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名字(張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名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我的名字》中國當代作家張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名字

我的乳名叫雁兒,大名叫張雁。

懵懵懂懂的,是奶奶和父母那傾注着滿腔的呵護和疼愛的一聲聲呼喚,讓我徜徉在甜甜的童年裡,讓我一天天長大。在他(她)們不厭其煩地叫着、呼着、喚着、哄着的乳名里,他(她)們視我,一個又瘦又丑的女娃為掌上明珠。

1957年,我七歲(虛歲)。上學了,沒有像別的女生一樣,起個「花」呀、「葉」的,或者「梅」呀、「蓮」的,父親只是把乳名冠上姓而已,我的大名便出現在學校的報到簿、點名冊等上面了。從此,這個大名開始在學校里叫開了。老師和同學親切地稱呼着「張雁」,往往名字的後面還帶上「兒」韻,聽起來感到特別親切。我的第一張獎狀,油墨印的畫邊,鋼筆字填的名字:張雁。

可是不久,我有點兒不喜歡這個名字,甚至要大人給改名字了。

是因為那場政治運動,讓家裡的一切發生了變化,讓我過早地接受了別人鄙夷的臉色。記得好多次奶奶牽着我去找譚家的一位老爺爺,他會占課卜卦。他的手指反覆地伸伸屈屈過後,便是閃爍其辭地談吐,憂心忡忡地交流,加上女人們的同情安慰和唉聲嘆氣的奶奶,讓我似乎明白了什麼。到底明白了什麼?我也說不清楚。我學得很乖,學會了忍受,在家裡,在大人跟前,在外邊不敢高言、撒嬌、耍小性子。

每天放學回家的半路上,有淘氣搗蛋的同學總是在我旁邊一邊走着一邊吆喝:雁兒雁兒擺溜溜------他們的嬉鬧、惡作劇,或許是出自於天性,本沒有一丁點兒惡意,卻大大傷了我本來極脆弱的自尊心。我不敢回應,任憑他們叫着喊着,「來去獨無語,徘徊離雁群」。以至於很長時間在放學後,等他們走了我才走出學校。

後來的日子裡,便纏着要讓改名字。奶奶總是說,好好的,改啥呢。

「雁字未遠露成霜」,奶奶並不知道我心裡為啥難過。

小時候,去響水河或去親戚家,要路過姥姥家門口,免不了要進去坐一坐。記得姥姥和那些鄰居們總是叫我「韻兒」(音)。我樂得答應。好企盼把我的名字正式改成那個音。長大了才知道,是姥姥家的鄰居有一長者和我的乳名同音,他們不方便叫我的乳名,才叫我「韻兒」的。

「雁字欲傳書,霜露冷,何處春光?」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想改名字的心思也一天天加深。

終於在上五年級時候,因為發生了一件事又想把名字改了。

響水河鎮上唱大戲,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盛會。雖然我對那些古人古戲沒有興趣,但得陪着奶奶回回本本地看。什麼「火焰駒」,「港口驛」,「白玉樓」------散戲時,已是深夜,走在回家的路上,聽着大人們興致勃勃地談論劇情,自己也從中略知一二。知道「白玉樓」是戲裡面的女主人,她的相公叫「張Yan」(音)。本來迷迷糊糊走路的我,一下子清醒了。

第二天在學校上早操的時候,所有的老師也都在操場上,有跟着班裡的學生跑步,有在旁邊看着的,代數學課的王老師也在其中。他瘦瘦的,個子高高的,對學生很嚴厲。

等我跑步到他們跟前的時候,王老師叫了聲:「張雁,你出來。」我的心跳得很快,不知做錯了什麼。其實,儘管我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我還從沒挨過老師的批評呢。

「人家戲裡的張Yan是男的,你這個張雁是女的。我們叫你白玉樓呢?還是叫你張雁呢?」一陣戲謔的嘲笑。我紅着臉,分明看到了站在旁邊的校長嘴角輕蔑的冷笑。

也許,數學老師的玩笑源於昨天晚上的看戲,而對於我來說,是屈辱,也是嘲弄?「雁字盤桓忖去留」,我不想用這個名字了。

湊巧,我二叔回來了,我小心翼翼地說起改名字的事。二叔說,這個名字就好着哩,不用改。

改名字的事,在大人眼裡不足掛齒,我有了自己的主意。

在一次考試的時候,我沒有填寫「張雁」,填寫的是「張艷」。

小小年紀,改了一個同音字,心情似乎輕鬆了許多。

是出於好玩?還是有意而為?是想脫骨換胎?還是想浴火重生?改掉了一個字,能把心頭的那個沉重的包袱卸去嗎?籠罩在心頭的陰霾從此會驅散的了嗎?或許皆而有之,或許說不出任何理由,只是一種天性。

這個名字,在我後來的歷次考試卷上,在參加工作後的所有檔案里,一直沿用到改革開放時,將近二十年的光陰,我用的都是「張艷」。博弈今生的勇氣似乎傾注在這改過的名字上面。

即便是在結婚的那天,父親編寫的大門對聯依然是一幅嵌名聯。上聯:張燈結彩;下聯:艷陽高照。看到這幅嵌名聯,我心情格外激動,感覺到在濃濃的親情和紅紅的對聯里,滿滿的都是幸福

改革開放後,文化藝術界最先走進了繁榮的春天。電影《月亮灣的笑聲》里的男主人翁是一個老頭,高超的演技使他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劇情中,他飾演了一個極普通的農民(江冒富),矮矮的身材,咪咪的眼睛,前凸的額頭,其貌不揚,我卻記住了他。因為,他的名字叫「張雁」。

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醜小鴨也夢想着成為白天鵝。一向自卑的我,忽然有了改回名字的衝動。是返樸歸真?還是重現廬山真面目?

且不說沒有「志如雁飛高萬丈」的遠大理想,也沒有「雁字長天振鯤鵬」的博大心胸,不留戀「歲到重陽雁字長」、「一行雁字過陽關」的歲月,只想放下「雁字長天方絞緒」的惆悵和「雁字行行雲水間」的掛牽,「飛千山萬壑,尋聲覓影雁歸來」的心,讓我要找回童年的自己。

於是,在第一代身份證上面,換回了原來的名字「張雁」,我想看到重生的自己。從此,在填寫各種表格,包括「教師了解表」、「聘任書」、「入黨志願書」、「退休證」、「老年大學學員證」、以及旅遊、醫療、戶口登記等等,我心安理得地用上了我原來的名字——張雁。

[1]

作者簡介

張雁,原名宋福恆。男,1956年生,內蒙涼城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