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紐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來自紐約》導演: 張爵西,編劇: 張爵西,主演: 狄龍 / 宣萱 / 陳沁霖 / 迪內希·奈爾 / 林家冰 / 羅敏兒 / 陳智深 / 張寶權 / 文森特·約翰·凱爾西 / 鄧壹齡,類型: 劇情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馬來西亞 / 中國香港 / 新加坡 / 中國大陸,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8-08-18(中國大陸) / 2016-03-10(馬來西亞),片長: 121分鐘(中國大陸) / 120分鐘,又名: The Kid from The Big Apple。
電影,作為記錄時代變遷、生活巨變的載體,亦是引領人們精神文明的火炬。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1],中國電影在與時代共振中不斷革新創造,從黑白影像到華光流彩,從順應政治思想到反應社會現狀,從歷史回觀到未來展望,從底層小人物到武林奇俠[2]…...
劇情
電影《我來自紐約》講述的是一位10歲單親女童被迫來到廣州與外公相處的故事,在媽媽離開的這段時光里,一老一幼從相互排斥到最終溫情相擁,為觀眾演繹了一幕幕感人落淚的情感悲喜劇。影片被媒體評論為一部繼上世紀九十年代《媽媽再愛我一次》後,又一部描寫人倫親情的倫理大片。與《媽媽再愛我一次》相比,狄龍演繹的親情片《我來自紐約》感人落淚卻不是以悲劇的方式呈現,他傳遞的是一種悲喜交融的中國親情價值觀,更貼近現實。
影片特色
提到狄龍,可謂家喻戶曉,他曾憑電影《英雄本色》中的精彩演繹一舉拿下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在電影《我來自紐約》中飾演一位中國南方的外公,看起來古板嚴厲,實際卻是口硬心軟,慈愛無比。有趣的是,狄龍在本片中飾演一位退休老中醫,專治跌打損傷,且習練詠春拳法。時隔32年,再次在大銀幕上看到狄龍的動作戲,這也讓現場觀眾大呼難得。本是以武術動作戲著稱的狄龍,對於情感類影片是否能駕馭?這也是大多未觀影觀眾關心的問題,在首映禮觀影后,狄龍用細膩投入的表演,讓大家紛紛打消了此顧慮,嘖嘖稱讚:「不愧是老戲骨」!
首映禮現場,影迷們為即將73歲生日的狄龍提前慶生。狄龍感動的與大家分享:拍這個戲經過很多曲折,廣東有一句話說「桃紅柳綠百花香,全靠來灌溉」,出品人、總製片人丁雍哲對這個戲特別喜愛,做出很多的安排和推廣,衷心的感謝他。並現場用一首詩來表達心情「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可見,狄龍對這部作品的情感深厚。國產品質佳作 更具社會責任感電影《我來自紐約》首映禮收穫一致好評,但更令人感觸的是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感。出品人、總製片人丁雍哲坦言,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是他的追求,而弘揚積極的、能夠引導大多數人正確價值觀,是作為一位電影人的責任。關於《我來自紐約》,丁雍哲用「創新」二字來概括,影片以海外華人的視野展開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認知,將當下中國需要關注的三種家庭結構形態-----獨居老人、單親兒童、離異媽媽貫穿在一起,以非常獨特的視角詮釋親情的可貴、家的可貴以及對兒童親情觀念的樹立。貼近現實的真實再現了當今中國大多數家庭現狀。
導演張爵西用細膩入微的表現手法,簡約而不簡單的情感概念,為電影注入了精神內核。這也是觀眾觀影過程中潤物細無聲的被感動的一大原因。此外,觀眾可以感受到電影的品質卓越,在這方面,監製羅德明功不可沒。他憑藉豐富的經驗和對電影語言的把控,為電影《我來自紐約》深度把關。正是這樣一隻強有力的團隊,兢兢業業的團結奮鬥,才得以讓觀眾看到今天的《我來自紐約》。關注家庭關係話題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電影《我來自紐約》沒有用宏大的場面,卻將故事聚焦在真實家庭生活中,給觀眾最貼近自己的以啟迪和感悟。正像狄龍在首映禮上說的:「電影是要給觀眾心靈上的一種享受,還有有一種感性的共鳴,理性的了解,還有知性的啟迪。簡單來說是看了一個好的電影會想着它,念着它,還跟好朋友講一講,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電影。」
電影網訊
近日,由金馬影帝狄龍、人氣女星宣萱聯袂主演的合家歡喜劇電影《我來自紐約》,在北京舉辦了全國首映禮。狄龍出席與影迷分享拍攝的心得和趣事。國產合家歡喜劇電影《我來自紐約》由金馬影帝狄龍、最佳女主角宣萱主演,雍哲文化兒童演員陳沁霖、陳智深、丁海倫參與演出。
視頻
我來自紐約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新中國電影70年發展:經典不逝,新生力量不斷,搜狐,2019-09-28
- ↑ 中國武俠電影的發展歷程,搜狐,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