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民縣胡集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民縣胡集鎮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的下轄鎮,地處惠民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6.5公里。東與濱城區、濱州經濟開發區接壤,西與清河鎮麻店鎮為鄰,南與魏集鎮搭界,北與桑落墅鎮毗連。截至2016年,全鎮版圖面積1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萬人(2016年),轄100個行政村。2016年,胡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億元,是2011年的1.5倍。實現公共財政收入2497萬元,同比增長95%。社會用電量達7925.9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07%。胡集鎮曾獲得「山東省衛生城鎮」、「中國民間曲藝藝術之鄉」等榮譽。2019年10月,胡集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中文名稱: 胡集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

下轄地區: 胡集、苑家等10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胡集鎮政和路

電話區號: 0543

郵政區碼:251700

地理位置:惠民縣境東南部

面 積: 137平方公里

人 口: 6.3萬人(2016年)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魯M

地區生產總值: 11.5億元(2016年)

建制沿革

建國前曾為惠民縣第七區。

建國後劃為第十區,區委機關遷至胡集。

1955年9月,十區改為胡集區。

1956年12月,胡集區劃分為胡集、成官、四甲楊、魏集四個鄉。

1958年2月,胡集、成官兩個鄉合併為胡集鄉,魏集、四甲楊合併為魏集鄉。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時期,胡集、魏集兩個鄉合併為胡集公社,公社黨委機關駐胡集。

1961年12月,胡集公社改為胡集區,轄7個小公社。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區委被奪權。

1967年4月,建立胡集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9月,改胡集區為胡集公社,原轄區7個小公社改為7個管理區,其轄屬關係不變。

1971年12月,原胡集公社一分為二,南部為魏集公社,北部仍名為胡集公社。

1984年5月,胡集公社改建為胡集鎮,轄區不變。

2001年3月,與陳集鄉合併,稱胡集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胡集鎮轄胡集村、苑家村、東劉村、皂戶楊村、北劉村、王福安村、後李村、北李村、東花趙村、西鄭村、西花趙村、河溝陳村、謙李村、郭家村、道口張村、王店村、任家村、甘露庵村、張集村、月楊村、三甲趙村、粉曹村、徐家村、許家村、橋西趙村、劉元寺村、黃李村、劉店村、石槽朱村、鄭元村、陳家村、桑家村、八溝張村、南街村、西街村、東街村、北街村、大馬村、杜家村、街北程村、成興村、東齊村、小馬村、東宋村、西齊村、東屯村、西屯村、王惠理村、賈廟村、梨花王村、王肖村、菜園張村、西王村、張坊村、南辛莊村、路家村、東張村、小范村、溫家村、河北村、大范村、揚子學村、河西村、河東村、陳集村、石集村、東趙村、潘家村、張英村、田家村、丁道口村、北王村、河北王村、東營村、西營村、小金村、小李村、吉家村、金橋村、北辛莊村、白橋村、南王村、夏橋村、東董村、翟家村、馮家村、店子街村、杲家村、林家村、伊封山村、西張村、小劉村、王橋村、鄧王村、西董村、陳大鼓村、賈家村、吳家村等10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胡集村政和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胡集鎮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6.5公里。東與濱城區、濱州經濟開發區接壤,西與清河鎮、麻店鎮為鄰,南與魏集鎮搭界,北與桑落墅鎮毗連。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7.5公里,總面積137平方公里。

地質

胡集鎮在地質構造上屬於華北陸台的下坳地帶,由於歷史上黃河的遷徙、泛濫,大量泥沙沉積、填充,地質結構鬆散。

氣候

胡集鎮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特點是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據惠民縣氣象局統計資料分析,多年(均降水量為593.1毫米,其中汛期(7、8、9月份)降水量為373.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3%,灌溉期(3、4、5、6、11月份)降水量為119.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7%。最大年降水量1078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276.2毫米(1989年),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9倍,降水變率較大。多年平均蒸發量1222.5毫米,最大年蒸發量1608毫米(1955年),最小年蒸發量883.6毫米(1964年)。多年平均氣溫12.38℃,一月份最低,多年平均-3.4℃,七月份最高,多年平均26.3℃。多年平均光照時數2640.4小時。風向以西南風為主,冬季西北風和東北風較多。多年平均風速每秒3.1米,平均最大風速每秒16.8米,歷年最大風速每秒19.5米(1997年8月20日)。多年平均無霜期184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7年,胡集鎮土地總面積137平方公里,11萬畝耕地。

植物資源

胡集鎮有木本植物38科122種,主要有楊、柳、槐、榆、桐、棗、桃、杏、梨、蘋果、山楂、葡萄、檉柳、桑、柏等。草本植物50多科230多種,其中農作物中的禾本科作物就有12種,瓜菜25種,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等。真菌植物28科150種,其中食用菌有蘑菇、側耳、木耳等。植物資源中的藥材有益母草、茵陳、車前子、枸杞、忍冬花等168種。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6.3萬人(2016年)。民族以漢族為主。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胡集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4億元,同比增長16%,居民存款達8.7億元,同比增長9%。

第一產業

2015年全鎮新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11家,申報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農興種業棉花、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基地已經建成,相關項目已經通過國家驗收。2016年,新增農業示範園1家,新增專業村6個、合作社32個、科技示範戶72戶,呈報綠色產品4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500元。

第二產業

2015年,投資500萬元的編織袋廠投產運營、投資2000餘萬元的全自動屠宰流水線投入使用。新註冊成立了多家鋁產業配套企業。

2016年,全鎮新增省級龍頭企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各1個,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全鎮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6家,投資過億元項目4家。

第三產業

2015年,胡集鎮新增個體工商戶185戶,新增樂村淘體驗店23家、企業29家。

2016年,胡集鎮全年新發展農村電商20家。

歷史文化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也稱為胡集燈節書會,始於元朝,興於明清,距今700餘年。每年元宵節前後,幾百檔說書藝人從四面八方雲集胡集,紛紛登場亮藝,說書賣場,久年不衰,代代相傳。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胡集書會已經成為中國曲藝發展的一個縮影,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木板書、毛竹板、滄州木板、評書、相聲、山東琴書、山東快書、漁鼓、窯調、捽韁大鼓、河間大鼓、東路大鼓、數來寶等諸多珍貴的藝術形式都曾經在書會上吸引過萬千觀眾。2006年,胡集書會以其在中國曲藝界的深遠影響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5年,全鎮順利完成了最後一批33個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化」任務。利用三個月的時間,清理了100個村的存量垃圾,在全縣率先實行公司託管,實現了市場化運營,城鄉環衛一體化順利通過了省市驗收。對樂胡路兩側、220國道北側及沿途節點進行高標準綠化8000平米,在樂胡路兩側鋪設人行道7200平米,對鎮城區下水道、排污管線進行了清理整治,對鎮區亮化進行了維護改造。濱惠大道、濟濱東高速路面工程進展順利,2016年12月正式通車,縣道桑王路改造全面開工,其中6公里已竣工通車,剩餘8公里完成了路基灰土,2016年上半年全線通車。投資1500餘萬元新建桑伊路、白萬路等鎮級公路13條,共計25公里,新建橋涵等各類建築物32座,極大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覆蓋1.1萬畝的小農水工程已經投入使用。 投資500萬元為新鎮中學通上了暖氣,進一步改善了學生就學條件。

教育事業

2015年,投資6000萬元建成的胡集鎮新中學已於9月6日投入使用,另外投資500萬元通上了暖氣。依託原2處中學校舍,整合12處小學,形成了「一處中學三處小學」的布局。胡集鎮中考一榜上線率78.4%。

醫療衛生

2015年,胡集鎮20處村級衛生室投入使用,購置了便民服務車到戶為群眾服務。按照上級要求,胡集鎮還對所有貧困村中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了精準扶貧,實現了貧困村戶100%全部覆蓋。全鎮合法生育率96.2%,男女出生性別比例均衡,嚴格控制在了縣下達的指標以內。

交通運輸

2016年,濱惠大道、濟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鎮內6條城市城鄉城際公交線路通往濱州汽車總站、濱州城區和惠民城區、惠民縣部分鄉鎮。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胡集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視頻

惠民縣胡集鎮引水灌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