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村莊(席騰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村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的村莊》中國當代作家席騰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村莊

[[ 出了英言街,沿着王橫線一直往南,走到駱駝腰,往東一拐,上個小坡,再走兩公里,就到了我們村——無恨。

在村子的中央,一路往西,下個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坡,就是我的村莊——西窪了!

小的時候,叫我弄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小山村叫西窪呢?村子的東邊,有一個小山莊子叫——東窪,可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蕎麥窪。我們的小山莊就沒有第二個名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小山莊裡只有九戶人家,三家姓衛的,是親叔伯弟兄,兩戶住在高處,叫上莊,兩戶分別住在東西兩個院子裡,另一戶衛姓人家,住在他兩家稍下邊的一個院子裡,相隔有二三百米。再往下一個叫後門上的小莊子,住着一戶姓侯的人家。在後門上往南,翻過一道嶺,住着一戶姓胡的人家。在後門上往西也有三四百米的地方有一個稍大一點的莊子叫前門上,這是我們西窪最大的一個小莊子,住着三戶人家。一家姓郅,一家姓趙,一家姓席,就是我家。還有最後一家,在我們小莊子上,下一道坡,過一道小溪水,再往西南走,離我家超過三華里的地方還有一個小莊子,叫宋家莊,那裡住着一戶人家,姓宋。別小看這戶姓宋的人家,解放前,他是我們西窪最富有的一戶,弟兄四個,耕種着四五十畝山坡地,過着很富有的小康生活。

解放後,這戶姓宋的依然住在那裡,因為那裡水源充足,有石磨,石碾,他們家有騾馬,不愁吃穿。單幹,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成立後,截至六零年以前,他們一家都沒有挪窩,依然過着他們的獨立生活。在宋家莊的門前,下了坡,過一條小溪,上個坡,就是我們無恨村比較偏遠的一個小生產小隊 ——鄧家莊的上嶺。1956年9月鄧家莊的上嶺劃歸古城鎮,成立了三聯村。一個是鄧家莊的下嶺,古城鎮胡村的一個小生產小隊。另一個是譚家鄉峪子村的南嶺。分隊時,我們和鄧家莊的上嶺,劃分了地界,以小溪水為界,溝南歸鄧家莊的上嶺,溝北歸我的村莊

人民公社成立後的六零年前,我們生產隊九戶,少一口,不到四十口人,耕種着四百多畝山坡地,由於地多人少,大多數的土地都荒蕪了,可是宋家莊的宋家一直住在那裡,一大家十二口人,五個青壯年男勞動力,加上四個年輕媳婦,他們一家耕種的五十餘畝地沒有荒蕪。因為宋家莊有一盤石碾,母親經常帶着我去那裡碾米,公社化以後母親也經常帶着我去那裡干農活,拔穀苗,鋤地,收割莊稼,因為那裡有寬闊的場院,莊子後邊我們生產隊的麥子、穀子、玉米都在那裡收打,然後分給社員,剩餘的擔挑回來入庫做儲備糧和種子。

六零年以後,國家號召大搞食堂,由於西窪生產隊的人少,沒有食堂,被村領導解散了,有住到西窯、村西、村北、任家莊的。我們一家先後在西窯,村西隊、村北隊居住,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才回到前門上我的家。這時候的西窪人多了,散了食堂後,提前回來的人又收了幾戶人家,他們是李春香一家,河南省新安縣石井鎮荊子山人,父子五個,六口人。李學庭一家,父女六個,垣曲縣窰頭鄉安河人。衛世開一家,父子六人,窰頭鄉閻家河衛家莊人。李景銀一家,父女五人,山東省巨野縣柳林鎮人。劉傳和一家,父子六人,山 東省金鄉縣羊山鎮人。加上回來的原西窪人,其中有兩戶至今沒有回來,他們是宋傳貴,住到了無恨村的任家莊,宋傳祥住到了古城鎮的北窯莊村。我的村莊人多了,到了文革時期,我的村莊裡,人口增加到128口人。可是,前宋家莊門前的黃土地,由於六零年的村莊解散,去村內吃食堂,大部分荒蕪了,稍平一點的山坡地,已經被三聯村上嶺的人開了小塊荒地。西窪人因為路遠,交通不便,加上地頭相連,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不好意思說和這些被三聯村上嶺人挖開的小塊荒地,還有一個就是相互聯親的關係,再一個西窪人,有來自山東、河南,還有本縣其他地方的,平時過日子更多的是謹慎從事,聲不敢高,言不敢重,惹是生非的人不多,怕被外界欺負了,他們採取的辦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打碎了牙齒肚裡咽,進一步懸崖絕壁,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說每年給國家上交的公糧、農業稅什麼的,你種你就種吧。

西窪這個小山莊,由於地處山體滑坡之處,居住渙散,全部一色土窯洞,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五穀雜糧。他們有自己的打麥場,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有一個小茅房。莊子再小,也少不了流水溝,有一條小溪水。這條小溪水,我以前寫過,它是那樣的流光溢彩,叫人羨慕。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全隊一百五十多口人,除了住進市里、縣城、鄉鎮上的,剩下的全部整體搬遷,才住到了無恨村南邊的大路西邊,家家戶戶才住上了小樓房。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村莊就是這樣一年年地走過,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如今我的村莊變得美麗了!

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春夏秋冬,人們在時光里一步步地走過,許多老人不見了。年年月月,每年都有新的生命誕生。我的村莊仍然是一個大家庭,他們都是華夏兒女的根!

莊上的老人在歲月的暮色中走完了自己一輩子的時光······

新一代的誕生,他們在歲月的晨光里,一步步走向青春的夢鄉······

我的村莊坐落在祖國的大地上,周圍有許許多多的村莊包圍着,他們與周圍的村莊和睦相處。可以說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個村子,他們也是在其他村子的包圍中,他們也都在和睦相處之中。

我們村莊的人,朝出晚歸,早晨迎着日出的朝霞,傍晚看着慢慢消退的晚霞,無論朝霞和晚霞,都是很美很美的霞光![1]

作者簡介

席騰華,網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協會會員,垣曲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