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長90公里,是青海湖東部的天然水壩。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為4877米,青藏公路通過的日月山口為海拔3520米。 日月山不僅有恢宏的歷史意義,它還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義。它位於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劃分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日月山自古就是歷史上「羌中道」、「絲綢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南北朝時期,由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堵塞而開闢的「絲綢南路」,即經日月山、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唐代開闢的「唐蕃古道」更是由東北入境從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薩,貫穿海南州腹地。日月山曾經是會盟、和親、戰爭以及「茶鹽」、「茶馬」互市等等重多歷史事件的見證。[1]

目錄

歷史故事

簡述

相傳,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時曾經過此山。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皇后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現出長安的迷人景色。 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正好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著落日的餘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地理環境

日月山位於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青海湖東側,為祁連山支脈(祁連山脈的一個分支),西北一東南走向,長90公里,寬10--1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灣山,海拔4877米。 日月山,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是我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也是青海省內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是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 日月山東側是青海的農業區,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側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草原遼闊,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 [1] 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實屬國內罕見。日月山頂部由第三紀紫色砂岩組成,山體呈現紅色,故古代被稱為「赤嶺」。

主要景觀

唐蕃古道

穿過日月山坊,是當年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走的道,叫唐蕃古道。古道旁,有文成公主紀念館和日月山神牛塑像,紀念館內,供奉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公主泉

進入景區,首先看到的是被經幡旗裝飾的公主泉。據說,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東遙望自己的故鄉時,發現視線已被群山阻隔,禁不住流下悲傷的淚水,淚水幻化成了一條小泉,此泉就叫公主泉。

回望石

在山頂廣場上,豎有「日月山」青石碑和回望石,這是文成公主站在呼呼 的山風中最後一次流淚回望故鄉的地方。文成公主,一個柔弱的少女,為了大唐的穩固,為了中原和西域永遠的和平安寧,用柔弱的雙肩擔負起民族團結的沉重擔子,悽苦遠嫁。站在這裡,幻望公主遠去的背影,不能不令人對她肅然起敬。令人欣慰的是,據說文成公主與比她大9歲的松贊干布一見鍾情,松贊干布也對自己能娶文成公主為妻十分高興,他說:「我的父祖輩沒有一個人能和上國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為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在公主到達西藏之後,命人仿照唐朝建築模式修造了一座宮殿式的建築給她住,這就是布達拉宮。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山口中還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3]

雕像浮雕

沿古道上行到一個平台,正中是高達9米的文成公主雕像。貴族裝束的公主身着披風, 懷抱寶鏡,堅定地目視前方。她的背後,是一組再現她進藏故事的青銅浮雕。浮雕長20米,寬6米,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古都送別。文成公主跪拜唐王,李世民率眾王公大臣送別,在盛唐歌舞「反彈琵琶」的美妙樂聲中,公主告別家鄉父老、兄弟姐妹,踏上西去的漫漫路途。第二部分叫赤嶺摔鏡。第三部分是藏王迎親。松贊干布率眾臣、僧侶、頭人,在柏海(今青海瑪多縣的鄂陵湖和扎陵湖)舉行盛大熱烈的迎親儀式,並向護送公主前來的李道宗執子婿之禮,而後和文成公主一同進藏。

雙亭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 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萬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為唐太宗,立者為祿東贊一行,壁畫中間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嶺」時手持日月寶鏡,思念故鄉親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託及和親大任,毅然棄鏡西行的描述。壁畫下部為唐太宗賜松贊干布的「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壁畫右下部是漢藏建築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車中佛像是文成公主從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現存放在拉薩大昭寺。左部為公主逝世後,藏族人民緬懷其功德,供奉為神的情景。

日亭和月亭

日亭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以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其一題:要把一群母馬和一群馬駒區別出母子的故事。祿東贊是從雪域草原上來的,這道題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後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馬駒,馬駒發瘋般的撲向媽媽身旁。其二題:唐太宗讓祿東贊從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來,聰明的祿東贊早料到會有此難題。他事先通過探訪了解到,原來公主用一種護膚品,名叫「萬里飄香」,只要擦上這種油,就異香撲鼻,能引來蝴蝶和蜜蜂。三日後,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樣的美女齊集在一起,兩隻蜜蜂在一女子頭頂盤旋,這樣公主被認出來了。 月亭壁畫主要介紹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當時,唐朝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吐蕃則處於奴隸社會階段。因此,壁畫逐一反映了公主帶去的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傳播情況。各種先進技術的傳入,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隨之,吐蕃也創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創立,標誌着吐蕃人民從此也進入了文明時代。而文成公主做為這個文明時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史冊。

文成公主廟

為中軸對稱建築布局,二進院落 。由廟門、中殿、後殿、廊房組成。均以黃琉璃瓦覆頂。廟門為重檐歇山式頂建築,內置四大天王塑像。前院有公主衣冠冢。中殿供釋迦佛塑像。 後殿祀奉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塑像。兩側廊房為羅漢堂。 2016年7月31日,由塔爾寺活佛主持,依照儀規,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典禮。

中華地理界碑石

高15米,重180噸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 內流區域與外流區域的分界 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分界 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水嶺

古道博物館

古道博物館,是對日月山景區深度開發、建設而打造的具有我省青海古道博物館設有兩個展館。展陳內容以古道文化為背景,反映古代各民族在共同推動青海社會發展的波瀾壯闊的歷程中、所產生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文化現象;反映內地與青海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影響;反映歷史上與日月山相關的人物、事件等。兩館的陳列在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上各有側重。 第一展館於2016年8月20日建成開館,其基本陳列為《青海古道文物展覽》。該館為日月山景區增添了一處有着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遊覽項目。

《青海古道文物展覽》布展面積約1000平米,展出了史前至漢魏晉時期的珍貴文物400餘件套。展覽分為:「文明傳播 古道開拓」和 「民族往來 道通東西」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設計了「鑿石創業」、「雕骨為飾」、「琢玉以祀」、「摶土成器」、「熔金造物」五個單元,展示了遠古人類在石器時代徙居青海地區,由此而揭開本地區歷史發展的序幕。先民們開拓了與周邊地區的交通道路,並且傳播和發展了以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為標誌的史前文明。展出文物有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銅器。真實地再現了人類社會初始階段在製作、使用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等方面的工藝水平;反映了人類意識形態、審美情趣等思想方面的認知能力。更加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由於人們層出不窮的發明創造,積極地推動了人類文明及社會歷史的不斷進步。

第二部分「民族往來 道通東西」反映了青海地區在先秦至漢魏晉時期的歷史概況。先秦時期包括商、周、春秋、戰國至秦代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青海地區的古代民族是氐、戎和西羌諸部,它們創造了青銅器時代的卡約文化和諾木洪文化。所展出的卡約、辛店文化的彩陶青銅器(銅戈、銅鉞、銅鈴等),反映出古羌民族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同時,他們不斷加強與內地政權的聯繫,並參與其政治經濟活動。開拓「湟中道」、「羌中道」等青海地區最早的道路交通。[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