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安縣洛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安縣洛陽鎮屬於惠安縣,位於泉州台商投資區西南部,東鄰惠安縣螺陽、泉州台商投資區東園兩鎮,南臨泉州灣,西與泉州市洛江區的萬安街道、雙陽華僑農場隔江相望,北連黃塘鎮的碧嶺村、壩嶺村等村相連與及洛江區的河市鎮。鎮區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14公里,海岸線總長12.3公里。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5170公頃,常住人口62440人。

洛陽鎮是泉州市總體規劃八大組團之一,先後榮獲福建省經濟發展五十強鄉鎮、省級文明鄉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省級綜治先進單位、省級農科教結合示範鄉鎮、省級科技示範鄉鎮等稱號。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的洛陽橋。[1]

中文名: 洛陽鎮

外文名: Luoyang Town

行政區劃代碼: 350521104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泉州市惠安縣

地理位置: 惠安縣西南

面 積: 5170 公頃

下轄地區: 嶼頭村、曾垵村、上曾村等25個村

政府駐地: 萬安路(國道324線旁)

電話區號: (+86)0595

郵政區碼: 362121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2440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洛陽橋 洛陽江口紅樹林濕地 昭惠廟 陳金城 陳伯達故居等

車牌代碼: 閩C

地貌類型: 平原、台地、丘陵、灘涂等

主要河流: 洛陽江、黃塘溪、下曾溪等

民間信仰: 海神昭惠帝(供奉於昭惠廟)

歷史沿革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不止,大批漢人士族南渡入閩避亂,部分輾轉來此,沿江尤選洛陽江萬安渡口周圍安居。唐初和唐末,中原地區兩次大的戰亂再次使中原士族大量南遷,洛陽鎮成了中原漢人南遷避難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中原士族南遷於此後,因思念家鄉而以「洛陽」命名此地。

唐宣宗微時行經此地,見此間風景秀麗,曰:「山川勝概,類我洛陽也」。以此得名,沿用至今。

宋時隸惠安縣崇武鄉。

元明時期屬信義鄉德興里十八都和行滿鄉民安里十九都。

清時分屬埔林鋪、陳莊鋪、庸莊鋪、谷口鋪、玉沙鋪、通津鋪、上田鋪、前康鋪。

1928年(民國十七年)設洛陽區公所。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於今域置洛東、洛安二鄉。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裁撤區公所,改為洛陽鎮。

1954年9月,洛陽鄉改為鄉級鎮建制。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轄杏梅、安峰、樂耕、埭莊、萬安、奎美、嶼頭、蓮埭、西安、玉浦10保,204甲。

1949年9月,設第六區公所於洛陽街,轄16個鄉。

1951年6月,劃出黃塘、下殿、松溪、群合、獅峰等5個鄉,另設第七區公所於黃塘。

1952年6月,第六區改為第八區,析前園、白沙、石蓮、杏塘、梅嶺等5個鄉,裁撤玉浦、杏梅2個鄉,計轄13個鄉;同年8月撤銷石蓮、白沙、前園3個鄉,恢復玉浦鄉,共轄11個鄉。

1955年10月,第八區划進錦厝、溪莊、端明、錦水、鳳旗、鳳山、五音、聯群等8個鄉,共轄19個鄉。

1956年5月並區並鄉,撤銷洛陽區,歸東園區管轄。

1958年5月撤區並鄉,設洛陽鄉,轄11個聯社、48個分社、349個生產隊;同年8月再度並鄉,仍設洛陽鄉,合併為11個分社、90個生產隊;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洛陽鄉改為上遊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14個生產隊。

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洛陽人民公社,轄25個生產大隊、224個生產隊(含1個漁業隊、1個運輸隊)。1963年6月,萬安大隊及機關、工廠、企事業單位從洛陽公社劃出,設洛陽鎮。

1966年撤銷鎮建制,同時裁撤石任、錦莊、後鋪、玉浦、西坊、西吟頭、曾垵等7個大隊,恢復東蓮、西安2個大隊,計轄20個大隊。

1980年析西安大隊為西方、曾垵、西吟頭3個大隊,共轄22個大隊。

1984年改設為鎮,析萬安大隊為洛安、萬安、洛陽3個大隊,至此計轄24大隊。

1985年1月,轄24個村民委員會、253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計轄24個建制村、77個自然村。

2001年析白沙村為白沙一村和白沙二村,計轄25個建制村,68個自然村。

2010年3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設立泉州台商投資區,洛陽鎮從惠安縣劃歸泉州台商投資區管委會託管。轄24個村委會,65個人自然村,251個村民小組。

2012年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泉州台商投資區。洛陽鎮隸屬泉州台商投資區

區劃詳情

截止2008年洛陽鎮下轄25個建制村:洛陽村、上浦村、後亭村、西方村、西吟頭村、曾垵村、後埔村、前園村、嶼頭村、洛安村、萬安村、下曾村堂頭村、杏田村、梅嶺村、雲莊村、陳埭頭村、霞星村、陳壩村、群山村、西塘村、上田村、上曾村、白沙一村、白沙二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洛陽鎮位於泉州台商投資區西南部洛陽江東岸,泉州中心城區東面,東鄰惠安縣螺陽鎮、泉州台商投資區東園鎮,西臨洛陽江,西北毗鄰洛江區河市鎮和雙陽街道,北接黃塘鎮,南連百崎回族鄉。行政區域面積5170公頃,鎮區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14公里,海岸線總長12.8公里。

氣候特徵

洛陽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雨季集中在5~6月份,10月以後雨量偏少,氣候乾燥,旱情常露。年平均氣溫25℃。全年無霜期長,基本無霜。春季暖和濕潤多雨,夏季炎熱,多颱風,常發於5~10月份,秋冬季乾旱少雨,沿海風大。

地質地貌

洛陽鎮依山臨海,北面山巒疊嶂,西南臨海。地貌大體可分為丘陵、台地、平原、灘涂等類型,地勢自北向南傾斜。鎮區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14公里,海岸線總長12.8公里。土壤以紅壤土、沙質土為主,沿海灘淤積地屬鹼質粘土、亞粘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有杏田溪、下曾溪、雲內溪、黃塘溪、水磨坑溪、西埭溪、洋坑溪、林口溪和嶼頭溪等中小溪流,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黃塘溪從埔兜匯入洛陽江,洛陽江則沿鎮域西面自北向南流經,因洛陽橋閘鎖江而立,江水隨潮汐漲落,斷斷續續注入泉州灣。埔仔溪發源於東部尖山亭山,流經東園鎮埔仔、厝仔、雙溪口等地,注入南部五一墾區。轄區內有錦芳水庫、水磨坑水庫、西坑水庫、東風山圍塘、仙坑山圍塘、下樹山圍塘、山仔樓山圍塘、尾塔山圍塘等小型水庫和山圍塘,烏潭水庫、山美水庫的渠道穿過轄區的北部和西南部。

礦產資源

洛陽鎮的礦藏資源豐富,北部山地蘊藏有大量的蛭石礦、白雲母等珍稀礦藏,其中以花崗岩為最,儲藏達100萬立方米以上,礫砂資源年可供採運數萬立方米,上曾山還有蛭石礦、白雲母,在片麻岩、花崗岩之中含有稀有金屬——鈮、鍶等。

生物資源

洛陽鎮屬丘陵地帶,宜農宜林。全鎮有林地面積1.7萬畝,主要為薪炭林。還有5000多畝的山地,洛陽江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擁有5000多畝紅樹林。

人口民族

人口

洛陽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是,總戶數是16367戶,人口總數64291人,其中男性31846人,女性是32445人。截止2008年,洛陽鎮的戶籍人數6.1萬人,流動人口約1萬,而旅居海外的洛陽鎮同胞達11.7萬人。

1993年底調查統計,全鎮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台同胞有6萬餘人。僑屬僑眷遍及全鎮,全鎮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十多萬人。華僑多數居於菲律賓,其次居於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有很多僑屬定居於香港、澳門。嶼頭村是主要僑村之一,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同胞1萬多人。

2017年,常住人口62440人。

民族

境內人口絕大多數為漢族,有回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交通

洛陽鎮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境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國道324線、福廈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福廈高速鐵路、漳泉肖鐵路、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洛秀組團南北主幹道、城西大道、惠城大道、洛沙公路、洛河公路、杏秀公路等貫穿其中,洛陽古橋、洛陽江大橋、金嶼大橋、後渚大橋跨越洛陽江與泉州中心城區相連。洛陽江大橋(國道324線)位於洛陽古橋的西北側,連接該鎮和泉州中心城區。後渚大橋位於該鎮南邊,洛陽江下游,連接該鎮與後渚港。

金嶼大橋跨越洛陽江,橋位距泉州灣約8公里,距上游的洛陽古橋約3公里,距下游的後渚大橋約4公里,大橋西接城東街(40號路延伸段),橫跨洛陽江後,與白沙片區惠城大道相連,該大橋同時布置輕軌線。從區位和功能上看,金嶼大橋主要承擔洛陽江兩岸的組團間跨江交通,北側的洛陽江大橋主要以服務長距離過境交通為主,南側的後渚大橋主要承擔區域性城鎮的快速交通,兼顧跨區長距離機動車交通。

經濟發展

綜述

洛陽鎮經濟以外向型為主,主導產業包括服裝、鞋業鞋材、食品飲料和石雕石材。

200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11666.4萬元,同比增長11.21%,其中:第一產業3139.4萬元,同比增長5.38%;第二產業7893萬元,同比增長9.82%;農村人均純收入3318元,同比增長5.13%。2008年全鎮社會總產值12764.7萬元,同比增長9.41%,其中:第一產業3590萬元,同比增長5.6%;第二產業8509萬元,同比增長7.8%;農村人均純收入3590元,同比增長8.2%。經濟發展多年來居於全縣前茅,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第一產業

1993年,洛陽鎮全鎮糧食總產量11725噸,鄉鎮企業總產值17500萬元、出口創匯7160萬元;財政收入1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8元。

第二產業

2007年,洛陽鎮全鎮稅收達到1.5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7300元。鎮上有287家民營企業,其中產值超億元的有五六家,其中單家企業最高稅收可達2000萬。

第三產業

2010年,洛陽鎮全鎮實現工業產值63.8億元,規模企業產值56.1億元,出口交貨值12億元,外貿出口7358萬美元;工商稅收入庫2.12億元,繼續位居全縣前列,連續多年躋身福建省經濟實力百強鎮行列。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洛陽鎮擁有14所小學、3所中學以洛陽中心小學、泉州十七中(原惠安第五中學)等,還有全國第一所民辦攝影學院-泉州華光職業學院,教育資源豐富。新落成的洛陽鎮文化中心占地1400多平方米,設圖書室、音樂室、多功能活動廳等。(數據時間2008年)

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莊應禎、陳子佐、莊毓慶、莊毓傑、陳金城、陳伯達王泉笙、陳青山等彪炳史冊;世界十大民歌之一《康定情歌》采編者、人民音樂家吳文季;當代文化教育科技傑出人才許沖滸、陳揚鑒、陳瑞統、王乃欽、吳沖龍、吳沖滸、陳長聘、陳長彬、王家賢、吳其萃、吳其魁、張培元、楊翠娥等。

醫療衛生

2007年,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合作醫療基金以年為單位籌集和補償,每人每年繳納60元,其中省、市、縣三級政府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每人每年補助40元,個人參合費每人每年20元。

2010年,泉州市中醫院已敲定在洛秀組團泉州醫療中心內,即惠安縣洛陽鎮白沙村建設分院,占地180畝,新院區初設800張病床,門急診同樣一應俱全,可滿足附近居民就醫需求,工程已封頂,進入內裝修階段。

基礎設施

2003年,洛陽鎮舊鎮區局部改造,沿洛陽江的106畝鎮區舊房被拆除,建起居民小區。

2008年7月,38棟商住新樓分布在500米寬敞新街兩側,形成洛陽新城雛形。350戶村民搬進新居,前臨新集鎮,後靠洛陽江,自來水、閉路線、寬帶網絡,一應俱全。二期改造規劃240餘畝,計劃搬遷1230戶。

名勝古蹟

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始建於1053年(北宋皇祐五年),前後歷時七年之久,由時任泉州太守蔡襄主持興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該橋位於洛陽江上,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4尊石將軍、7座石塔和1座石亭,以及昭惠廟、義波祠、蔡襄祠等附屬建築。被譽為「海內第一橋」,與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北京的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惠廟

昭惠廟位於洛陽橋北側,為洛陽橋附屬文物。始建於唐代,原名鎮海庵。廟祀「福佑帝君」。北宋皇祐年間造洛陽橋時,從豐州迎奉九日山海神通遠王李元溥,祀於鎮海庵,作為鎮海造橋之精神支柱。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賜額「昭惠」。廟坐北朝南,占地3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過亭、大殿。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屋頂。廟額「昭惠廟」為清朝光緒泉州末代狀元吳魯書題。廟內外存有明清碑記5方,其中2方記述有關重修洛陽橋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義波祠

義波祠又名真身庵,位於洛陽街,為洛陽橋附屬文物。北宋造洛陽橋時(1053~1059年),義波和尚協理工地總務工作,後坐化於工地,時人依其真身附土塑像立祠奉祀,塑像早已毀沒。祠坐北朝南,南北深17.10米,東西寬11.40米,由門樓、天井、正堂組成,門樓面闊3間,進深1間,正堂面闊、進深各3間,硬山式屋頂,抬梁結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江口紅樹林濕地

洛陽江河口生長着中國最北界的紅樹林,分布範圍為北至洛陽橋閘,南至後渚大橋,總面積615.3公頃,是福建省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之一,也是省級科普教育基地,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紅樹林和珍稀鳥類等。

洛陽古街

洛陽古街西起洛陽橋頭昭惠廟,東至原洛陽郵電局,連接國道324線。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洛陽街曾是惠安縣僅次於城關的繁華商業街區。古街遍布着清末民初以來建造的漢式大厝和洋式臨街騎樓,上為住房、下為店面的格局猶在,歷史風貌較為傳統。其中西結合的騎樓,堪比泉州的中山路。古街擁有的文化遺產有民居、商號、寺廟、宗祠、古井、名人故居等。

古井禪寺

古井禪寺位於洛陽街,寺後圍院中有一口宋代古井,井水清冽,水位極高。古井旁有一碑記《萬安井重修記》,上面記載着鑿井之人及其年代。古井前矗立着為之修建的「古井禪寺」,兩層臨街樓。

陳金城、陳伯達故居

位於梅嶺村嶺頭,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為清古民居五開間三落大厝,南邊有勉齋學館,北邊護厝,門前石埕,有三對中舉旗杆。陳金城是陳伯達的曾祖父,與林則徐、魏源頗有交往,參加過抗英鬥爭,是清朝刑部支南司主事,進步思想家,愛國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等。陳伯達則是中共早期黨員,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擔任毛澤東秘書時間最長的一位,前後共達31年。

嶺頭古寺

嶺頭古寺原名「蓮花庵」,位於梅嶺村嶺頭。建於638年,崇奉釋迦牟尼佛。1021年韓琦為報神恩,擴建蓮花庵。上題「山靈佛應」石匾,並賜名為「嶺頭古寺」。明大學士張瑞圖也題有「從間思修大士何曾出世,發戒定慧眾生各自開堂」盈聯一對。1907 年寺門石柱繡有:「岩上開覺路,閩海濟慈航」。

秀峰岩崖刻

秀峰岩崖刻位於梅嶺村嶺頭村南秀峰山上。計有張瑞圖、林則徐、何紹基等歷代名人的16方題刻。景跡題名有「秀峰岩」,楷書橫寫,字徑0.50米。讚頌題詞有「丹梯獨步」、「山輝川媚」等,及林則徐所題的「觀文化成」,楷書,雙鈎邊刻,橫寫,字徑0.45米。還有「置身有地」、「讀書佳趣」、「韞山」、「積石」、「登龍門」、「不是痴人」等。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蓋寺

雲蓋寺位於安峰山巔,始建於641年,緣因該寺的上空長聚祥雲,故名「雲蓋寺」。雲蓋寺有兩項堪稱閩南第一:一是大悲殿中的玉臥佛,2002年從緬甸迎請來的,長7米,重達50多噸,是福建省內最大的一尊玉石臥佛。另一個是2007年11月4日安座在圓通殿的千手千眼觀音銅塑,重十幾噸,高7.32米,為閩南最大。

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位於觀音山(又名士公亭山)山麓,始建於641年,後失修倒塌殆盡,2004年完成重建。

明貞寺

明貞寺位於上田村村頭南面,女尼寺。始由姑娘王晏(法號靜觀)創建,1903年建成大殿,護厝,稱明貞堂。1992年重建大殿,歷經十載,耗資達80萬元,於2002年完成總體構築,建成面積1200平方米,主建築有大雄寶殿、功德堂、藏經閣、靜觀殿等。

劉盟海墓坊

劉盟海墓坊位於嶼頭村北1公里處的小山坡下(今華光攝影藝術學院內)。墓範圍1000多平方米,夫妻合塋。墓穴為長方形券頂,已被盜。墓前依山坡作四層埕台,最前有「盟海先生葆真處」六柱五間石坊,高4.5米,長10.5米,石坊中門前置1對石獅,後置1對石鼓。坊側望柱,坊內有石雕虎、馬、羊各1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瑤台

瑤台俗稱「東塔」,位於上浦村吉貝。系南宋咸淳至德佑年間(1265~1276年)造橋慈善家王道詢建靈應寺的附屬建築。寺已不存。原還有一座「西塔」,被稱為「春台」,在清朝末因年久失修已損毀。瑤台為石構,八角形,邊長3.5米,高4.5米,內砌八角形實心塔,高出台頂,四周成迴廊。台頂以長條石板搭接於塔身與台牆上,成台橋,周環以石欄杆。塔分2層,通高7米,有八角塔檐。上層作空心鼓形,開一拱門。葫蘆塔剎。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剛井

金剛井位於西吟頭村庵邊東面側路邊,為南宋時所建靈應寺的附屬設施。井呈八角形,花崗岩條石砌成,周長28米,對邊長(對邊徑)4.45米,因淤積嚴重,深度不明。縣誌載「以金剛經一部勒於甓環砌之,故名」。井已遭嚴重破壞,不見石刻經文。

龍尾山石佛

造像原址位於群山石船村西龍尾山南麓,現保存於華光攝影藝術學院內。龍尾山原有宋建造船宮,並請惠安石雕名師雕刻了三尊泗州佛造像,後宮廢圮,獨遺石雕造像一尊于山麓露天處。造像高1.65米,寬2.70米,半結跏式,頭裹巾,穿禪衣,凸腹,左手執麈尾搭於膝上,右手垂於右股間,坐態容相端肅,衣褶紋理等皆粗朴自然。是泉州地區現存年代最早、最大的泗州佛雕像。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中國影像方志]福建惠安縣為何會有洛陽江和洛陽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