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扇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扇對

扇對,凡律詩中的對仗句子,上一聯與下一聯相對,也就是兩聯四句的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的,稱為「扇對」,又叫「隔句對」。扇對是一種珍稀品種。

基本內容

中文名:扇對

代表作品:韋莊雜感

別名:隔句對

屬性:律詩的一種對仗格式

扇對舉例

如韋莊的七言律詩《雜感》中的前兩聯:

莫悲建業荊榛滿,昔日繁華是帝京;

莫愛廣陵台榭好,也曾蕪沒作荒城。

平仄及詞性相對。

從這兩聯例詩中可以看出,上一聯與下一聯互成對偶,其中第一三句成對,第二四句成對,也就是隔句成對,而上下聯本身的上下句卻不能成對。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萬重雲水思,今夜月明前。 (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亂離未定身俱老,騷雅全體道甚孤。我拜師門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瀘。

(鄭谷《將之瀘郡旅次遂州……》)

上舉兩例一為五律一為七律。「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與「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聯內均不對, 但意義承接;然後以聯為單位,相互對仗;所以此兩聯可理解為橫不對(聯內不對)而豎對(聯間對,類似對 聯)。「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聯內不對,但意義相承;下一聯「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珠」聯內也不對,意義也相承接。然後兩聯聯間相互對仗。

所以此兩聯也當理解為橫不對(聯內不對)而豎對 (聯間對)。這是扇面對的特點。(扇面對也可說脫胎於 《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種豎對格式。橫向對為單句對,豎向對為多句對,並意義相承。)

隔闋扇對

隔闋扇對,即七律的上下兩闋相對,如:

七律·長相思

春霖叩宇問寒樓,戶外黃絲怎忘收?雁杳頻愁推牖老,箋舒只戀點毫鈎。

東風擺柳尋飛絮,夢裡青天可記游?水渺長思祈願切,橋窮且醉繞腸柔。

相關概念

對仗

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對仗又稱對偶、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

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

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範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

工對

近體詩中用得很工整的對仗,稱為工對。要做到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如名詞中天文、地理、時令、器物、服飾等同一意義範疇的詞。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本詩的對仗相當工整。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千」對「萬」,數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寬對

近體詩對仗中的一種。它與工對是相對的概念。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這樣的對仗,一般稱之為「寬對"。

寬對要比鄰對的要求再寬一些。如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如黃魯直《答龍門秀才見寄》詩第二聯「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便是寬對。

鄰對

近體詩對仗中的一種。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便稱為"鄰對"。所謂詞義門類相近,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器物與衣飾、植物與動物、方位對數量等的關係。用這些意義接近的詞為對,就是鄰對。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兩句:「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草與頭不同類,水與花不同類,地與人不同類,這可以算是鄰對。

自對

自對也叫當句對,對仗的一種,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偶,叫作自對。  如洪邁《容齋隨筆》中引李義山詩:「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干。但覺游蜂繞舞蝶,豈知孤鳳接離鸞,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

詩中多各相為對,如第二句的秦樓對漢宮,瓦對盤;第五句的游蜂對舞蝶;第六句的孤鳳對離鸞等等。

接對

近體詩的一種對仗方式,或稱為假對。它通過借義或借音等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借對有兩種借法。   1、借義是利用詞的多義性,通過一個詞的某一種意義與相應的詞構成對仗。

杜甫曲江》詩:「借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一詞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後者是數量詞,這裡用尋常來對數詞「七十」,用的是它本來具有的數量方面的含義,而詩中用的卻是它副詞方面的意義。這就是「借義對」。

2、借音是利用字詞之間的同音關係,以甲詞(字)來表示乙詞(字)。例如對句用了甲字,對句本來應當使用與甲字意義相類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義上又不合適。於是就選用一個與甲字同音而又字義相關的丙字來結成對仗。

俞弁《逸老堂詩話》說:「洪覺范《天廚禁臠》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殘春紅藥在,終日子規啼,以紅對子(諧紫),如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以十對遷(諧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時之興,唐人多此格,何以穿鑿為哉。」文中所舉就是「借音對」。

合掌對

合掌對,是格律詩對仗的一種毛病。一首詩中,出句與對句所用的詞基本同義或完全同義,上下句意思相重複,好像兩隻手掌合在一起,故稱這樣的對仗為「合掌」。

合掌是對仗時所應當避免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這種對仗為「正對」,是一種拙劣的對仗。他在文中言明:「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1]

參考文獻

  1. 扇對可可詩詞網,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