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老鷹架(范廣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打卡老鷹架》是中國當代作家范廣學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打卡老鷹架
彎彎曲曲的西灣河從南向北靜靜地流淌,當溪流走到老鷹架時,兩岸陡然開朗,東岸地勢低平,呈現大片糧田,西岸河坡陡峭,架式像一個展翹飛翔的老鷹,老鷹架大概由此得名。
其實,老鷹架並不是一個網紅景點,反而甚是荒涼,偶爾會有人騎車或開車來河灣垂釣。記憶中,老鷹架古樹參天,遮天蔽日,小路幽深,草木叢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我時常去遊玩,每次都盡興,都有收穫。不知是哪一年,老鷹架的樹木被一伐而光,光禿禿的土地在哭泣,老鷹架就如斷了魂的老鷹,再也沒有了昔日雄風,也少有人光顧。老鷹架情結卻一直縈繞在我心頭,一個涼爽的日子,早晨和傍晚,我騎電車又去了老鷹架。
鳥唱蟬鳴,聲聲入耳,吵醒了清晨,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朝陽普照乾渴的土地,騎行中所見到的水塘乾涸見底,一條條裂縫像一張張巨口,向着蒼天祈雨。持續高溫乾旱,塘水抽乾救了秧苗。
水泥小路盡頭,便是老鷹架,站在高處,極目遠眺,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流水、蘆葦、稻穀、水鳥、花牛、野草……這些靈性之物構成了一幅詩意的田園山水圖。沉寂了很久的老鷹架又展現出了別樣的風彩。一列火車嘶吼着,從遠處駛來,穿過鐵路橋,又飛奔而去。
騎行駛過一條緩坡土路,兩旁是幾座墳墓,再前,是個陡下坡,我把電動車停在小路旁,另一輛電動車也停在旁邊。步行下去,腳下是鬆軟的黃土,路上可見錯亂的牛蹄印和小車輪子的印痕,這裡有散放的牛,有曾開着越野小車下到河灣垂釣的人。河旁有一段開闊的空地,一條鋼筋混凝土大壩攔住河水,大壩是去年新築的,涓涓細流從壩頂向下游流淌,發出音樂般動聽的響聲,滿滿一河水,清凌凌涼悠悠的,捧水洗過臉後頓感神清氣爽。大清早就有人來了,一個小伙子架着長槍短炮全神貫注在垂釣,他的身旁放着遮陽傘、飲料和煮熟的玉米。小伙子說閒了就來這兒釣魚,中午不回去了。
對面是村舍,綠樹掩映中透出一抹抹的紅色,那是瓦片。那個莊子叫李畈,西灣河對這個小平原的村莊格外照顧,從莊後繞過又分岔出一個小支流,把莊子半包圍起來,莊人種糧食從不缺水,特別是今年暑天大旱,新大壩攔的滿河水給莊人嘗到了甜頭,又是一個豐收年景。莊人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濟,做起了水文章,荷塘、菱角塘、芡實塘和魚塘一片片一塊塊,長勢喜人。金黃色的稻田裡,收割機突突地唱歌,收穫着豐收的成果,白鷺在上空翱翔,一派喜慶祥和的氣氛。
下午下了一場小雨,傍晚時分雨停了,天空湛藍,白雲悠悠,空氣格外清新,我繞道騎進李畈莊子。
李畈從前是一個大莊子,這些年,年輕人搬走了,剩下八戶人家,十幾個戀舊的留守老人守着諾大一片莊子。一條村組水泥小路環繞着莊子,土坯瓦房、紅磚瓦房零散分布小路邊上,幾乎家家大門前用絲網柵了一塊空地,圈養着雞和鵝,池塘里鴨子戲水,嘎嘎叫着,柿子樹和梨樹掛果飄香,仿佛間我穿越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
遇見開着電三輪來莊子幹活的岳克文,老岳告訴我鄭天才是種田大戶,莊子三分之一的田地被他流轉了,這個搬到集鎮上的漢子種水稻種西瓜是個能手。菱角、蓮藕、雞頭米(芡實),是那些留守老人們慢慢摘采。不愁賣,網銷,還有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銷售的呢,想買雞頭米你找岳得寬,想買菱角你找……
李畈是個老莊子,歷史上曾出過叫李離步的名人。李離步生卒年月及真實名字不詳,他沒有後人,地方志也無記載,事件久遠無從考證。關於李離步的故事當地流傳着許多版本,較為共識的一點是李離步小時家貧,父親得病早逝,母親給地主家做短工,從小他就給地主家放牛。李離步放牛常去老鷹架,途經一私塾,朗朗的讀書聲像磁鐵一般吸引着他。每次路過這兒,他把牛繩拴在樹上,趴在窗戶外,掂個腳伸頭往裡探望,聽一會兒再離開。時間長了,引起了先生的注意,先生感動,後來先生找到他家,把他領回私塾讀書。先生悉心教他,李離步刻苦用功,不負先生厚望,參加一級一級的考試,竟一路高升,最後參加殿試,帶着先生送的《春秋》一書,一路走一路讀,讀完了《春秋》,也到了京城。也許是天佑,那次皇考內容與《春秋》有關,李離步幸運地考了個榜眼,榜眼是第二名,離狀元差了一步,他金榜題名回鄉,受鄉人追棒,尊為「離步」,「李離步」稱呼代替了他的真名。
李離步一直在外地做官,告老返鄉,病逝後葬於李畈。據傳李離步為官清廉,深得民心,受人尊崇。他的墳墓在稻田中間,犁田耙地時墓地被損毀,露出棺木,那是大集體的年代,家家窮困,人們扒掉墓磚賣錢,大棺材裡套着小棺材,骨架尚未粉化,扒出幾枚銅錢和一個銅鏡,隨葬品竟如此寒酸令人唏噓,李離步的骨架又被莊人重葬於河坡。當地名人李離步就這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想,如果把李離步的故事和老鷹架的風水相結合,那傳說將會更加精彩而神往!
風拂過,白楊樹葉嘩啦啦響,喜鵲喳喳叫着,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1]
作者簡介
范廣學,教師,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小小說月刊雜誌和河南文學雜誌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