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悉尼歌劇院隨想(朱法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悉尼歌劇院隨想》中國當代作家朱法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悉尼歌劇院隨想

澳大利亞也是個新興國家,從庫克船長1788年登陸時起,至今也不過200多年歷史,所以他們的文化積累實在少得可憐,幾乎沒有什麼人文景觀可供欣賞的。自然景觀也僅在城市裡有一些,廣袤的鄉村大地上,要麼是赤紅色的土地,要麼是遍野的按樹林,從奔行的汽車上看去,溝壑里、湖汊里的水好像都呈現一種黃褐色,是不是因為地下礦物質太多,且地形太平坦,河水基本上不會流動的緣故?我無法深入考察,只能做這樣的猜想。

悉尼能引起我的興趣的,還是那個奇特的歌劇院。雖然從電視上、畫報上已經反覆多次目睹過它的美妙形象,但身臨其境,與它零距離接觸,還是有點激動。它以獨特的姿態,在美麗的布朗寧灣畔舒展着不盡的英俊,張揚着別樣的光彩。它是那麼別有風味,又是那麼華美典雅,它的表面都是用的30多年前的瓷板鋪貼而成,並不怎麼豪華,但組裝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貝殼形的巨大造型,在南半球的燦爛陽光的照耀下,在上下兩邊湛藍如洗的天空和海水的襯托下,卻顯得那麼嬌媚那麼秀麗。有了它,悉尼就增添了經典,增添了文化,增添了內涵。它真的應該是悉尼的名片、悉尼的彩虹、悉尼的驕傲。

大凡美好的東西,都是出自艱難曲折的。悉尼歌劇院的誕生,也是經歷了許多的曲折,留下了說不盡的苦衷。1959年,悉尼一位著名音樂家提出,悉尼這麼大一個城市,上演歌劇卻要到市政大廳,這很不合理。他提出建一座歌劇院。這個提議得到了市議會的採納,於是面向全球徵求設計稿。可是評委會收到了幾百個設計方案,卻沒有一個滿意的。評委會主席的理念是要建一座與眾不同的建築,首先就擯棄那些方方正正毫無創意的東西。後來有一天,一封來自丹麥的信件引起了主席的注意,他立即向眾人說,我想最理想的設計方案就是它!這個設計出自丹麥建築設計家烏尚之手。據說烏尚時年39歲,他在設計陷入困境的時候,有一天發現他的女兒在吃橘子。看到女兒剝開的橘子皮,頓時萌發了一個新奇的設計念頭,他就按橘子皮的形狀,草擬了一個歌劇院的圖紙,一切都只是初稿,他根本就來不及作出設計計算。在聽證會上,評委們問他:要用多少材料?有沒有施工圖紙?設計數據如何?他竟一問三不知。但這份圖樣太寶貴了,評委們一致同意採用。然而在建設過程中,卻遇到了罕見的曲折,從1959年起,建到1965年,市政府因缺少經費不得不停了工。烏尚一氣之下返回了丹麥,發誓再也不到悉尼來了!果然烏尚從此再也沒有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直到1970年,這座歌劇院才最後落成,建築時間長達11年,所花經費超出預算19倍。同時,這座歌劇院也留下了一個最大的遺憾——自始至終,建築師沒有與設計師溝通過建築方案,也就是說,設計師對自己的設計稿沒有提出過建築方案。然而,人類的偉大就在於創新。儘管烏尚只拿出了設計初稿,但他的偉大創造,總是會銘刻在人們的心中,當人們仰望那藍天下的巨型貝殼,或是撫摸着那溜光的、略帶時光劃痕的瓷片的時候,誰不會從心底里湧起對設計師的稱讚和崇敬呢?[1]

作者簡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專業編審,現任上市公司中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

參考資料