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悼竹》是一首中國明朝古詩,也稱為古體詩。
明代的詩學文獻中,「性靈」和「神韻」等文學觀念被強調,形成了獨特的文學風格。詩選中包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不僅展示了明代詩歌的成就,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價值觀念。詩評中對詩人、詩歌風格、詩歌技巧等方面的評價,展示了明代文人對詩歌的鑑賞能力和文化價值觀念[1]。
“ |
園南舊植千竿綠,高者如牆大如屋。 風狂雨急牆屋翻,乾折叢低共傾覆。 忽驚舞罷鴻門會,怒斗紛紛碎蒼玉。 復似驪山墜石余,數百書生葬坑谷。 初疑鳳羽墮當空,更訝籜龍身在陸。 翠落瓊飛不復完,頓使泥沙汗人目。 憶昔新移近水隈,瘦骨稜層不盈束。 晨澆恐被風日燥,晚護倖免霜雪酷。 十年長養成亦艱,一旦摧頹勢何速。 我時夜半驚水至,崛起蒼黃問僮僕。 彼呆不識人意勞,只顧囊衣與甔粟。 觀里桃花何足論,堂前楠樹猶堪錄。 無家更欲買山林,有徑誰當伴松菊。 前軒好竹只數個,頗覺幽懷看未足。 春來擬欲探萌芽,蒼苔慎勿迷雙躅。 |
” |
— [明代]李東陽 |
明代詩詞的社會背景
明代是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昌盛而正統詩文相對衰微的時期。儘管如此,明代的詩文作家及作品的數量遠在唐宋之上。
明朝初期,政壇上有一位足智多謀的政治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劉伯溫。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對國家的憂慮體現在他的詩詞中,成為明朝詞壇上的一束亮光。在他的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國家未來的憂慮、對個人前途的迷茫、對不被賞識的憤恨以及對山川河流的讚美。劉伯溫的詩詞風格獨特,境界高遠,即使是同時代的詞人也無法企及。
明朝詩詞文學的特點體現在多樣化的主題、深沉的情感表達以及獨特的文學風格上。詩人通過詩詞展現了個人的情感世界和國家的命運,使得明朝詩詞成為反映當時社會心理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獻。儘管在藝術成就上難以超越前代,但明朝詩詞仍以其獨有的特色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
參考文獻
- ↑ 古代詩歌體裁常識匯總,搜狐,2017-05-04
- ↑ 好書·新書丨跟着詩歌了解明朝那些事兒:明詩三百首 ,搜狐,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