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悼夏丐尊先生(豐子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悼夏丐尊先生》中國當代作家豐子愷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悼夏丐尊先生

猶憶二十六年秋,「盧溝橋事變」之際,我從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車,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滿面憂愁,說一句話,嘆一口氣。我因為要乘當天的夜車返杭,匆匆告別。我說:「夏先生再見。」夏先生好像罵我一般憤然地答道:「不曉得能不能再見!」同時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門口目送我。因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總是笑他多憂。豈知這一次正是我們的最後一面,果然這一別「不能再見」了!


後來我扶老攜幼,倉皇出奔,輾轉長沙、桂林、宜山、遵義、重慶各地。夏先生始終住在上海。初年還常通信。自從夏先生被敵人捉去監禁了一回之後,我就不敢寫信給他,免得使他受累。勝利一到,我寫了一封長信給他。見他回信的筆跡依舊遒勁挺秀,我很高興。字是精神的象徵,足證夏先生精神依舊。當時以為馬上可以再見了,豈知交通與生活日益困難,使我不能早歸;終於在勝利後八個半月的今日,在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說是「抱恨終天」的事!

夏先生之死,使「文壇少了一位老將」,「青年失了一位導師」,這些話一定有許多人說,用不着我再講,我現在只就我們的師弟情緣上表示哀悼之情。

夏先生與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師),具有同樣的才調,同樣的胸懷。不過表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

猶憶三十餘年前,我當學生的時候,李先生教我們圖畫、音樂,夏先生教我們國文。我覺得這三種學科同樣的嚴肅而有興趣。就為了他們二人同樣的深解文藝的真諦,故能引人入勝。夏先生常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得的不僅是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後光,故能令人敬仰。」這話也可說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監,後來教國文。但他也是博學多能,只除不弄音樂以外,其他詩文、繪畫(鑑賞)、金石、書法、理學、佛典,以至外國文、科學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遊,因此能得學生的心悅誠服。

他當舍監的時候,學生們私下給他起個諢名,叫夏木瓜。但這並非惡意,卻是好心。因為他對學生如對子女,率直開導,不用敷衍、欺矇、壓迫等手段。學生們最初覺得忠言逆耳,看見他的頭大而圓,就給他起這個諢名。但後來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愛我們,這綽號就變成了愛稱而沿用下去。凡學生有所請願,大家都說:「同夏木瓜講,這才成功。」他聽到請願,也許暗嗚叱咤咤地罵你一頓;但如果你的請願合乎情理,他就當作自己的請願,而替你設法了。

他教國文的時候,正是「五四」將近。我們做慣了「太王留別父老書」「黃花主人致無腸公子書」之類的文題之後,他突然叫我們做一篇「自述」。而且說:「不准講空話,要老實寫。」有一位同學,寫他父親客死他鄉,他「星夜匍伏奔喪」。夏先生苦笑着問他:「你那天晚上真箇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發笑,那位同學臉孔緋紅。又有一位同學發牢騷,贊隱遁,說要「樂琴書以消憂,撫孤松而盤桓」。夏先生厲聲問他:「你為什麼來考師範學校?」弄得那人無言可對;這樣的教法,最初被頑固守舊的青年所反對。他們以為文章不用古典,不發牢騷,就不高雅。竟有人說:「他自己不會做古文(其實做得很好),所以不許學生做。」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學生,對夏先生這種從來未有的、大膽的革命主張,覺得驚奇與折服,好似長夢猛醒,恍悟今是昨非。這正是五四運動的初步。

李先生做教師,以身作則,不多講話,使學生衷心感動,自然誠服。譬如上課,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應寫的,都先寫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時候推開來)。然後端坐在講台上等學生到齊。譬如學生還琴時彈錯了,他舉目對你一看,但說:「下次再還。」有時他沒有說,學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請求下次再還。他話很少,說時總是和顏悅色的。但學生非常怕他,敬愛他。夏先生則不然,毫無矜持,有話直說。學生便嬉皮笑臉,同他親近。偶然走過校庭,看見年紀小的學生弄狗,他也要管:「為啥同狗為難!」放假日子,學生出門,夏先生看見了便喊:「早些回來,勿可吃酒啊!」學生笑着連說:「不吃,不吃!」趕快走路。走得遠了,夏先生還要大喊:「銅鈿少用些!」學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實在感激他,敬愛他。

夏先生與李先生對學生的態度,完全不同。而學生對他們的敬愛,則完全相同。這兩位導師,如同父母一樣。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媽媽的教育」。夏先生後來翻譯的「愛的教育」,風行國內,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國文教材。這不是偶然的事。

我師範畢業後,就赴日本。從日本回來就同夏先生共事,當教師,當編輯。我遭母喪後辭職閒居,直至逃難。但其間與書店關係仍多,常到上海與夏先生相晤。故自我離開夏先生的緣帳,直到抗戰前數日的訣別,二十年間,常與夏先生接近,不斷地受他的教誨。其時李先生已經做了和尚,芒鞋破體,雲遊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兩個世界的人。但在我覺得仍是以前的兩位導師,不過所導的範圍由學校擴大為人世罷了。

李先生不是「走投無路,遁入空門」的,是為了人生根本問題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於眾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雖然沒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懷的;他是贊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種種塵緣的牽阻,使夏先生沒有勇氣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憂愁苦悶,由此發生。

凡熟識夏先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曉得夏先生是個多憂善愁的人。他看見世間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狀態,都要皺眉,嘆氣。他不但憂自家,又憂友,憂校,優店,憂國,憂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皺着眉頭替他擔憂;有人失業了,夏先生又皺着眉頭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產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皺着眉頭替他們憂愁。學校的問題,公司的問題,別人都當作例行公事處理的,夏先生卻當作自家的問題,真心地擔憂。國家的事,世界的事,別人當作歷史小說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問題,真心地憂愁,皺眉,嘆氣。故我和他共事的時候,對夏先生凡事都要講得樂觀些,有時竟瞞過他,免得使他增憂。他和李先生一樣的痛感眾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樣行大丈夫事;他只能憂傷終老。在「人世」這個大學校里,這二位導師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與「媽媽的教育」。

朋友的太太生產,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擔憂。那麼,八年來水深火熱的上海生活,不知為夏先生增添了幾十萬解的憂愁!憂能傷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給憂愁材料的社會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寫一篇文章,寫完之後總要想:「不知這篇東西夏先生看了怎麼說。」因為我的寫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導鼓勵之下學起來的。今天寫完了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這篇東西夏先生看了怎麼說。」兩行熱淚,一齊沉重地落在這原稿紙上。

1946年5月1日於重慶客寓。 [1]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1-1975.9.15)原名豐潤、豐仁。浙江崇德人。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