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戶育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戶育鄉雲南省德宏州瑞麗市下轄鄉。「戶育」一說景頗語為「先睡」之意;二說傣語為「野芭蕉生長的地方」。「頭人睡過」。1950年前,為景頗山官轄地,隸屬勐卯土司,1956年建立生產文化站,1963年設區,1969年改戶育公社,「文革」期間一度稱為前進公社,1984年復設區,同年,政府駐地從戶育山遷至帕跌壩尹山寨,1986年撤區改鄉。[1]

2020年10月15日,榮獲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扶貧先進集體。

中文名: 戶育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

地理位置: 瑞麗西部,距城20公里

面 積: 210.69 km²

下轄地區: 轄4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

人口數量: 10943人(2017)

耕 地: 28688畝

平均海拔: 1267.3米

森林覆蓋: 80%

簡介

戶育鄉位於瑞麗西部,距城20公里,總人口10943人(2017),轄4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6所學校,面積210.69平方千米。

1950年前,為景頗山官轄地,隸屬勐卯土司,1956年建立生產文化站,1963年設區,1969年改戶育公社,「文革」期間一度稱為前進公社,1984年復設區,政府駐地從戶育山遷至帕跌壩尹山寨,1986年撤區改鄉。戶育民風純樸,風光秀麗,資源豐富,氣候濕潤,區位獨特,有「小姐告」之稱,是全國咖啡母樹之鄉。主產水稻、甘蔗等。200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4531萬元,人均純收入3200元。

1996年5月,國家總理李鵬,1999年9月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在省委書記、省長的陪同下,分別蒞臨我鄉視察工作,並親手種植下了常青樹。

今日的戶育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邊疆鞏固,治安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全鄉各族人民滿懷信心,闊步邁進社會主義新農村。

區域概況

戶育鄉是一個集景頗族、漢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多種民族集居的山區鄉。東、東北與勐卯鎮、勐秀鄉相連,南與姐相鄉、農場賀腮分場相接,西南與弄島鎮連接,西北隔南碗河與緬甸木巴壩相望。

總人口10943人(2017),轄4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6所學校,面積210.6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67.3米,森林覆蓋80%,國境線長19.8公里。

歷史沿革

「戶育」一說景頗語為「先睡」之意;二說傣語為「野芭蕉生長的地方」。「頭人睡過」。

1950年前,為景頗山官轄地,隸屬勐卯土司,1954年,被確定為直過區。同年4月,戶育鄉政府正式成立。

1955年戶育劃為二區,即戶育鄉。1956年建立戶育文化站,1958年建立聯防隊。

自然地理

戶育鄉位於瑞麗西北部,東經97°34′50"~97°48′48",北緯23°54′47"~24°03′52"之間。東與姐勒鄉相連,西與緬甸隔南宛河為界,西南與弄島鎮相通,南與姐勒鄉及農場一、三、四、五分場相接壤。

東西最大橫距23.4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7.98公里。轄地總面積210.69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戶育鄉屬於二類鄉山區鄉,鄉政府所在地為帕底街的尹山寨。全鄉轄戶育、弄賢、雷弄、班嶺四個村委會,共28個村民小組。

鄉政府下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和社會事務辦公室、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服務中心四個二級機構,擁有邊防派出所、林管所、衛生院、國土所、勞動保障所、司法所等8個市直務部門的派駐機構。

人口民族

戶育鄉是以景頗族為主、漢、白、苗、傣、傈僳、德昂等8個民族聚居的山區鄉。

2005年來,全鄉總人口7071人,其中;農業人口1603戶6505人;景頗族4542人,占總人口的65%;漢族1880人,占總人口的27%;其他民族557人,占總人口的8%;人口出生率1.44%;人口死亡率0.8%;人口自然增長率0.6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17人。

總人口10943人(2017)。

資源環境

戶育鄉全境屬於高黎貢山扇狀山脈尾部。地勢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900米,(海拔最高為營盤山1756.6米,最低為廣蚌寨團結大溝769米,)境內山川縱橫,谷深急流,有芒弄雷等大山,森木茂密,森林覆蓋率為80%。耕地主要分布在山澗河谷和小盆地。

鄉政府東西一線由若干個大小山包和多個大小平壩形成的丘陵地帶,大部分地勢平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宣種性好,有南碗河、南約河、剖壤河、芒海河、勐福河五條主要河流。全鄉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至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分為旱、雨兩季,年平均氣溫20C.,年降雨139天,平均日照總數2444.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5%。自然災害較少,基本無霜凍,無低溫、無大風日,乾旱、洪澇、冰雹、風災少有發生,具有熱區、資源、口岸三大優勢,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水稻、玉米,經濟林果主要有檸檬和咖啡。擁有煤礦、石灰石、粘土等礦產;柴膠、桐油、油茶、麻竹等經濟林;礦仁、草果、八角、香茅、胡椒等香料作物,三七、桂皮、土茯苓、黃連、天麻等中藥材,並盛產木耳、香菌、雞棕、干筍等土特產。此外,班嶺的扎朵已成為戶育山區的景點。

民族文化

戶育,在祖國美麗的西南邊陲,這裡是一片各民族交錯雜居的山區,在平壩上交錯居住着傣族、漢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再往更高的山上走,那裡居住着被稱為「山頭人」的景頗族。一入樹林,茂密的山林里往往會傳出節奏極強、極有震撼力的鼓聲,那就是景頗族用象腳鼓、釯、鑔三樣打擊樂伴奏、由象腳鼓手領舞的深受景頗族人民喜愛的象腳鼓舞,而景頗族人民卻猶如一朵朵斑色花靜靜的開放在了這一片叢林裡。

走進密林深處的景頗山寨,你會發現景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可分為祭祀、生活、勞動三種類型,祭祀性的歌在景頗族音樂中所占比例較重,不論是舉行「目瑙縱歌」節,還是喪葬、結婚、蓋新房或者叫谷魂都離不開歌唱。

如果,你恰好在哪一戶新房落成或節日裡走進山寨,你將會看到一個舞者將鼓背在左肩,斜掛腋下,用拳、掌、指、肘交替拍擊鼓面,身體隨鼓點節奏而任意擺動,這就是象腳鼓舞,只見舞者動作緩慢而有力,並且形象生動,內容淺近而有生活氣息,你會被深深吸引,不由得舞動起來,溶入進去。如果,你遇到的是集會、嫁娶,那就更熱鬧了。1992年,戶育鄉自己組建的「文蚌隊」也會在一旁敲打吹唱着幫忙迎賓,聽到那強烈的節奏,感受那激昂的旋律,你的心情怎能不「如淋春風」而後「激情澎湃」呢?

但對於一個不熟悉景頗族的人來講,最能直接感受到景頗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是認識「目瑙舞」,那是「目瑙縱歌」節上跳的集體舞。「目瑙縱歌」,原屬祭祀性舞蹈,意在驅惡揚善,預祝吉祥,慶祝豐收,民族團結,「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着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只要有場地,哪怕全世界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可以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每年正月十五前後便是這一盛大的節日,這時,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戶育鄉約於公元1773年,由景頗六個支系的蘇溫帶領遷民在班嶺「縱漲廣」跳了第一跳,成為了瑞麗「目瑙縱歌」的發祥地。2005年,在州人大主任麻端等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這一遺址得以恢復使用。

一般歷時2-3天,一般跳4場,跳的場數必須是偶數,是景頗族最神聖、最有號召力、凝聚力的舞蹈,舞前先有「董薩」(先生)做些祭祀活動,舞者踏步前進,上身隨腳步搖擺,男子身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褲腿短而寬,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身上佩帶腰刀和筒帕,帶着紡織細緻、圖案美觀的掛包,內盛檳榔、煙草等什物。老年男子則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女子們手拿花帕,盛裝的她們黑色對襟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耳朵上戴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老年婦女大都穿比較寬鬆的藍色或黑色短上衣,頭髮挽於頭頂,外裹黑色包頭,他們在「鬧雙」(領舞者)的帶領下,踩着鼓點,載歌載舞,他們的腳步剛鍵、變換有序,每跳完節數時,場外就鳴土炮,炮聲一響,全場便歡呼「哦然,哦然然…」,聲勢浩蕩,地動山搖。戶育鄉現有五塊「目瑙縱歌」場,即班嶺「縱漲廣」、「扎朵」目瑙縱歌場;鄉政府駐地「目瑙縱歌」場;雷弄「目瑙縱歌」場;弄賢麻科「目瑙縱歌」場。

每一個目瑙縱歌場都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目瑙示棟,那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寧貫娃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人們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成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科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圖案,代表景頗族祖先當年遷徙的路線。再下是犀鳥孔雀領舞的傳說圖案。兩側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木省然崩」。左樁下面畫着菱形寶石圖案,右樁下面畫着波紋形遷徙路線。再下均是象徵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徵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徵消災劈邪的牛頭和人類生殖繁衍的乳房,橫的上面一塊繪有田地圖案,下一塊繪的畜禽、五穀圖案,陰陽雌雄樁之間有交叉的刀和箭相連,表示景頗人民生活離不開刀和劍,也體現景頗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總的說,目瑙縱歌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藝術和文化藝術特點,是了解和形容景頗族社會歷史,以及民族學、民谷學的最好的活的材料。

視頻

戶育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