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著名作家)
出生 1885年9月11日
諾丁漢郡
國籍 英國
別名 D. H. Lawrence
職業 作家
知名於 是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
知名作品 《虹》(1915)
《愛戀中的女人》(1921)
《查特萊夫人的情人》(1928)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通常寫作D. H. Lawrence,20世紀英國作家,是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遊記和書信。他寫過詩,但主要寫長篇小說,共有10部,最著名的為《虹》(1915)、《愛戀中的女人》(1921)和《查特萊夫人的情人》(1928)。

1930年3月2日,勞倫斯死於法國芒斯。勞倫斯在英國的舊寓所如今是一所博物館。

勞倫斯的作品過多地描寫了色情,受到過猛烈的抨擊和批評。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靈魂深處,並成功地運用了感人的藝術描寫,因此,從他生前直到迄今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壇所重視。

人物生平

勞倫斯出生於英國諾丁漢郡。他的父親是一位煤礦工人,而他的母親則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正因如此,他的父母關係非常惡劣。這對他後來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02年,勞倫斯患上肺炎。他的工廠職員的職業剛剛開始便因此而結束了。勞倫斯開始接受教師職業培訓。起初,他在自己家鄉教授礦工的孩子們。後來他重返校園接受教育,並於1908年取得諾丁漢大學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

在克羅伊登執教期間,勞倫斯的一些詩作引起了《英國評論》的編輯福特·馬多克斯·休佛的注意。勞倫斯的短篇小說《菊花香》就發表在這本雜誌上,並在倫敦引起了反響。於是一位倫敦的出版商開始向勞倫斯約稿。這是勞倫斯作家生涯的開始。1910年,勞倫斯出版了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白孔雀》。此後不久,他的母親就病逝了。有傳聞說勞倫斯為了減輕母親病重的痛苦而故意加大她服藥的劑量。勞倫斯和他的母親關係非常親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兒子與情人》(1913)曾引發西方評論界關於「戀母情結」的巨大爭議。母親的去世是勞倫斯人生中的重大轉折點。

母親去世之後。勞倫斯肺炎復發,很快惡化成肺結核並差點要了他的命。在身體稍微痊癒的時候,他便決定徹底放棄教師職業,做一名專職作家。1912年,勞倫斯和他在諾丁漢大學的現代語言學教授的妻子弗麗達·馮·里希托芬私奔至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兩人返回英國,並於1914年7月13日結婚。由於在一戰中德國和英國是交戰國,勞倫斯夫婦始終生活在官方的監視之下。他們的生活非常貧困。1915年,勞倫斯最優秀的作品《虹》一出版就因淫穢而被禁。他們甚至被指控在康沃爾海岸向德國潛艇傳送諜報信息。

戰爭之後,勞倫斯開始了他的所謂「原始朝聖」計劃。他偕同妻子離開英國,開始四處旅行,並且在有生之年僅短暫的回國兩次。他們旅行的足跡遍布法國意大利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他曾夢想在新墨西哥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社區。他在新墨西哥居住了幾年後,卻又因肺炎復發而不得不回到歐洲,並開始寫作《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部風靡整個西方世界的小說最初在佛羅倫薩以私人名義出版。

1930年,勞倫斯死於法國芒斯。他的妻子則返回他們曾經居住過的新墨西哥。不久以後,她把勞倫斯的骨灰也埋葬在那裡。勞倫斯在英國的舊寓所如今是一所博物館。[2]

勞倫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過早地逝世,肯定會有更驚世的作品問世,也許更會被列為禁書。

思想觀念

勞倫斯比較短促的一生,正處在社會和政治大動盪的時期。如果不是由於1870年頒布的教育法令規定對兒童實行初等學校義務教育制,那麼像他這樣出身於貧困家庭的少年,日後是不可能有上大學和當教師這段經歷的。他憎恨產業主義,特別憎恨在諸如諾丁漢郡這樣的地區大規模地開採煤礦,造成對周圍農村的破壞。這種狀況在他的兒童時代和成年早期正達到頂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許多受過正規教育的歐洲人是一次震動,隨之他們的幻想也破滅了。這些歐洲人曾經相信物質的進步等同於文明的發展,並相信這種物質文明已永遠消弭了戰爭的隱患。勞倫斯向來就不贊同這種幾乎遍及全球的關於物質文明的信念。他對戰爭的恐懼,儘管更多出於個人原因,但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看,卻證實是有預見性的—他認為戰爭是因循守舊的開端,是對真正的不干涉主義(或自由放任主義)的進攻。這在事實上已成為二十世紀的特徵。

由於勞倫斯在意大利度過的歲月正值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期間,又由於他的「領袖夢」幻影往往在那些帶有權力主義色彩的聲明中或一些獨裁主義人物的信口胡謅中露出苗頭,從而在他的一生中針對他編織出的許多敵意的批評論調之一,便是指控他具有法西斯傾向。其實,透視他這個人的本質,便可看出這種指控是荒謬的。他憎恨因循守舊,堅持做人要做滿腔熱忱的人……這些便是他本質的流露。不過,就像許多相信言詞的魅力的文學藝術家那樣,勞倫斯有時確也使用二十和三十年代流行的那些帶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乃至法西斯主義色彩的慣用詞語來表達自己對權力的嚮往。

這一時期也是弗洛伊德思想產生影響的開始階段,而早就對性愛的意念心有靈犀的勞倫斯本人,自然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點即通。他所塑造出的許多男女之間的關係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和弗洛伊德學派的結構模式不謀而合。不過,他所堅持的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性愛一如他主張性愛應從屬於更大範圍的關懷思慮以及性愛要求純粹出自本能的全身心投入等觀點,使他在反對壓制性愛主張的鬥爭中只能算弗洛伊德學派的同盟者,而不是真正的弗洛伊德追隨者。

著作年表

年份 作品 原文名 類別

  • 1911 《白孔雀》 The White Peacock 長篇小說
  • 1912 《逾矩的罪人》 The Trespasser 長篇小說
  • 1913 《愛情詩集》 Love Poems and Others 詩集

:《兒子與情人》 Sons and Lovers 長篇小說

  • 1914 《孀居的霍爾羅伊德太太》 The Widowing of Mrs. Holroyd 劇本

:《普魯士軍官》 The Prussian Officer and Other Stories 短篇小說集

  • 1915 《虹》 The Rainbow 長篇小說
  • 1916 《意大利的黃昏》 Twilight in Italy 遊記

:《阿摩斯》 Amores 詩集

  • 1917 《瞧,我們走過來了》 Look! We Have Come Through! 詩集
  • 1918 《新詩集》 New Poems 詩集
  • 1919 《海灣》 Bay 詩集
  • 1920 《一觸即發》 Tough and Go 劇本

:《戀愛中的女人》 Women in love 長篇小說

:《誤入歧途的女人》 The lost Girl 長篇小說

  • 1921 《歐洲歷史上的運動》 Movement in European History 論文

:《精神分析與無意識》 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 論文

:《烏龜》 Tortoises 詩集

:《大海與撒丁島》 Sea and Sardinia 遊記

  • 1922 《亞倫的手杖》 Aaron’s Rod 長篇小說

:《無意識幻想曲》 Fantasia of the Unconscious 論文

:《英格蘭,我的英格蘭》 England,My England 短篇小說集

  • 1923 《小甲蟲》 The ladybird 中篇小說集

:《美國經典文學研究》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論文集

:《袋鼠》 Kangaroo 長篇小說集

:《鳥、獸、花》 Birds,Beast and Flowers 詩集

  • 1924 《灌林中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Bush 與斯金納合作的小說
  • 1925 《烈馬聖莫爾》 St. Mawr: Together with the Princess 中短篇小說集

:《關於豪豬之死的斷想》 Reflections on the Death of a Porcupine 散文集

  • 1926 《羽蛇》 The Plumed Serpent 長篇小說

:《大衛》 David 劇本

:《太陽》 Sun 短篇小說集

:《歡樂的幽靈》 Glad Ghosts 短篇小說集

  • 1927 《墨西哥的早晨》 Morning in Mexico 遊記
  • 1928 《騎馬出走的女人》 The Woman Who Rode Away 短篇小說集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 長篇小說

:《勞倫斯詩集》 The Collected Poems of D·H·Lawrence 詩集

  • 1929 《勞倫斯畫集》 The Paintings of D·H·Lawrence 繪畫作品集

:《我與快樂羅傑的小論戰》 My Skirmish with Jolly Roger 散文

:《逃跑的雞》 The Escaped Cock 中篇小說

:《色情文學與淫穢行為》 Pornography and Obscenity 論文

  • 1930 《蕁麻》 Nettles 詩集

:《散文集錦》 Assorted Articles 散文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芻議》 A Propos of Lady Chatterley’s Lover 論文

:《少女與吉普賽人》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 中篇小說

:《乾草堆里的愛情》 Love among the Haystacks 短篇小說集

  • 1931 《啟示錄》 Apocalypse 散文

:《機器的勝利》 The Triumph of the Machine 詩集

:《嫉妒》 長篇小說

:《兩隻藍鳥》 Two Blubird 短篇小說[7]

寫作風格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原圖鏈接 原圖來自鳳凰網[8]

多樣化

勞倫斯的文學作品的主題是多樣的,且互相關聯。他早就宣稱:血和肉比才智更高明。同時,他還自稱對「心智」持懷疑態度。他憎恨產業主義。在《兒子和情人》、《戀愛中的女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幾部長篇小說中,他把煤礦業用來做為礦工們和礦場主們喪失人性本能的原因與象徵。

他把性愛看成是一種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經驗,儘管在他的作品中以性愛為主題是歷經變化發展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把這場戰爭看成是愛與恨的戰鬥。因此,在1912年所寫的《乾草堆里的愛情》、《兒子和情人》以及1913年他着手寫的兩部長篇小說《虹》與《戀愛中的女人》等作品中對這一主題他都有所寓意。在這次大戰後,他越發把「男性的柔情」看成是愛情的源泉。他使這一主題充滿詩意地、強有力地有諸如《死去的人》、《羽蛇》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之類著作中有所發展。

階級意識

貫穿在他一切作品中的一條線是階級意識。其特點是:一個下層階級的男人和一個上層階級的女人的結合。上層階級的男人通常是萎靡不振,缺乏人性本能力量的。在勞倫斯的筆下,階級差異在《兒子和情人》、《虹》、《羽蛇》以及《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長篇小說中顯露出戲劇性的、強有力的效果。筆觸所及,在《乾草堆里的愛情》中更增強了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度。

勞倫斯的世界旅行和他對產業主義的強烈憎恨使早期的文化對他更具有吸引力。在《烈馬聖莫爾》和《羽蛇》中,他從新墨西哥州和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身上看見了他們那晦暗、神秘的知識較之歐洲人那有教養的頭腦更接近生命的本源和實質。他熱衷於以神秘主義來深化的他的作品主題。這一點也以其它的方式表示出來。「兄弟手足情」——這是較之一般朋友之情更深的、兩個男子之間的契合,但不是同性戀——始終吸引着他的構思,而特別在《戀愛中的女人》和《羽蛇》中顯示出來。在《乾草堆里的愛情》中,兩個親兄弟間缺乏「兄弟手足情」是導致衝突的原因之一,而這一衝突的解決又有賴於勞倫斯所設計的一場主題性戰鬥的圓滿結局。這是一場男人們和女人們之間的充滿愛與恨的爭奪戰。另一個矛盾的主題是勞倫斯的「領袖夢」的體現:一個男人必將居於主宰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則將以門徒的身份向他俯首聽命。《亞倫的手杖》(1992)和《袋鼠》的主題特點正是如此。《羽蛇》(1926)中則摻和着「兄弟手足情」的側寫。勞倫斯的某些寫作技巧有助於表現他的主題思想;而另一些手法則體現出他的氣質和敏銳感覺。往往一個故事圍繞着兩對男女進行,像《乾草堆里的愛情》就是這樣。在寫作上,勞倫斯依靠靈感。靈感來時,他極度興奮地寫作,創造力源源涌至;缺乏靈感時,他乾脆擱筆。他從不寫筆記,而專靠記憶。在他開始動筆,並出現「精神亢奮之一剎」時,往事總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他面前。《乾草堆里的愛情》的背景情節正是基於這種活靈活現的回憶:如對「赫格斯」農莊情景的追憶。這是他和傑茜·錢伯斯相識和相愛的地方。他對「寫小說的技藝」或「作詩的技藝」並不太講究,因而他寫的長篇小說、詩歌和故事,在形式上總是鬆散的。但由於他所表達的生活經驗異常強烈,依然收到緊湊連貫之效。

語言設計

在勞倫斯的作品中,有一項重要的設計。那就是:他根據需要,使用其父親和錢伯斯農莊人們所講的諾丁漢--德比郡方言。在《兒子和情人》中,這種方言的使用,有助於父親和母親的對比。在他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主題和背景都回到了英格蘭。那位主人公,獵場看守員梅洛斯,既說方言又說上層社會使用的英語。他的這種按需擇用,表明在任何特定時刻,他的心境與氣質的變化都和他與查泰萊夫人的關係息息相關。在《乾草堆里的愛情》中,方言不僅是一種合乎現實的手段,而且,正如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那樣,也是一種在表達感情上較之上層語言更直接、更強烈的英語形式。[9]

作品爭議

勞倫斯的創作基本屬於現實主義文學範疇。由於他的作品堅持不懈的描述日常生活中無休止的心靈抗爭,他的許多小說都瀰漫着一種憂鬱的情調。其詩歌作品則通常描述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小說的風格截然不同。

勞倫斯的小說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兒子與情人》(1913)、《虹》(1915)、《戀愛中的女人》(1920)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8)。這些小說中故事發生的地點都在作家的故鄉諾丁漢郡——一個自然條件惡劣的礦區。儘管現實生活中的勞倫斯選擇了背井離鄉,卻一次又一次的在自己的小說中描寫這個生養他的地方。

由於勞倫斯創作基本仍屬於現實主義範疇,書中對情感和性愛的描繪顯得非常直白,毫不隱諱。這在他所處的時代中是很罕見的。《虹》就曾因為其中包含的女同性戀情節而一度被禁,而一位出版商則聲稱:「《兒子與情人》是我讀過的最淫穢的一本書」。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曾經在英國引發了一場重大的淫穢醜聞。由於書中對性愛露骨的描寫(或許也因為「情人」是來自於工人階級),英國法院甚至以「猥褻罪」為名立案審查。然而其出版機構「企鵝圖書」最終贏得了這場官司。該機構也曾出版過一系列表現主義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曾經由於描繪人體的隱秘部位而被銷毀。

儘管勞倫斯曾被人稱為「色情小說家」,但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他認為僵化的歐洲基督教已經逐漸失去了活力,並試圖用原始的、部族的信仰來改造它。這就是他開始「原始朝聖」的原因之一。「過程哲學」思潮也激發了勞倫斯的創作靈感。例如,勞倫斯自傳性質的作品《兒子與情人》中就能看見明顯的尼采和弗洛伊德理論的影子。

代表作品

《虹》

《虹》是一部社會批判小說,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說。在作品中作者以深刻細膩的筆觸,揭示了十九世紀後期的英國隨着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如道德觀、價值觀、愛情觀、宗教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並且從探索兩性關係變化的角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異化。小說通過湯姆.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糾葛來表現對完美自然,和諧家庭關係的追尋。

這個家族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布朗文。通過他娶一個波蘭妻子,帶着對遙遠的異國氣息的憧憬,開始了他的家庭生活。實際上是在揭示,工業化深入到英國農村以後,對長期生活在古老寧靜的農村裡的農民的心靈的激烈撞擊,展示了他們處在激烈變動時期的複雜心態。

這個家族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安娜,她幾乎貫穿整個作品的始終。她的主導性格是追求獨立和自由。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她就敢於反擊成人對她的挑戰。她也曾有過幻想,希望做自由、驕傲、超凡脫俗的女子。然而,長大後周圍鄙俗的氣息,使她幻想破滅,她又把自己的父母、家庭作為生活的中心,但也仍然嚮往着外界生活,嚮往着獨立自由。因此,她愛上了城裡來的堂兄威爾。但婚後不久、她發現他們在思想觀念和信仰上有着嚴重的分歧。威爾推崇教堂穹頂上華麗的彩虹,而安娜則認為那不是真實的彩虹,她更嚮往自然的天空中出現的彩虹。於是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緊張激烈的靈魂深處的戰鬥。雖然這戰鬥有時緊張,有時緩和,但卻相伴終生。最後他們雙方表面上都讓了步,安娜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一個生育孩子的工具;威爾也變成了一個只為掙麵包而工作的男人。作者認為這種只有肉體接觸而無心靈交流的夫妻,不是他所理想的夫妻關係。

這個家族的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厄休拉。她算是現代女性,很小的時候她跟母親安娜一樣,非常要強,不甘示弱,無拘無束,活潑開朗。但她比母親更富於幻想,也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她討厭狹小的亂鬨鬨的家,堅決要走向更廣大的世界,她要跟男人一樣,為社會,為家庭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因此,當她中學畢業時,不顧父母的堅決反對,毅然參加了工作。厄休拉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理想,但這理想卻被冷酷的現實一次次毀滅。小學教師的經歷是她理想的第一次破滅,大學校園生活是她理想的第二次破滅,與男友的分手是她理想的第三次破滅。經過這三次曲折,她對社會生活的認識深刻了,成熟了。她清楚地看到表面繁榮的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不過像一個被燈光照亮的圓圈,在這圓圈之外,是一片黑暗。厄休拉對愛情的追求不是單純感官肉體的滿足,而是精神與肉體的關係的統一。但她的這一追求在《虹》中並沒有實現。小說結尾時,她仰望着天上的彩虹充滿着期待。後來在勞倫斯的另一部作品《戀愛中的女人》中,作者讓她找到了自己如意的男友,真正實現了精神與肉體的完美統一,建立起健康和諧的家庭關係。小說也寫到了厄休拉的一些弱點,比如她放蕩的性格,同性戀的經歷,不滿於社會,苦悶彷徨,又甘於墮落。作者認為這是西方現代女性的共同弱點。

這部小說並不以塑造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重在對人物的心理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分析。有人評論說:「勞倫斯是最早把現代心理學引入到小說的作家之一。」因此,勞倫斯特別善於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心理,尤其是性愛心理。但他的描寫是純潔健康的,是道德的,並不想以色情來吸引讀者。小說大量地運用象徵、比喻和意象描寫的手法。小說的題目《虹》就是一個象徵,它象徵着一種自然和諧完美的兩性之間的關係,象徵着一種完美的人生理想。小說語言充滿了激情,同時也深刻、含蓄,富有哲理。

《虹》通過自耕農布蘭文的三代家史,描寫19世紀中葉以來大工業吞食小農經濟的過程,猛烈抨擊了金錢罪惡和帝國主義戰爭。《戀愛中的女人》通過礦主傑若德想以情慾來填補精神空虛遭女友戈珍拒絕而葬身冰穴的情節,反映了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機。《查太萊夫人的情人》通過女主人公康妮無法忍受殘肢丈夫的「同別的男人生個孩子」繼承家業的要求和死氣沉沉的生活,與僱工梅勒斯相戀、出走的情節,批判了資本主義工業對人的腐蝕摧殘和婚姻道德的虛偽自私。小說的性愛描寫曾引起爭論,其實全書寓意嚴肅,愛憎分明。勞倫斯的小說語言優美,氣勢恢宏,但除《虹》的結尾勾畫出彩虹般的新世界遠景外,因看不到變革社會的正確途徑,不了解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有助於形成新社會的物質基礎,大都顯得色調暗淡。

儘管勞倫斯在他的作品《虹》中一直想尋找一種理想的兩性關係處理方式,但通過布朗文三代男女之間感情演變的實際過程,我們還是不難發現,勞倫斯眼中生命之虹的靚麗圖景的實現還是比較艱難的。因為這三代男女兩性間感情的摩擦和衝突一直存在並不斷激化,到第三代厄秀拉身上,象徵生命光芒的七彩虹在她與斯可里本斯基的分手中已完全塌陷,只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幻景出現在該書的結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勞倫斯認為,隨着工業文明的到來,婦女越來越知識化、理性化,她們已不滿純粹的性愛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男的便越來越覺的在自己所崇拜和景仰的女性面前渺小和卑微。勞倫斯認為,這是一種對生命力的壓抑,而這種壓抑是建立在對精神的殘酷閹割中完成的,這當然與勞倫斯從小既做兒子又做情人的被扭曲的精神心理有關。在這種特殊的經歷中,形成了勞倫斯既熱愛女性、嚮往女性又恐懼和敵視甚至貶低女性的矛盾心理。他認為女性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尤其是那些「白孔雀」「百合花」式的女人,她們具有一種摧毀男人從而摧毀整個世界和諧的巨大力量。因此,要使兩性關係達到完美,就必須樹立起男人的特有的尊嚴和激發他們潛在的旺盛的自然生命力即性本能意識。儘管勞倫斯曾聲稱和諧的兩性關係是雙方既要能融為一體又能保持各自的獨立、二者間不存在依附關係。如關於「虹」的一首詩中所寫的「彩虹的兩隻腳/ 想併攏在一起/ 但是不能/ 否則就成了畸形的環。」但勞倫斯的潛意識裡還是時時刻刻不忘掉摧毀女性的自我意識使之屈從男性這一點。比如他的晚期代表作《查特來夫人的情人》中梅樂斯在康妮懷孕後離開英國到歐洲旅遊的前夜,竟用本凡奴托。切里尼所說的「意大利方式」,小說這樣寫到:「這不是愛,這是尖銳的,灼熱的像火一般的感官刺激,把靈魂也燒成火絨……她,不得不被動,什麼也同意,像一個奴隸,一個肉體的奴隸」在《虹》中也有類似的場景,在下文中將具體論述。因此,在勞倫斯的眼中,似乎只有女性完全屈從於男性意志時,才能達到生命的一種和諧本真狀態。正如一個表面上越自尊的人其實骨子裡越自卑一樣,勞倫斯越是竭力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一個具有旺盛生命力但又不致失去自我的男性形象。這個男性形象便越在他人生的舞台上用各種無意識的行為來顯示其既害怕女人又迷戀女人的甚至完全被女性美所征服的奴性形象。而這正是勞倫斯在處理兩性關係中的永恆矛盾,也正是勞倫斯筆下許多男主人公必須在背着精神的十字架下進行性愛的原因所在。

那麼,是不是勞倫斯把兩性關係出現的罪魁禍首就真的是指向女性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當男性和女性同樣處於崇尚所謂「精神價值」而否定自然人性的文化制度的壓迫下時,尤其是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其實所受的壓抑更為嚴重。這種壓抑很深的女性往往更強有力的代表着那種壓抑她們的文明制度,尤其是在20世紀初,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使人異化為非人,傳統的道德、心理、婚戀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因此,勞倫斯對女性的不滿,實質上是對整個壓抑人性的文明制度的不滿。正是這個所謂的文明制度,使女性越來越知識化、精神化和獨立化,在加上社會競爭的壓力,從而使傳統的男權地位發生動搖,但勞倫斯又不是完全否定工業文明甚至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自我垮掉,他一直在努力地試圖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找出新的男女間和諧的關係,以適應整個時代的發展。《虹》便是他這一種執着尋找的心路歷程。

戀愛中的女人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原圖鏈接 原圖來自360圖書館網[10]

歷經多年戰亂的折磨,伴隨着對大英帝國狹隘民族意識的反感,以及對墨里的一廂情願,勞倫斯創作了他有關同性戀主題的最精彩絕倫的作品《戀愛中的女人》(1920年出版)。在情節上,《戀愛中的女人》是《彩虹》的續篇,展現了男督學魯伯特·伯金與女教師厄秀拉,礦主傑拉爾德與女藝術家古娟兩對夫婦間力求掙脫社會對人性的束縛、爭取自由愛情的歷程。該書最引人注目之處則是傑拉爾德與伯金之間的兩情默契。在創作《戀愛中的女人》期間,勞倫斯與康瓦爾郡的農夫威廉·亨利·赫金有過一段戀愛關係,兩人共同漫步于田野,躲在穀倉內做徹夜長談。勞倫斯外出時,總不忘給赫金寫信。芙麗塔對他丈夫的這份纏綿戀情深感不安,以至最後對赫金下了逐客令。勞倫斯被這段失敗的戀情折磨得疲憊不堪。

勞倫斯與赫金的短暫戀情是他內心同性戀情結長期鬥爭的結果。1913年,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我很疑惑為什麼所有幾近卓越的男人都有同性戀傾向,不管他是否承認這一點。」他後來對另一位朋友說:「我16歲時與一個煤礦工人之間發生的性愛是我一輩子中唯一近乎完美的愛。」

勞倫斯長達五年對同志題材的關注研究不但產生了《戀愛中的女人》和<亞倫的杖杆>(中譯《孽緣》),還包括1917年的論文《山羊與指南針》以及《戀愛中的女人》里那份生前未能出版的序言。勞倫斯後來焚毀了《山養與指南針》的手稿,其友奧特蘭·摩萊爾塞西爾·蓋里都曾閱過此文,他們認為《山羊與指南針》筆鋒犀利尖銳,對人類未知領域的敏感話題進行了爭議性的探討,文章的標題暗示着同性自然情慾與科學理性主義的抗爭。

《戀愛中的女人》不僅被譽為現代小說的經典,也是勞倫斯本人最滿意的作品。他在其間對同性戀題材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將筆下的傳奇人物伯金對雙性戀倫理道德觀的追求視為解決英國文化危機的一線生機。伯金為尋求「兩種不同的愛」而在倫理道德的兩個極端之間痛苦徘徊,這種描寫的象徵寓意加深了小說對英國文化崩潰的深刻憂患意識,使《戀愛中的女人》具備了特殊的張力及啟蒙之光。

人物評價

在現世紀的小說家中,很少有象勞倫斯一樣,受過世人這樣殘酷地辱罵的;而同時,在英國現代作家中,要找到一個象勞倫斯一樣的,受着精英的青年知識階級所極端崇拜的人,卻是罕見的。勞倫斯的這本書,把虛偽的衛道者們弄癲了。他把腐敗的近代文明的猙獰面孔,太不容情地暴露了。

他是二十世紀傑出的小說家,同時也是位出色的詩人。他的詩歌可大致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他的早期詩歌大多帶有自傳性質。而到了中期,勞倫斯的目光轉向了自然界。他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對鳥獸花草的熱愛。在勞倫斯的晚期詩歌中。他主要表達了對死亡和重生的看法。[11]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