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的辛亥革命(茅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所見的辛亥革命》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辛亥革命那年,我在K府中學讀書。校長是革命黨,教員中間也有大半是革命黨;但這都是直到K府光復以後他們都做了"革命官",我們學生方才知道。平日上課的時候,他們是一點革命色彩都沒有流露過。那時的官府大概也不注意他們。因為那時候革命黨的幌子是沒有辮子,我們的幾位教員雖則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早把辮子剪掉,然而他們都裝了假辮子上課堂,有幾位則竟把頭髮留得尺把長,連假辮子都用不到了。
有一位體操教員是台州人,在教員中間有"憨大"之目。「武漢起義"的消息傳來了以後,是這位體操教員最忍俊不住,表示了一點興奮。他是唯一的不裝假辮子的教員。可是他平日倒並不像那幾位裝假辮子教員似的,熱心地勸學生剪髮。在辛亥那年春天,已經有好幾個學生為的說出了話不好下台,賭氣似的把頭髮剪掉了。當時有兩位裝假辮子的教員到自修室中看見了,曾經拍掌表示高興。但後來,那幾位剪髮的同學,到底又把剪下來的辮子釘在瓜皮帽上,就那麼常常戴着那瓜皮帽。辮子和革命的關係,光景我們大家都有點默喻。可是我現在不能不說,我的那幾位假辮子同學在那時一定更感到革命的需要。因為光着頭鑽在被窩裡睡了一夜何等舒服,第二天起來卻不得不戴上那頂拖尾巴的瓜皮帽,還得時時提防頑皮的同學冷不防在背後揪一把,這樣的情形,請你試想,還忍受得下麼,還能不巴望革命趕快來麼?
所以武漢起義的消息來了後,府中學的人總有一大半K是關心的。那時上海有幾種很肯登載革命消息的報紙。我們都很想看這些報紙。不幸K城的派報處都不敢販賣。然而裝假辮子的教員那裡,偶爾有一份隔日的,據說是朋友從上海帶來的,寶貝似的不肯輕易拿給學生們瞧,報上有什麼消息,他們也不肯多講。平日他們常喜歡來自修室閒談,這時候他們有點像要躲人了。
只有那體操教員是例外。他倒常來自修室中閒談了。可是他所知道的消息也不多。學生們都覺得不滿足。
忽然有一天,一個學生到東門外火車站上閒逛,卻帶了一張禁起的上海報。這比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還鬨動!許多好事的同學攢住了那位"哥倫布"盤問了半天,才知道那稀罕的上海報是從車上茶房手裡轉買來的。於是以後每天就有些熱心的同學義務地到車站上守候上海車來,鑽上車去找茶房。不久又知道車上的茶房並非偷販違禁的報,不過把客人丟下的報紙拾來賺幾個"外快"罷了。於是我們校里的"買報隊"就直接向車上的客人買。
於是消息靈通了,天天是勝利。然而還照常上課。體操教員也到車站上去"買報"。有一次,我和兩三個同學在車站上碰到了他,我們一同回校;在路上,他操着半鄉音官話的"普通話"忽然對我們說:
「現在,你們幾位的辮子要剪掉了!"
說着,他就哈哈大笑。
過後不多幾天,車站上緊起來了,「買報"那樣的事,也不行了。但是我們大家好像都得了無線電似的,知道那一定是「著著勝利"。城裡米店首先漲價。校內的庶務員說城裡的存米只夠一月,而且學校的存米只夠一禮拜,有錢也沒處去買。
接着,學校就宣布了臨時放假。大家回家。
我回到家裡,才知道家鄉的謠言比K城更多。而最使人心洶洶的是大清銀行的鈔票不通用了。本地的官是一個旗人,現在是沒有威風了,有人傳說他日夜捧着一箱子大清銀行的鈔票在衙門上房裡哭。
上海光復的消息也當真來了。旗人官兒就此溜走。再過一天,本地的一個富家兒——出名是「傻子"而且是"新派",——跑進小學校里拿一塊白布被單當作品掛在校門口,於是這小鎮也算光復了!
這時也就有若干人勇敢地革去了辮子。
我所見的辛亥革命就這麼着處處離不了辮子。[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