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扒河泥(孫同林)

扒河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扒河泥》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扒河泥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河泥是莊稼的好肥料,因此,每到冬天,鄉下便形成扒河泥的高潮。

扒河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罱子罱河泥。罱河泥需要船隻,一條小木船兩個人(特殊情況下也有一個人),一個人站船頭,一個人站船尾,小船在結了薄冰的河面上晃悠。嘩一聲,罱子入水,罱、夾,罱、夾,幾個回合之後,罱子猛地一提,叭一聲,河泥被甩進船倉,小船劇烈地搖晃起來,搖出一河漣漪,也搖出兩岸一連聲的啪啪水聲。

小船裝滿了,罱泥人將小船上的河泥上到河坡預先挖好的泥塘里,河坡上的泥塘俗稱「二塢子」。從罱泥船向二塢子裡上河泥是一項費力氣的活兒,人立於船頭,手握抄瓢(一種專用抄泥工具),從船上抄上河泥,使勁向「二塢子」里一甩,「叭」一聲,河泥入塘,接着再抄再甩再響……,小船被抄泥人甩得晃晃悠悠,樣子很好玩,但半天下來,手臂必然是酸痛難忍,唯其經過長期歷練的人才能持久操作。二塢子裡的河泥要待沉澱一段時間凝固後,再由人們挑散到地里去。

罱河泥一般以船數記工分,比如一天罱5船河泥,一船4分工,兩個人分,每人就是10分工。

扒河泥的另一種方法是車溝塘。在小河塘上支起水車,將河塘里的水車淨(更小的用木桶刮),然後扒。河塘里的水抽淨後,待淤泥稍稍固化,然後,在溝塘的四周挖出埠口,男女勞力們,分成若干組,挖的挖挑的挑,直接將河泥分送到地里去。這種方法最適合數九寒冬,雖然是冰天雪地,因為人多氣氛濃,人們一點不覺得冷,身處河底的人甚至熱得脫去棉衣,褲腿卷得老高。

不管是罱泥還是車溝塘,都能弄到魚。生產隊老罱泥的徐二是個富農,隆冬天氣里罱河泥這種苦差事自然非他莫屬,但徐二罱泥一直用罱網,每天能罱到不少小魚,他常將這份額外收穫送給左鄰右舍們,因此,他在那個「成分論」的年代少受了許多罪。生產隊長家的孩子多,孩子們嘴饞,徐二就常送些魚給他。不知怎麼回事,會計與徐二較上了勁,他揭發徐二,說他的送魚行為是腐蝕拉攏幹部,又揭發隊長包庇富農分子,要批隊長這個走資本主義「當權派」,事情鬧到大隊革委會,但是卻很長時間不見動靜,經會計調查發現,原來革委會主任也沒少吃徐二的「細魚」,再查,又發現全隊除了他幾乎沒有人沒吃過徐二的「細魚」,會計恨得直咬牙,卻又無可奈何。

車溝塘更能捉到魚,因為,河塘里的水被車幹了,魚們就完全暴露在人們眼底,特別是那些鯽魚鯿魚,它們仰着肚子在淤泥上掙扎,尾巴拍得淤泥啪啪響,仿佛是招呼人們去抓它。只有那些狡猾的黑魚,它們早就鑽進了深深的淤泥里,據一些「老漁夫」們說,黑魚鑽在淤泥下,半年都不會死。但是在挖河泥時,卻還是沒有能夠逃脫,終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泥人高興得手舞足蹈,弄出一河塘的笑聲。那冷自然更不冷了。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