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實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戰疫實錄》,副標題:為記錄歷史的人留下底稿,作 者: 吳兢 編,出版社: 學習出版社。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1],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2]的重要工具。
內容簡介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大新聞工作者踐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毅然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報道疫情**動態,傳播疫情防控知識,書寫抗「疫」一線感人事跡,記錄下無數個驚心動魄的現場,采寫出一大批感人肺腑的報道,生動真實地展現了一線醫務人員、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基層幹部衝鋒在前的工作狀態,在疫情關鍵時刻發揮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本書以記者手記的形式,記錄奮戰在疫情防控報道一線的新聞工作者群體影像,講述他們勇敢逆行、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跡,展示他們心繫人民、踐行「四力」的精神風貌,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和成長感悟。全書共收錄96位記者的原創採訪手記,覆蓋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湖北等地主要新聞媒體,同時配發記者一線工作照片,現場感強、圖文並茂,情感真摯。
目錄
感動!離新冠病毒最近的媒體人
三進「火神山」
這裡危險,讓我來
我的出鏡連線幾乎是挨着發熱病人的擔架做的
「強強組合」24小時連軸轉
低燒的我仍在發稿
去武漢,你怕嗎?
最危險的地方,我上!
元宵節,我們依然在戰鬥
忘不了,鄉村醫生那個「V」字
來不及吃心心念念的媽媽做的湯圓
我和妻子一起衝鋒陷陣
最讓記者淚目的那些瞬間
痊癒第一天,她就回醫院上崗了
方艙醫院里的閱讀者
「讓我們一起守護平安!」
那雙紅腫的手,一天要洗300次
那個動作,定格在我心裡
你疲憊的背影,令人心疼
「寧為玉碎,只為你痊」
最近時,不到20厘米
被感動深深地包圍着
18米的繩子把他們連成了親人
「萌系」醫護
「90後」記者的逆風綻放
那些義無反顧的普通人
我會繼續留下來
留下「歷史的一份底稿」
960人的出征
主動請纓的女列車長
在發熱門診發回報道
不一樣的方艙故事
「我被世界保護着」
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不穿防護服的「志願者」
他們的目光里,滿是堅毅和信心
陀螺般的「方艙6小時」
「武漢外甥」
在與病毒貼身肉搏的ICU採訪
採訪ICU,從謹小慎微開始
5小時拍攝,全身濕透
「我給你們敬個軍禮吧」
三個半小時的生死之戰
不一樣的紀念日,他們讓人眼前一亮
申請20多次,她如願從深圳來到武漢
剛上崗就被投訴,「馨歌」沒有放棄
沒有防護服,也要守護這座城市
「抗疫一線就是我們的課堂」
每天200多份盒飯,暖了胃更暖了心
筆下千鈞,「鏗鏘玫瑰」別樣紅
勇做「端槍的人」,記錄「紅區」故事
我是報道團里唯一的女記者
還原英雄的樣子
救人的人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方艙「社區」的人情味
一次提起十二分謹慎的採訪
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寫好歷史底稿,前線記者有秘訣
抓住時間節點 抓住歷史人物
在「專」字上狠下功夫
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細節還原平凡英雄
讓平凡英雄成為主角
鏡頭後,有億萬網友加油打氣
有些畫面,躺在患者病床上仰拍
既快又准,對報道要求更高
難忘白坦村蹲點的日子
鏡頭背後,你不知道的故事
抓拍李蘭娟院士的壓痕笑臉
哭泣的大叔
以特殊方式送別母親
以車為家的醫護夫妻
拍下剛剛脫掉防護服的樣子
新媒體記者盡顯「十八般武藝」
25條Vlog直擊新聞現場
手機記錄方艙醫院的「單元長」
自學的多媒體技術都派上了用場
4次採訪才挖掘出的故事
他們這樣捕捉珍貴的瞬間
移動慢直播、微視頻……都用上了
細節更適合新媒體傳播
見過凌晨3點的黃石
為那些挺身而出的人留下剪影
火線馳援,是一次「成人禮」
用鏡頭感知方艙的煙火氣
手機拍出200多個視頻
新聞戰士的「守城70天」
金銀潭醫院是我的主戰場
我被他們的故事感動着
與醫護人員並肩前行
新聞現場就是最好的訓練場
大後方的新聞「守夜人」
一位夜班編輯的「24小時守候」
「住在」微博的日子裡
整建制堅守,一個都不少
戴着口罩上夜班
時刻不敢懈怠
隨時加片子成為《新聞聯播》常態
永記!在武漢戰鬥的日子
打好短兵相接「遭遇戰」
有一種「遺憾」令我欣慰
每分每秒都刻骨銘心
不怕有多危險,只擔心遺漏值得記錄的現場
3位駐外記者戰「疫」親歷記
那些溫暖人心的話都是問出來的
應對危機不應有「時差」
「紅色預警」下的鄰里情
在國際輿論場,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將《國際衛生條例》研讀多遍
全程按着「舉手」鍵,終於搶到提問機會
讓阿拉伯網友「黑」轉「粉」
那些帶着硝煙昧兒的鏗鏘文字
76天!戰「疫」採訪影像志
參考文獻
- ↑ 人類的思想家有哪些——世界十大思想家排名,傳統文化雜談,2019-11-15
- ↑ 人類文化的三種範疇,道客巴巴,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