以下還有「德祐乙亥」四字,直書,從右而左,兩行,為地面爛泥所掩沒。想來從前此處定是一潭清冽甘莢的泉水,故有此刻。

慈濟橋(俗稱大橋)是座二墩三孔的梁式石橋[2],長11.60米,闊2.80米,橫跨於大橋頭村西一條十多米闊的門前溪上。每孔上鋪橋板六條而成橋面,中孔稍高,邊孔各自下斜多使全橋略呈拱形。多數橋板呈暗紅色,石質堅硬,因年代久遠,踩磨得異常光滑。中孔南邊板側刻「慈濟橋」三字,鑿痕極淺,苔跡斑斑,故久未發現。東、西橋墩柱石各四根,上架橫樑石以承擔橋板。

北面左側橋柱刻「太夫人解氏舍錢」,右側橋柱刻「成淳十年六月吉曰謹建」等字。溪東橋邊有大榕樹一株,干圍2.35米,枝葉茂盛,生氣勃然,那彎曲剛健的枝幹,遮護着這座古老的橋樑。溪中倒影,隨水晃動,如入畫境。據說溪西橋邊原有亭子曰慈心亭,今亭圮址在。

視頻

掃松 相關視頻

宋朝,為什麼是詞的黃金時代?
【語】詩詞:中國古詩詞中的典型意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