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濱城區,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位於魯北平原,南扼黃河咽喉,北控徒駭。東臨利津,西與惠民、陽信兩縣交界,南與高青、博興毗連,北與霑化接壤。介於北緯37°12′—37°41′,東經117°47′—118°10′之間,總面積697.49平方千米。
濱城區是是濱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濱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屬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主要旅遊景點有AAAA級杜受田故居、AAA級三河湖風景區、中海風景旅遊區、秦皇颱風景旅遊區、懷周祠、蒲湖風景區、渤海革命紀念園等。
2018年,濱城區下轄12個街道、2個鎮、1個鄉 ,常住人口52.6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7.9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04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1.42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1.52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3.36:44.96:51.6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143元。 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1]
中文名濱城區行政區劃代碼371602行政區類別市轄區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地理位置黃河下游魯北平原,濱州市中心面積697.49 km²下轄地區12個街道、2個鎮、1個鄉政府駐地濱城區黃河十六路與渤海五路交叉口創業大廈12層電話區號0543氣候條件東亞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人口數量52.67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著名景點中海風景區、三河湖風景區、新濱公園火車站濱州站車牌代碼魯M
目錄
位置境域
濱城區地處黃河下游魯北平原,濱州市中心城區。東臨東營市利津縣,南與博興縣、淄博市高青縣毗連,西與惠民、陽信兩縣交界,北與霑化區接壤。區境域橫跨黃河下游兩岸,介於北緯37°12′—37°41′,東經117°47′—118°10′之間,東西最大跨徑34千米,南北最大跨徑45千米,總面積為697.49平方千米。其中陸地584.48平方千米,占83.80%;水域113.01平方千米,占16.20%。
地形地貌
濱城區平面呈倒凸字形。地處黃河下游的魯北黃泛沖積平原。黃河從陝、晉黃土性高原將黃土沖積搬運而來填充造陸,對建造魯西、北平原起了重要作用,也是濱城地表沉積物的主要來源,其厚度在300—400米之間。由於歷史上黃河泛溢時沿窪地奔流,前淤未盡,後淤復加,相互套迭及河道屢有滾動,逐漸形成現在的微形地貌;又由於濱城歷史上黃河都是從西南部入境,趨東北方向入海,頻次泛溢時的沉積泥沙量不等,致形成現在的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低的地勢。西南部海拔14.7米,東北部海拔6.5—7米,大部分地域在海拔11米左右,以七千分之一的比降傾斜。
河灘高地
共6106.13公頃,占總面積的5.90%。主要分布在里則、市中、小營、梁才等沿河鄉鎮辦。由洪水浸灘淤積而成。臨河處高於臨壩,呈凹字形,海拔在13—14.7米之間。潛水受河水影響較大,礦化度低,表層多沙壤土,部分是中壤。中壤土質良好,宜糧宜菜,除受汛水威脅外,能穩產高產。
槽狀窪地
共3234.46公頃,占總面積的3.13%。主要分布在從里則辦河口張起,趨東北方向帶狀延伸到尚集鄉的後宋(長15千米,寬0.7千米)及沿黃堤背,海拔10—11米。地下水位往往較高,礦化度高,地表層多沙壤、輕壤,土質肥力低,風沙災害多,農業利用率低,屬低產田。
共3462.07公頃,占總面積的3.34%。主要分布在里則辦西南部沿河和市中、小營境內的灘唇高地。海拔13—15米左右,因河水多次決口漫溢,泥沙沉積而成。表層為輕壤,土體構型有均質沙、厚黏腰、厚黏心、厚沙心等多種,漏肥漏水,宜糧宜棉。
微斜平地
共63782.27公頃,占總面積的61.63%。主要分布於市境中部、西部和東南部。海拔8—12米左右,是緩崗和淺平窪地的過渡型,處黃河決口漫流地帶。由於受渦流影響,微地貌起伏不平,表層多為輕壤,少有中壤,宜種棉花,是全區棉花穩產高產區。亦由於灌溉耕作不合理,間有花斑鹼地。
淺平窪地
共25143.87公頃,占總面積的24.30%,地面海拔7—8米。主要分布於秦皇台鄉的侯家窪,濱北辦的打連張窪、坡杜窪、毛道窪,梁才辦的邢家窪,尚集鄉的游李窪,堡集鎮的三尹窪,彭李辦的張課窪,市東辦的沙家和小營辦的東南部。系因黃河歷次決口引水路線相互重迭交叉分割而成,呈封閉狀的盆狀窪地。表層多為輕壤、中壤,少部分為重壤,或黏、沙土相間。由於歷年排水不暢,雨澇積水,多為濱海重度潮鹽土,俗稱鹽鹼澇窪地。 黃河、徒駭河河道及灘涂占地1757.33公頃,占總面積的1.70%。
氣候特徵
濱城區屬東亞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自然地理環境、太陽輻射和季風的影響,形成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基本氣候特徵。全區氣溫適中,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較長,不僅有利於種植越冬作物和夏播作物,而且有利於喜溫作物生長。但由於降水集中,旱澇災害常有發生。
春季(3—5月)是由冬季到夏季的過渡季節。隨着太陽輻射日益增強,地面和空氣的溫度不斷升高,蒙古高氣壓減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熱低壓逐步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日趨活躍,因而降水比冬季明顯增多。蒙古氣旋頻繁出現,發展強烈,常與海上高壓形成東高西低的形勢,受這種天氣形勢影響,春季是全區西南大風最多的季節。雖然冷空氣較冬季減弱,但仍出現降溫和晚霜凍,有時產生雷陣雨、冰雹等天氣。由於氣溫回暖快,風速大、蒸發強、氣候乾燥,常常發生春旱。
夏季(6—8月)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全國主要雨帶日漸北移,全區6月底或7月初進入雨季,盛行偏南風。由於經常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天氣炎熱、濕潤多雨,時有冷空氣影響產生雷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偶有颱風侵襲帶來大風暴雨。
秋季(9—11月)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節。蒙古高氣壓重新建立並日益增強,全區經常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氣溫下降,降水驟減,多秋高氣爽天氣。
冬季(12—2月)受極地大陸氣團形成的蒙古高氣壓控制,氣候寒冷乾燥,盛行偏北風。經常受冷空氣侵襲,出現偏北風伴有降溫,偶有南方暖濕氣流北上與冷空氣匯合,產生雨雪天氣。該季是蒙古高氣壓最強時期,也是全年最冷、降水最少的季節。
黃河
自里則辦事處西圈王村入濱城區境,至梁才辦事處張王莊入利津縣界。堤線長北岸39千米,南岸23.5千米,南北堤距2100—3500米,水面寬500—600米,年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輸水量457.1億立方米。地上河,水質甜,含泥沙量大,素有「一石水而六斗泥」之說。冬季結冰。年分凌、桃、伏、秋四汛。自1956年後用以灌溉農田。有小開河、蘭家、張肖堂、道旭、韓墩5處引黃閘。
徒駭河
自尚集鄉西辛莊入濱城區境,至濱北辦事處崔家樓村入霑化縣界。堤長25千米,河道寬154米,水深0.5—2.5米。地內河,水清澈底,冬冰春枯,夏秋暴漲。1960年前因海潮倒灌,致使水質苦咸,1960年後由於霑化縣在河上修建攔潮閘,阻止海潮上逆,因而改變了水質,能用於農田灌溉。其支流土馬沙河,自堡集鎮叢家村入境,至呂家橋村入徒駭河。供上游防洪排澇。
潮河
1956年在古寬河道中深挖的排水工程,自濱北辦事處的都家村起,至坡杜村入霑化縣,全長72.5千米,境內長8千米。 另有,近年人工開挖的西沙河、新立河、朝陽河、傅家河和勝利河(黃河南也有1條,同名),名河實溝,源近流短,漲速瀉快,專供防洪排澇截鹼之用
濱城區主要旅遊景點有AAAA級杜受田故居、AAA級三河湖風景區、中海風景旅遊區、秦皇颱風景旅遊區、懷周祠、蒲湖風景區、渤海革命紀念園共7個。
三河湖風景區
位於濱城區西北部三縣一區交界處。徒駭河是著名的夏禹所疏九河之一,與其支流土馬沙河、傅家河三河交匯,在濱城區堡集鎮境內呈倒「丫」字形分布,風景區已成為集觀光、垂釣、游泳、餐飲、會展、水上賽事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開發項目。2010年,三河湖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
杜受田故居
位於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南街。門前有木牌坊1座,門首懸「太師第」、「相國第」橫匾,門廳內懸有「方伯第」、「亞元」、「傳臚」、「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等匾。全部建築為四合大院,占地約25畝,內含28個小院,有 、堂屋、繡樓、廂房、祠堂等房屋300餘間。現僅存繡樓、客廳和部分堂屋、廂房。建築風格簡單、樸實,是典型的明清魯北建築特色。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濱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4月27日對外開放,2010年被國家旅遊授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中海水利風景區
中海水利風景區位於濱州新區中心,是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建設的工程核心,也是濱州城市的標誌性工程,景區以「天」為主體,分中東海、中西海及中南海三片、十區,集湖泊、島嶼、濕地、林木、草地為一體,是濱州會展、休閒、旅遊的中心。2006年8月,中海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臥佛台遺址
位於濱北辦事處西街。1954年在臥佛台附近發現黑陶、石、蚌、骨等器物和殘片。經省有關單位鑑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社、隊組成保護小組。1987年10月市政府樹「臥佛台遺址」標誌。遺址先後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器物。如石斧、石鑿、骨錐、骨簪、鹿角化石和豆、鬲、壺、罐、缽等及灰、黑、白、砂等陶片。
秦始皇台
簡稱秦台。為古濱州三台(秦台、臥佛台、茅焦台)之首。傳為秦始皇築,故名。因台周遍生蒲柳,亦名蒲台。蒲台縣因以為名。該台位於市區以北偏東約15千米,西石村西南0.5千米處,台高19米,底部周長188米,面積2826平方米;頂周長63米,面積314平方米。「秦台曉霧」為古濱州八景之一,歷任知州均賦詩讚詠。
宴賀台
位於市區以南10千米,小營辦事處西北6千米處。建於明洪武時期,明萬曆和清光緒間兩度重修。台上建有兩院,東院上為玉皇閣,下為百子殿;西院為泰山行宮。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有廟會。其建築物毀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現僅餘土台遺址。據傳,此台系雲遊道人張寵所建,落成時值冬日,忽有群燕繞台,故名「宴賀台」。據考察古代「燕」、「宴」相通。此台應為漢代烽火台,俗稱「煙火台」。清同治間,知縣龔保琛,曾在此向玉皇求雨,果應,賜名「甘露台」。
濱州市科技館
地處新立河西路與黃河十二路交叉口以西,位於濱州市奧林匹克公園的核心區域,建築面積8283平方米,採用框剪與鋼結構相結合的結構形式,建築整體呈碟形,外觀部分使用弧形鈦合金金屬幕牆。主體建築四層:一層為兒童科技樂園、4D動感影院和多功能廳;二層為序廳,包括標誌性展項和機器人展區;三層為探索與發現展廳,包括電磁世界、聲光樂園、力與機械和生命科學展區;四層為科技與生活展廳,包括前沿科技、虛擬世界和趣味數學展區。
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
渤海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後期山東的三大戰略區之一。2007年5月全面開工建設,歷時兩年共投資1.5億元,於2009年清明節基本完成建設並開始運行。全園占地530畝,建築物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集教育宣傳、旅遊休閒、研究觀賞於一體。全園分東西兩區。東區為展覽區(烈士褒揚區),西區為渤海園服務區。園區整體建築以魯北平原傳統民俗建築風格為主,吸收江南水鄉園林建築特色,突出生態型和園林化
蒲湖風景區
坐落在黃河下游濱州河段左岸的北鎮新堤與老堤之間,籌於1985年初,是黃河三角洲地區旅遊勝地,也是濱州黃河國家水利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蒲湖風景區由蒲湖和蒲園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15公頃,其中蒲湖水面174.372公頃,綠地15.312公頃。蒲湖是風景區最大的水面,水面開闊、景色壯美,是濱州市建成最早的蓄水庫。湖中有三島,唐賽兒紀念祠坐落其中,成為濱州最為知名的景點之一。蒲湖東南側的黃河樓設計13層,高度79.1米,面積9489平方米,已成為濱州乃至黃河三角洲的標誌性建築。
十里荷塘
是濱城區沿黃綜合開發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帶」「休閒娛樂旅遊帶」「沿黃生態景觀帶」的標誌工程,位於黃河大橋以東、黃河以北,占地1000畝,總投資6000萬元。荷塘面積達500畝,引進種植波中月影、白洋淀紅蓮、曉月涼風等26種觀賞荷花7萬餘株,投資1000萬元的觀光火車項目已投入運行。景區及車行道沿線種植油葵3000餘畝。
地方特產
鍋子餅
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產品,作為傳統名吃,問世已有百餘年歷史。老濱縣縣誌和新濱州地名志以及山東省志中都有「邢家鍋子餅」為濱州地方名吃的記載。清朝末年,濱城西關熟食業戶邢氏夫妻,以經營千層餅為業。後為了食客方便,演進為把炒菜拌勻後捲入餅內,再切為兩段,薄餅卷黃餡盛盤入席,香氣入鼻,頓開胃口。當時有「邢家餅開了張,燒餅果子不吃香」之說。其薄如宣紙、韌而不硬,外觀光滑亮澤,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美可口。2011年,入選「到山東不可不品嘗的100種美食」,2013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芝麻酥糖
始於清代咸豐年間,其製作選用上等白芝麻和純正白蔗糖為原料,以其工藝精細、造型美觀、營養豐富、香酥甜脆、食之不膩、麻香濃郁而聞名。芝麻酥糖有一整套的生產工藝方式,需經過揀選、搓皮、炒熟、壓碎、熬糖、拉條、拔絲、包裝等多道工序。經手工工藝精心加工,抻拉成每塊為兩千餘條銀絲麻花狀,擺到盤內低溫晾透,5塊裝為一盒,用玻璃紙包裝封面。芝麻酥糖曾於1988年獲得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3年被評為山東省優質產品,2010年和2012年參展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濟南)和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棗莊),獲傳承人展示獎。2015年入選「到山東最想買的100種特色旅遊商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