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母山修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慈母山修院

中文名稱;慈母山修院

地理位置;重慶南岸區

占地面積;80餘畝

建築風格;羅馬式建築風格

慈母山大修院位於重慶南岸區雞冠石鎮下窯43號。慈母山修院呈三合院布局,座南朝北,占地面積80餘畝,總建築面積3420平方米,院內有大、小房間80餘間,院內房屋為西式建築,主體建築禮拜堂高約18米,大廳為穹窿頂,五顏六色的花玻璃窗,圓柱上雕刻花草紋浮雕,耶穌塑像放在禮拜堂正中央,整個禮拜堂顯得寬敞明亮,莊嚴肅穆。院內樹木蔥蘢,環境幽靜,現尚存六棵伊拉克棗樹,高約2丈,為重慶市珍稀樹種。修院後的山巒上,松樹成林,鬱鬱蔥蔥,松脂溢香滿山。[1]

這裡作為天主教重慶教區神學院所在地,先後創辦天主教大、中、小修院,培養學生350餘人,其中80餘位學生先後榮升神父,著名的重慶教區石明亮主教、劉宗漁主教、駱北瞻主教及萬州教區段蔭明主教、楊熙嵐神父等曾在此就讀。

重慶教區基督青年會成員於2009年5月1日舉行了到慈母山修院朝聖的活動,本次活動由重慶教區基督青年聯誼會組織,同時沙坪壩的龍老師也為此次活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序言介紹

教堂布局

培德中修院樓房為羅馬式建築風格。全院包括房屋、球場、活動室、花園等占地約80畝。修院後面的小山巒約500畝,原屬天主教地產。修院後面的真源堂(原天主教川東教區)是修院的地產。修院以出租田地為主要經濟來源,年收租148擔。開埠時期周邊佃戶多為天主教信徒。聖堂是整個建築中心,是宣道、講經、舉行彌撒聖祭所在地。右側,循曲徑而去,可至聖母亭。

修院聖母亭後原有從美國引進的棒槌型樹木,樹幹光滑,葉生於頂;球場邊原有法國引進的豇豆樹10株,其果形如豇豆。現有伊拉克棗樹6株,高3丈余,被人們稱為慈母堂的鎮山之寶,是重慶市僅存的珍稀樹種。修復的"聖母亭",在聖堂的右側,亭上由右至左書有"我乃始孕之無玷者 "八個大字,是著名書法家羅公報的真跡。左右兩側是一副對聯"長空北斗指迷津,曉明之星導天路"。

歷史沿革

傳說聖母瑪利亞曾顯聖於觀音山,故觀音山又被人們名為慈母山,培德堂命名為"慈母堂"。天主教川東(重慶)教區修建慈母山修院旨在培養天主教神職人員,同時亦兼作天主教徒朝拜之地。天主教南岸區慈母堂座落在南岸區雞冠石鎮,位於群山環抱之中,背倚十字寶山,坐擁沃野千畝。山中林深葉茂,松香盈鼻。晝賞雲遮霧掩,夜聞松濤起伏。近能至慈母山溫泉,享華清之樂趣,遠可眺重慶長江,發懷古之幽思。教堂的歷史淵源、優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建築風格和濃郁的宗教氛圍,吸引了大量遊客。[2]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清王朝被迫於1858年6月13日、18日、26日、27日與俄、美、英、法四國簽訂《天津條約》。《天津條約》准許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內地自由傳教。之後法國天主教派傳教士入川。南岸天主教慈母堂是在《天津條約》背景下的產物。

1911年法國天主教川東教區副主教納慈宣經過多處勘察後選定南岸區雞冠石觀音山麓(地名石柱灣,小名鹿子溝)為修院地址。該處名石柱灣,又名鹿子溝。

修院建築於1911年動工,1913年建成後,沙坪壩大修院遷入,由天主教重慶教區命名為"慈母山大修院"。

1914年招收修生。修院隸屬天主教川東(重慶)教區管轄。法國神父戈蒂延為首任院長。

1929年,大修院遷往成都總修院,1930年忠縣天池的中修院遷入慈母山,名為"慈母山培德中修院",大修院修生遷至現慈母山安息所位置,隨後再遷往成都總修院。

1932年,法國神父杜若瑟在慈母山修院旁創辦露德堂,神父、修士、信眾在此參加經堂活動。

1939年夏,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曾來此參觀,贊曰:"真福地也"。

1939年,重慶教區主教尚維善在白沙沱(重慶83中)買地興建輔仁大修院,1941年修建房屋1200平方米,大修院即由巴縣接龍水鴨凼的小修院遷入,中、小修院合併,名為"慈母山培德中修院",院長為法國神父沙方濟。

解放後,天主教愛國會於1954年在該院開辦新生奶場。

1956年公私合營,一部分合併到市乳品公司南岸奶場,一部分與公社奶場合併,1978年奶場失火後停辦。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後,市公用局補償搬遷費12.5萬元,將奶場40餘戶職工全部搬出。

文革期間,部分房屋被農民占用,左部房屋遭焚毀。

1979年慈母山修院經市天主教愛國會維修後,租給市公用局輪渡公司技校使用。

1988年合同期滿,由天主教愛國會收回。慈母山修院經過再次維修,除經堂左邊房屋失火燒毀未重建外,其餘均按教堂原貌維修。

1990年,經南岸區人民政府批准,慈母堂恢復宗教活動。教區在原修院後修建安息所,供教友亡者存放骨灰。修繕一新的聖母亭也迎來了眾多來此朝拜的信徒。

1998年後,每年的聖母月(5月),教區都組織信徒到此朝聖。

2000年南岸區政府公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成立了南岸區天主教愛國會籌備組,負責管理教堂及本區各活動點,教區將習慣稱呼的慈母山修院裡面的這一間小小的經堂正式取名為"慈母堂"。奉聖母為該堂主保。

2004年7月,在此成立重慶市天主教"兩會"培訓基地、天主教重慶教區培訓中心

2004年9月30日,南岸區天主教愛國會在此成立,劉誼任主任,劉文明趙小平先後任本堂神父、副神父,現汪啟倫任本堂神父,有修女米容君李福英。現南岸區天主教愛國會信眾約2000。

2009年12月15日重慶市政府公布"雞冠石法國教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重慶市政府將南岸天主教慈母堂列為首批"百年教堂千年寺廟"修繕保護工程。

主要景點

天主教公墓:清光緒年間重慶闢為通商口岸後,法國天主教來此傳教。在雞冠石觀音山建立教堂,於教堂附近的一墓地因以埋葬法籍牧師、修女為主,當地群眾習慣上稱之為"修女墳"。據當地群眾反映,除埋有修女外,還埋有法國水兵(當時法國軍艦泊南岸水域)。[3]

聖堂:亦稱"經堂",是整個建築中心,乃宣道、講經、舉行彌撒聖祭所在。整體建築呈十字型,空間設計具有極好的集聲效果,祭台上方的穹頂及四壁上裝飾着簡潔精美的雕刻圖案。

聖母亭:位於聖堂右側,循曲徑而去,亭上由右自左書有"我乃始孕之無玷者"8個大字,是著名書法家羅公報神父的真跡。

伊拉克棗樹:堂後花園有伊拉克棗樹六6株,高3丈余,距今有百年歷史,是我市僅存的珍稀樹種,屬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每年結果,幼苗極難育成。

慈母甘泉:天地萬物,均賴天主神奇化工。慈母甘泉,井深六丈,水質甘洌,冬暖夏涼,誠為天主所賜之至寶。傳說修院建成之初,師生飲水,需引山泉,夏盛冬枯,甚為不便。一日,一農婦砍柴迷路,于山頂見一慈祥老嫗,手持念珠,迎風端立。農婦前往詢問,終得歸途,及回首舉目,已不見老嫗身影。次日,院內泉涌,遂掘此井,並于山頂立一巨大十字,故後山又名十字山。立於十字山瞭望,可睹江中舟行

殘垣:原與右側對稱,為修生住房。抗戰期間,曾部分受損。文革期間,房屋被農戶占用。因農戶熏制香臘引發火災而徹底損毀。教會特意留此陳跡,鑑古省今。

旅遊指南

1、公交線路指南:

自南坪乘坐公交304、318、321、354,到大石壩下車,轉乘公交385路,至雞冠石站下車後步行可達

2、門票價格:(已取消門票)

相關視頻

慈母山法國大教堂,驚現百年引水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