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紮根現實,淬鍊文學性(張萬和)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紮根現實,淬鍊文學性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紮根現實,淬鍊文學性》中國當代作家張萬和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紮根現實,淬鍊文學性

在當前社會文化化、文化社會化的環境下,新聞資訊發達,文學寫作愈發艱難,太過於倚重現實往往有遮蔽或者失去文學性的危險。文學創作其實是對作家「超越現實」能力的考察,作家對於現實,不應聲嘶力竭地去控訴或淺薄地頌揚,而是應以細節去呈現,以獨特方式在故事講述中自然抵達,一切都顯得綿密而富有韻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作為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潮,陳思和分析過流行於文學創作領域的兩種現實主義傾向。一種是「法自然」的現實主義,特徵是把社會現象還原為自然狀態,通過大量非典型化的、繁複的生活細節和日常生活場景來構築長篇小說的藝術世界,從中揭示出社會變化的大趨勢和人物無法避免的命運。一種為怪誕現實主義,它更多地汲取了民間文化傳統中狂歡因素,用戲謔、諷刺的手法來刻畫現實生活場景,使現實生活中的醜陋現象被誇張地予以揭露,從負面來逼近現實。在陳思和看來,這兩種現實主義創作傾向,雖然都以極端形式出現於現實主義文學體系中,但他們以各自鮮明的藝術特點,與傳統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劃清了界限:首先,它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真實,引導人們對生活真實進行深入思考,而不是用抽象的理想來掩飾生活,更不是用政治理念來歪曲生活真相,導向為某些政治目的服務;其次,它們都沒有刻意迴避當下社會矛盾的尖銳性,在表現矛盾衝突的手法上,沒有編造強烈的戲劇衝突來訴諸煽情,而是採用不動聲色的客觀描述,或採用戲謔、諷刺的手法,使作品的傾向性通過具體細節表現出來;最後,兩種現實主義都有意迴避知識分子的啟蒙敘事立場,用民間敘事立場來傾訴社會底層的複雜情緒,顯現出藏污納垢的民間審美理想。顯然,就文學創作的旨趣,《天乳》無疑雜糅了兩種現實主義傾向,不僅有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描摹,表現為詩人肖雨與草兒(天虹)的愛情糾葛;還有着傳奇性、民間性、鄉土性敘事手法的大量運用,細膩而奇異地揭示災難背後的人性成因,展示了豐富的民間文化意蘊;更有着基於社會主流文化價值立場的思考和現代性價值指向,將敘事超越於民間視角又不同於批判性的知識分子啟蒙立場,融入了一種超越單純意識形態話語的政治情懷,不是悲天憫人或者鞭笞現實,而是投身其中,以政治性視角寄望「天乳寨」在政府和社會力量救助下的新生新變,一種鄉村治理中的人性復歸和不斷生長,從而體現出一種新現實主義精神的價值追求。作品通篇瀰漫着一種文學意味上的生命意識,一種人與自然生靈的生命相通,這種泛生命意識實際上折射的是人性之愛。小說的「章前章」寫水兒的養父「一槍打中了母麝,那一黃一白的一對小麝崽便一下撲到母麝身上哭嚎,令護林漢子軟了心」。第二章「桃花穴」寫大災後香獐子與狼的怯弱,表現出大山裡的生靈們是同宗同源,大災後更是同災難,強化了災後的生靈應同命相惜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學理念。第十一章中,「范海蕎朝狗屁股上狠狠一腳,大黃回了一下頭,張了張嘴依然未動,兩隻狗眼一片渾濁。范海蕎氣得一跺腳,跳起來一腳蹬在狗腿間的卵包上,大黃腰一弓,拖起一條斷腿就跑。春葚說:『別怕,這條狗早丟了狗魂』,懼怕大黃的姚蘭不信 ,小心翼翼地把腳往大黃狗面前伸了伸,大黃狗爬起來夾着尾巴自己一拐一拐走開了。」第十八章「桃花雪」里對年輕的公狼母狼騷性十足的場景敘述,第十九章「乳泉」里對雄扭角羚爭雄鬥毆與發情群交的細節描寫,再一次讓人獸同源的本性得到生動展現。雄性兇猛原本是香獐子、狼、扭角羚的本性,也是人的生物性本能的折射,是完整人性的組成部分。文學的比興揭示出天地生靈的同構性,及其人性的生物性根基,使文學紮根於廣袤的自然生態,而拓展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內涵。不止於此,時間的距離還使作家有能力洞穿紛繁的現象,洞察人性的複雜和人心的種種不適。《天乳》以噩夢般的汶川大地震為背景,主線落腳在一個小村莊,故事離奇動人,寫景如詩如畫,紛呈了愛情糾葛和人性較量,再現了災區人心靈的相逢與重構。作品多角度表現了對傳承千年的「天乳」根脈的情懷,在民間歷史爬梳中非常老道又遊刃有餘地刻畫出人物性格的多重性、變動性和個體性,寫出了人性的本真面目,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閱讀再現空間。作者的筆觸老道而真切,作者筆下的人物和社會,給人一種活靈活現而又赤裸裸的感覺,體現了新現實主義小說不僅要揭示現實矛盾、困境和人性的複雜性,還將現實放在歷史的脈動中加以反思,使現實生活圖景顯示出歷史的厚重與思想的深沉的價值追求。作品以文學之筆描繪了一幅幅川北獨特的民俗風情圖,在對複雜人性洞察中展示了生生不滅的人性光芒,展現了人道主義的美學情懷。這種情懷深深紮根文本的複雜結構,在文學性的從容敘述中,在審美意象的營造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在文學氛圍的創造中,飄揚着新現實主義文學的旗幟。

[1]

作者簡介

張萬和,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