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州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州府,中國明清時設置的府。

明朝洪武初年,改台州路置,治所在臨海縣(今浙江省臨海市)。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初領五縣:臨海縣、黃巖縣、天台縣、仙居縣、寧海縣。成化年間,以黃巖縣和溫州的樂清縣地,析置太平縣。終明一朝,共領六縣,轄境約當今浙江省臨海、台州、溫嶺、仙居、天台、寧海、象山等市縣地。1912年廢。

地域劃分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1]。清沿明制,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隸浙江省紹台道,7年(1668年),隸寧台溫海道,11年(1672年)隸台海道,24年隸寧台道;世宗雍正4年(1726年),隸寧紹台道。1913年廢。府治 臨海(在今浙江省臨海市)。轄區東濱東海,西連金華、處州2府,南鄰溫州府,北通寧波府,西北與紹興府接壤。

防禦建築

具有軍事防禦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牆。位於臨海市老城區。始建於南朝,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重建。後元代統治者下令拆毀各地城牆,台州府城牆以其防禦水患的重要功能得以倖免[2]。歷代均有修繕,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

府城平面呈方形,城牆周長6287米。西、南二面沿江城牆長2370米,現存高度一般為7米,下寬9米,上寬4米。保存有四座城門、瓮城及八座馬面。城牆內芯為宋代原構,按城磚規格可明確區分宋代以後的歷代加修層面。由於城區地面不斷淤積,宋代城牆已有2.5米沉於地表以下。

東牆1615米於1956年被拆除。北牆長2300米,系20世紀90年代在原牆基上重修。

因靈江經城外西南兩面東流入海,而海潮汛位亦達城西6公里,故在城牆修築中極其注重防洪措施。如城門在大木門外側設有防洪閘槽;城牆馬面的迎面做成圓弧形或斜形,以減少江水沖阻力;西南城牆外側固以捍城、內側加築護城,以增強防洪能力。城牆夯土做法亦極為講究。

視頻

台州府 相關視頻

台州府城牆vlog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